9月4日,來自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HKSAIR)、通聯數據、AWS、微眾銀行、中信建投證券、浦銀國際等海內外嘉賓就“AI+金融”的前沿應用進行了探討。
人工智能應用的三大前提,一是數據、二是算法、三是算力,隨著技術的發展均已成熟。包括交易所、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在內的金融機構都開始在實際業務中融入人工智能技術。
橋水、Two Sigma、Man Group、Baillie Gifford等國際頂尖投資機構都建立了自己的機器學習專家隊伍,來嘗試運用前沿技術改善其自身的業務,提高投資收益。
在國內,以通聯數據為代表的科技公司也從幾年前開始探索人工智能在投資管理中的應用。
通聯數據創始人、CEO王政表示,人工智能對投資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專業的機構投資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進入AI時代,基金經理將會借助AI拓展自己的能力。
據王政介紹,通聯數據研發的蘿卜投資就是這樣的下一代投資平臺。把人類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機器的能力結合起來,建立人機結合的智能投資范式。
搜索智能: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識別用戶的搜索意圖,讓用戶從萬千的數據中發現想要的東西,并且結合投資的邏輯呈現給用戶。
監控智能:發揮機器算力,可以按需監控數據變動、監控新的投資機會以及投資組合的風險,出現變化的時候及時提醒用戶,并提供應對建議。
投研框架:專業投資者都有自己的分析邏輯和框架,用自己的經驗,結合知識圖譜可以構建投研框架,讓機器延伸人的思維框架。
私有賦能:智能投資平臺不僅可以賦能每個人,同時可以幫助企業構建更獨特的能力,滿足金融機構的個性化業務場景。
香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理事長、微眾銀行首席AI官楊強表示,人工智能在金融行業的應用離不開金融這個核心,AI不是要取代人,而是把人的能力放大,起到連接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AWS大中華區金融行業主任架構師Marco Su、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武超則、微眾銀行人工智能部副總經理吳海山、浦銀國際行政總裁賈紅睿、HKSAIR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柳崎峰等嘉賓也分享了各自對AI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的心得。
嘉賓一致看好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前景,大家認為,傳統金融業正從過去以牌照和渠道為本,轉向真正以客戶為本。在這個過程中,大數據、人工智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會迎來非常好的發展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