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玩梗越來越離譜了。
最近,新出了一個叫做「他在CPU你」的梗。
乍一看,讓人一臉懵。
而這出自老戲骨許娣的一段采訪,她錯把「PUA」說成了「CPU」。

本是無心的口誤,結果被許多博主拿來調侃,便有了「CPU文學」。
評論區也是清一色的玩梗、整活。
還誕生了許多版本,加入許多毫無關聯的詞語。
「他在KFC你。」
「他在EXO(注意這里E不發聲)你。」
PUA的內核被輕而易舉地消解了。
取而代之的是又一場無厘頭的狂歡。

而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人指出玩梗的不妥。
不僅如此,家暴、殺妻等等嚴肅事件也都難逃被玩梗的命運。
一部紀錄片就潛入一線,帶我們重新認識「PUA產業鏈」。
也直指社會議題被娛樂化背后的危險——
《搭訕游戲》
The Pickup Game


現在再談PUA造成的痛苦,似乎有點老生常談了。
但這輪玩梗狂歡卻恰恰印證了「互聯網沒有記憶」的觀點。
暴露出了最可悲的一幕——
許多網友忽視了PUA一詞本身帶有的痛苦色彩。
有的受害者遭到強奸。
紀錄片中的一個女孩,在逛完酒吧等車的時候,被兩個PUA導師搭訕。
她被他們身上儒雅友好的氣質吸引。
沒多懷疑就跟著他們去參加派對。

但沒想到,一到公寓就被導師帶進了臥室。
之后又因為喝了許多酒,她迷迷糊糊,只能任人魚肉。
事后才從解救她的同伴的口中得知,當時她癱在嘔吐物中,成為了兩個導師的泄欲工具,還被肆意取笑。
曾以為的風度翩翩的紳士變成了人面獸心的強奸犯,讓人防不勝防。

還有的受害者被逼上絕路。
《警察榮譽》當中,女孩吳玉因為外貌長期自卑。
遇到裝作關心她的男人,便一頭扎進了這段關系中。
殊不知表面柔情也是一種PUA手段,掩蓋騙取錢財的真實目的。

吳玉不僅被操縱著感情,還背上巨債。
一次自殺獲救后,她依然沒有辦法走出創傷。
最終在警察面前墜樓身亡。

現實中的案件更加悲哀。
北大學生包麗曾經被男友用「非處女」的理由要挾。
而在長期以來的轟炸和貶低之下,她徹底被洗腦,接受男友灌輸的所有扭曲、變態的觀點,認為自己真的不忠,陷入難以自拔的愧疚感之中。
于是,在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包麗從不反抗,盡全力達到男友的要求。
她給男友下跪,自扇耳光。
默認男友用各種貶低人格的字眼稱呼她。
還答應去拍裸照,紋侮辱性的紋身,切除輸卵管……

包麗的聊天記錄,下同
直到最后,被折磨得心力交瘁,自殺「謝罪」。
「遇到熠熠閃光的你,而我卻是一塊垃圾。」
她一次次的讓步換來的是變本加厲的報復,直至最后以死解脫。

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PUA不止對受害者造成了傷害,對許多學習它的人也帶來了痛苦。
這些人本身抱著尋找愛情的想法去學習PUA。
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卻變得愛無能。
PUA導師保羅就深刻體會到了PUA的弊端,把自己稱為「處刑者」「戰犯」。

在搭訕過程中,他只靠一道道已經輸入好的搭訕程序交往。
而自己完全感受不到愛情的火花,也沒有之前對于愛情的激情和興奮。
只是機械地滿足獸欲,玩弄感情。
因此,盡管他熟悉各種搭訕技巧,獵艷無數,性伴侶數量夸張到需要匯總在電子表格上,但只會越來越空虛。
為了尋找愛情才學習的PUA,最終成為了愛情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真是莫大的諷刺。
最終,在徹底脫離PUA之后,他才找到自己丟失的那部分愛情。
而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PUA對人的異化。
《和陌生人說話》第二季中,就采訪了一名PUA課程學員。
和女友吵架時,他抱著一種隱秘的惡意,故意說重話激怒女友。
還專門放悲傷的音樂,渲染氣氛。
徹底把這當成了一場秀,絲毫不顧慮女友的情感。
自己則始終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待整件事。
「我完全是感覺自己在天上,然后看我現在這個樣子。」

就算脫離PUA的世界后,他還是會陷入自我懷疑。
一邊知道自己不該這么做,另一邊又卸不下偽裝。
「面具戴久了,真成了你的臉。」


當然,總有網友認為PUA被大家誤解了。
覺得PUA是一種中性的搭訕技巧,幫助男性學習如何與女性相處,如今卻被泛指情感操縱。
那么事實究竟如何呢?
這部紀錄片就追溯了PUA的源頭。
從誕生之初,PUA就是一種極端厭女思想的產物。
將其包裝成一門課程的始作俑者羅斯就曾親口承認,他的出發點就是要教其他男人如何哄女人上床。
還非常傲慢地稱,所做的一切只是想要女性上鉤,不在乎她們內心想要什么。

