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本的《西游記》是80、90后,從小看到大的,那是無數人的童年。別說那時了,就連現在也會在寒暑假重播。據悉,光是重播的次數就超過了3000多次,可想而知,楊潔導演是有多么成功。
然而上個月的25日,《財迷》上線了,這部電影號稱是《西游記》,師徒四人重聚的作品。意在想用無數人的回憶與情懷,帶動這部電影的票房,當有人看完之后,對老戲骨六小齡童抨擊不斷。
“八十一難”
從楊潔導演的《西游記》到現在,早已過去了30多年的時間,這是她的成功之作,也是心痛之作。從1982年到1986年,整整用了6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神劇。
那時的經費很少,導演也會面臨選景、選角、特效、資金等難題,雖說在劇中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但是這部劇的拍攝,也可謂是“八十一難”。
楊潔面對那樣的情況之下,不知跑了多少地方,費盡心血,只為將這部作品拍好。要知道,當時的環境之下,能將這部劇拍的這么成功,已經是很不容易了。但是在她眼里,那些缺失的集數和拍攝技術,是永遠的遺憾。
不得不說,身在其位謀其職,總是想要追求更好的。如今,在觀眾眼里看來,雖說很多部分都有紕漏,但是那種經典是無法磨滅的。就算再成功,在楊潔的心里,都是難以言表的痛楚。
她曾說過:“《西游記》是我心中,永遠的一個結,一個痛,十年我沒看過它,看見它我就換臺,在我心里它是個悲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四位主演的所做作為,讓她至今難忘。
尤其是六小齡童,那部劇捧紅了他,也“害”了他。身在娛樂圈中,成名之后很容易追求利益,也容易忘記初心。而他們便是這樣,甚至帶著劇組的演員,去到別的地方參加演出,還孤立了楊潔導演。
一個演員,能做到將劇中的角色吃透,是非常厲害的。甚至有些優秀的演員,能讓觀眾看到他,一眼就能說出他飾演的角色,而不是本名。
成功是有的,但是角色終究是角色,不能將自己束縛在那一個角色中,長時間都走不出來,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就說這次新上映的《財迷》,無數人都說他,用很多人的情懷拍一些質量低的作品,過度捆綁《西游記》與孫悟空。
24年前1億大手筆
要知道,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在很多人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而這位曾經受人敬仰的老藝術家,如今的名聲卻一片狼藉,讓人不解。
我相信,小時候有很多人,都希望能變成像“孫悟空”一樣的演員,但是長大以后,才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就拿1996年的《大鬧天宮》來說。那時的《大鬧天宮》出過電視版、電影版本的。但是有一部電影版“夭折”了,其中飾演“孫悟空”的正是六小齡童。那時他的名氣是響當當的,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
24年前,《大鬧天宮》號稱花費了一個億,那時的一個億,可謂是動了大手筆了。除了要用電腦特效之外,還邀請了六小齡童的父親、魏總萬、馬精武等等。這樣的陣仗,可見他們也是付出了心血,想要拍好這部電影。
因為在一部劇成功之前,必然是有風險的,尤其是作為導演,要花費巨大的心血,當萬事俱備時,打算開拍后,卻出現了問題。
因為是電腦特效,就只需要演員做好指定的動作就好了,后期在經過電腦合成。然而,這種方式不被六小齡童所認可,就堅持要用猴戲的方式。導演與六小齡童,一個說東,一個說西,兩個人的分歧就越來越大,在場的氛圍也是非常凝重。
而這位導演是張建亞,曾拍過很多部電影,并不是一個無名小輩,也是一名有實力的導演。能想象得到,六小齡童最后直接就說:不演了。戲都開拍了,遇見這樣的情況,他很是無奈,但是沒有辦法,只能在短時間內,尋找合適的人選。
張建亞選擇的是,北猴王李萬春之孫、李陽鳴來救場,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挽救回來。這部戲拍了三分之一 ,就被投資方撤資了,耗費了那么久,最后只是一場空。
認知的重要性
美國對沖基金教父瑞·達利歐新書《原則》的核心思想: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不斷自我進化,當然也包括了自我認知能力的進化。
而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決定了他所看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也決定了他的命運和生活。
就像六小齡童一樣,在他的認知里,猴戲就是孫悟空的精髓所在,沒有猴戲的孫悟空是不完美的。而猴戲與孫悟空之間,兩者是有交集的,猴戲會豐富孫悟空,只是一種表現方式,并不是互相包含的。
若六小齡童能改變自己的認知,不將猴戲與孫悟空劃等號的話,也許,他也不會退出《大鬧天宮》的出演。說不定,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影。
那么多演員,若將自己的角色固定住,不嘗試其他的,也只是枉然。因為每個角色的設定,并不是自己,只是說比較符合身上的氣質,而不是合二為一。
認知對于一個人是很重要的,他一直都認定,自己出演的“孫悟空”,才是最正宗的,所以才會對周星馳的《大話西游》嗤之以鼻。但是仍舊有觀眾喜歡、認可周星馳出演的“孫悟空”。
周星馳只是一個明星,并不是戲曲演員,況且他演的是孫悟空,并不是要耍猴戲。說到耍猴戲,六小齡童是猴王世家,自然是常人不能比較的。
悲劇是什么?明明劇中的角色,過去了30多年了,還會理直氣壯地告誡別人,你做得不對,我做的才是最對的。而那樣,只會害了自己,成為一種悲哀。
角色與現實是要分得清的,如果說在出演某一個角色,可以將自己與角色合二為一,但是切記在演完之后,你還是你,那個角色曾經只是你演過,并不代表沒有人會重塑。
而六小齡童就是將自己束縛在孫悟空當中,甚至還被人稱作“戲霸”,若他能早日明白猴戲與孫悟空之間的界限,也許,也不會落到這般田地。
曾經是受人敬仰的老藝術家,甚至是家喻戶曉的,但是每走一步路,都是為之重要的。尤其是作為一名公眾人物,盡管他承認自己不該嘲笑周星馳,但是話已經收不回來了,在觀眾心中的形象,也是如此。
莊子:一個有智慧的人,能看透自己的認知界限。人活一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認知界限很重要,這決定的也是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