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是“文革”時期的產物,這十年時間創排出了許多的優秀劇目,而其中有很多劇目被稱之為“樣板戲”。
那么什么是樣板戲?
其實樣板戲就是“文革”時期的產物,在“文革”之前沒有樣板戲,在“文革”之后也沒有樣板戲。在“文革”前后的劇目屬于是革命現代戲,但是不能夠稱之為“樣板戲”,因為“樣板戲”是特定演員演繹出的最巔峰的成果。就像楊春霞版《杜鵑山》、童祥苓版《智取威虎山》、宋玉慶版《奇襲白虎團》等等,在他們之前也有這些劇目,在這之后也有人復排,但是能夠稱之為“樣板”的只有這些名家演繹的版本。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也是第一批的八大樣板戲之一,并且這出芭蕾舞劇的創排具有標志性意義,因為異這是我們自己芭蕾舞劇團創排出來的作品。
而這出芭蕾舞劇經過劇組人員去海南的體驗生活,還有就是許多頂尖文藝工作者的不斷打磨,最終促成了這出劇目的成功。
然而時至今日復排版本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從演員上肯定不能夠和以前相比較,因為精氣神沒有了,這不能夠強求,況且強求也強求不來。
但是這些人不應該對這出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進行一個糟改,其中“吳清華”訴苦參軍一段被改的面目全非,就連主題音樂都刪改了,那么試問你們認為改的比以前好嗎?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
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