之后誕生的其他PUA教學機構的觀點也都是如此,具有非常明顯的功利性。
把泡妞、上床當成賣點,制成廣告。
甚至會撰寫上床報告,在論壇上炫耀。

有的PUA導師還看不起那些只滿足于和女性正常交往的學員。
不斷引導學員們去跟女性發生更親密的接觸。
完全把女性當成工具。
同時,還宣傳一些物化女性的言論。
他們從以往的霸總小說里獲得靈感,認為強勢有力的阿爾法男性是女性的理想型。
于是,倡導學員們把自己也塑造成那樣。

于是,在課程中,會把女性比作小狗,覺得女性就應該順從,而男性可以任由施加懲罰。
「她晚上不回家,你還等她。和她說你去接她,她不再給你電話了。這就像一只小狗在你的廚房四處撒尿、拉屎、咬你的毯子,然后你走進去說,小狗,隨便弄。」

而這種言論雖然出現在國外,但卻離我們并不遙遠。
在包麗自殺事件中,男友就是這樣對包麗說的,要「像條狗一樣認錯」。

包麗男友的短信
而另一有力的證據是,現在廣泛流傳的PUA手段都應用了煤氣燈效應。
學員們必須通過貶低受害者,抬高自己的身份。
類似「如果你再高一點我絕對會和你親熱的」。
然后利用那種想要獲得認可的心理,逐漸拿捏女性。
《和陌生人說話》第二季中,PUA課程學員的「五步陷阱法」也是類似的邏輯。
利用女性的愛,滿足自己變態的施虐感和占有欲。
整個過程沒有絲毫對女性的尊重,更談不上正常的交往。

在這種情況之下,教授PUA課程的機構也并不單純,甚至有的如邪教一般瘋狂。
導師們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搭訕大師,洗腦男性。
讓一些男性沉醉于內部同舟共濟的兄弟情誼,誤把導師們當成救世主或偶像一樣崇拜。

還會給女性洗腦,強迫她們接受一男N女的模式。
一位導師就把成功搭訕過的女性全都聚在一起,以她們的「爸爸」自居。
享受其中女性為了爭奪他而進行的爭吵。
還讓她們統一紋有他名字的紋身……
這樣的PUA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畸形。
正像《警察榮譽》當中,警官在辦案時一語中的:
他們把受害者物化的同時,也拋棄了自身的道德感。
仿佛對方只是一個任憑玩弄的物件,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
PUA一詞包含著許多痛苦、沉重的內容。
它的范疇也早已不局限于針對女性的圍獵,更包括了親密關系中不易察覺的情感操控。
從包麗自殺事件,再到李靚蕾的小作文,PUA話題幾度得到全網熱議。
可現在,PUA也淪為又一個「互聯網爛梗」,沖淡了它本有的公共議題價值。
曾經那些或憤怒,或悲哀的情緒,不再激涌。
玩梗帶來短暫快感之后,剩下的是浸淫在奶頭樂當中逐漸失去思考能力的麻木。

同樣值得警惕的是,現在的許多嚴肅的公眾話語都面臨相似的困境。
比如對家暴的玩梗。
劉洲成曾經多次家暴懷孕的前妻,致其流產。
丑聞過去幾年后,新女友直接官宣「我是新沙袋」,劉洲成則回以拳頭表情包。
絲毫不以為恥,讓人大跌眼鏡。

評論區的網友也是配合。
紛紛用暴力抖機靈,彰顯自己「幽默感」。
還有更刷新下限的「化糞池警告」。
杭州殺妻案告破后,許多網友把兇手分尸、拋尸進化糞池的作案手段當成玩笑段子,制作成各種表情包。
一件殘忍命案就這么被當成博眼球的工具。
讓人不寒而栗。
同時,一些電影也遭到了類似的對待。
老片《販母案考》中,女性被人按12元一斤的價錢賣給7個勞改犯。
原本是諷刺舊時代女性被物化的悲慘命運。
結果評論區卻把它比成《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還有揪住女人的「賣價」作對比的。
當涉及到具體的當事人時,玩梗也造成了二次傷害。
在德普和安珀·赫德的離婚風波中,對赫德的惡搞就是如此。
大眾把自己當作一個審判者,先入為主地斷定她在作秀。
然后開啟一場網絡霸凌的狂歡。
模仿赫德的各種表情,嘲笑她哭得太假,咬定她在床上排泄……
仿佛關注的不是一場嚴肅的庭審,而是一場娛樂性質的真人秀。
同時,對赫德的惡搞也模糊了案件中關于家暴、誹謗等爭議點的討論。

人們迫不及待地用玩梗解構每一個熱點事件。
比拼誰的包袱抖得更響。
與其說我們是在玩梗造梗,不如說我們在被梗奴役。
在每一場玩梗中,許多人也會被這種氛圍驅使,會心一笑。
變得不再敏感,不會思考,迷失在這種集體的狂歡之中。
而到最后恐怕會正如《娛樂至死》所說的那樣。
「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
玩梗可以是一種文化。
但如果只剩下玩梗,那文化便成了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