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扎心提問:
“生完孩子以后,為什么越來越厭煩老公? ”

一句話,引起無數寶媽共鳴。
有人說,何止是討厭,就連看一眼都覺得嫌棄。
還有人說,生完孩子以后,才發現有沒有老公都一樣。
難怪有人說,考驗夫妻感情的不是時間,而是孩子。
這一點,全世界都一樣。
美國作家Jance Dunn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有了孩子后如何不恨你的丈夫》。

在書中,她用調侃的語氣羅列了生完孩子后丈夫的種種“罪狀”。
諸如遲遲不能進入父親的角色,不主動承擔家務,帶娃不靠譜……
每一件都是小事,卻讓她對丈夫產生深深的恨意。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真的恨老公,而是不堪育兒重負的委屈。
女性被困在母職里,疲憊不堪,只能遷怒于日夜相處的丈夫。
哪怕女強人如趙麗穎也不能避免。
馮紹峰曾透露,有一次他給孩子喂奶,趙麗穎對他喊道:
“你抱孩子能不能溫柔一點啊!”
沒生孩子前,二人世界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有情飲水飽。
有了孩子,浪漫的濾鏡被打破,生活的真實一面撲面而來。
家庭結構變了,瑣事多了,彼此之間步調不一致。
于是有了分歧,有了隔閡,相看兩厭。
這一切,早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產后第一年
我無數次想要離婚”
我們都知道7年之癢,其實產后第一年才是婚姻真正的坎。
英國有一項調查顯示:
新手父母一星期會吵架3.6次,一年吵架次數達到187次。
這個頻次,比沒生孩子前多出4成。
要不有人說,生孩子才是婚姻的真正開始。
結婚前兩年,婚姻生活和戀愛沒太大差別,濃情蜜意。
生完孩子,一切都變了。

國慶假期,剛生孩子不久的表妹就不斷向我倒苦水:
“我終于理解了,為什么大家都說產后第一年離婚率高了!”
她說,寶寶出生后她看丈夫各種不順眼,甚至是厭惡。
不想接他的電話,看他在眼前晃都覺得煩。
兩人還經常會因為誰換尿布、誰沖奶粉這些小事吵得天翻地覆。
表妹說,這兩個月她已經閃過100次離婚的念頭。
也不是沒感情了,相反兩人一直很恩愛。
表妹和丈夫高中認識,相識相戀十年,是彼此的初戀。
婚后丈夫對她體貼入微,懷孕時陪她一起忌口,承包了所有家務。
誰曾想,愛情在孩子面前不堪一擊。
表妹氣憤地說,在她帶娃累得不行時,丈夫不搭把手還盡添亂。
除了洗奶瓶什么都不會,給孩子穿個衣服皺皺巴巴,看得她瞬間火大。

聽到表妹絮絮叨叨吐槽,我特別能理解。
一方面是產后激素的影響,讓女性變得非常敏感,情緒會被放大。
另一方面,女性一個人承受生育、喂奶等痛苦,加上帶娃身心俱疲,卻缺乏支撐,很容易對另一半失望。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是夫妻雙方對自我身份變化的認知不同步。
孩子出生后,女性早早就擔起媽媽的責任。
男性則還在丈夫這個身份中游離,爸爸頂多是個稱號。
一旦步調不一致,就會產生矛盾,變得疏遠,愛情也會漸漸消失。

“孩子出生后
改變的只有我一個人”
孩子的到來,不僅是多一個人。
隨之改變的是家庭結構、夫妻雙方角色、身份的轉變。
媽媽的身份,從感受到胎動那一刻就已經開始。
相比之下,爸爸的角色只有等到孩子出生后才會出席。
真正進入狀態,則無比漫長。
張歆藝曾在節目里,不無羨慕地對袁弘說道:“我覺得你沒怎么變。”
袁弘的生活依然有詩和遠方,看書、聽交響樂。
她呢?
就連去健身,想的都是能不能在飯前回來,要不要把晚飯點好。
每天考慮的也都是爸媽幾點鐘去看病,幫他們叫車,陪孩子洗澡。
她的生活滾動向前,從一個少女變成無所不能的女超人。
一回頭,袁弘依然還是那個少年。

袁詠儀也曾在節目里吐槽,懷孕時張智霖一整天都在外面玩。

生育的是女性,改變的也是女性。
在《有了孩子后如何不恨你的丈夫》這本書中,作者也有相似感受。
她說,丈夫如同自己開的酒店里的客人,來去自由。
每到周末丈夫就像快樂的單身漢,和朋友踢球、出門騎自行車。
到了晚上,不和她商量就去和朋友們聚會喝酒,輕輕松松地就出門了。
與此同時,她則忙著把孩子送去生日聚會,搞定孩子睡覺洗澡所有的事情。

一方視而不見育兒的責任,一方被淹沒在育兒的瑣事中。
下班你帶娃手忙腳亂,他該干嘛干嘛;
半夜孩子哭鬧不止,他倒頭就睡,鼾聲如雷;
你與公婆起沖突,爭執不下,他選擇沉默不語;
……
我朋友說過一句很戳心的話:
有的女人生完娃過得像單親;
有的男人生完娃以后卻還過得像單身。
很多時候,并不是男性真的不負責,而是他們沒有適應這種轉變。
在《親愛的小孩》這部劇中,有一個情節我印象深刻。
當時未滿月的孩子生病住院治療,一諾擔心得睡不著覺。
丈夫肖璐則覺得她過于敏感了,不斷地勸說和安慰。
甚至摟著一諾,想趁著孩子不在過一下夫妻生活。
這個舉動,瞬間激怒了一諾。

沒有經歷十月懷胎,男性很難體會到身為母親對孩子的責任和依賴感。
正如張歆藝感嘆說:
“我也想把生活中這些支離破碎的東西給扔掉,但扔不掉。”
因此,在羨慕男性自由的同時,也生出一股怨恨。
明明是兩個人的孩子,憑什么做出改變的只有我一個人?

男人成為父親
不是一件天然的事
女性吐槽老公的背后,是不堪育兒壓力后的情緒發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恨呢?
papi醬曾在一檔綜藝節目里,提到一個觀點:
“男性在成為父親這件事上,不是一件天然的事情。”

他們的對孩子的感情,都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
因此,我們要讓爸爸充分參與到育兒過程中。
其實大部分的男性,還是愿意照顧孩子的,只不過無從下手。
做點什么都笨手笨腳,越幫越忙,被極盡嫌棄。
很多女性可能因此就自己解決,覺得反正也指望不上丈夫。
我以前也這樣,因為看不慣大包小攬一切。
但后來越想越氣,我累死累活圖什么呢?
于是我學著慢慢降低對丈夫的期待值,哪怕做得不好也不阻攔。
如今,他一個人帶娃已經游刃有余。
他感受到親子陪伴的樂趣后,我們夫妻關系也明顯緩和。
總之,千萬不要給男性“喪偶式育兒”的機會。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深圳某小區周末一堆寶爸扎堆帶娃。
這些爸爸們負責周末帶娃,彼此交流經驗,逐漸形成了一個爸圈。

放手讓爸爸帶娃,也是給我們解綁。
此外,不要指望生完孩子以后男性就會變得成熟有責任感。
在生孩子前,就要明確丈夫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才能減少摩擦。
正面連接的文章《成為女性主義者,有什么用?》就很有參考意義。
文章是一位性別研究專業博士的自述。
丈夫很想要孩子,她就搜集了各種懷孕相關的資料讓丈夫看。
只有這些知識的正確率達到90%,她才會選擇生孩子。
她還和丈夫詳細討論了關于養育孩子的各項準備和任務分工。

截圖 | 正面連接《成為女性主義者,有什么用?》
有了這些準備,孩子出生后丈夫承擔了不少育兒事務。
只有讓男性看清生孩子意味著什么,他們才能快速進入角色。
需要男性的主動參與,也需要女性打開這扇門。
最后,有了父母這個身份以后,也別忘了夫妻的角色。
前不久看《很高興認識你》這個節目,對一個媽媽印象很深。
她流著淚說,自己相信愛情但不相信婚姻。
原因是孩子出生后,兩人沒有了自己的時間,也沒有了溝通。
情緒不好時,想讓丈夫陪著吃去吃頓飯,也因為要照顧孩子沒有下文。

問題其實不在于孩子,而是我們的重心變了,忘了夫妻間的愛意表達。
好的夫妻關系,孩子不是阻礙,而是錦上添花。
婚姻的模樣本該就是如此,滋生的不是恨,而是綿延的愛和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