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吃瓜群眾還在網絡上興高采烈的討論,楊笠什么時候“涼涼”,而一年后的今天,她在舞臺上淡然的調侃著自己的“悲劇”,完成了自我和解。
而且不管是頂著輿論壓力,在男性占絕大多數的脫口秀行業(yè)中脫穎而出,還是大膽在脫口秀大會的比賽上,講了大家不敢講的內容,她都是勇敢的。

最讓我改觀的,是她在喜劇和死亡之間所做的轉化,雖然是以歡笑收尾,但是其意義是不同的。
原來我們本能回避的死亡,竟然也可以用喜劇的方式進行閱讀,而并非傳統所謂的黑色幽默,在“內卷”不斷膨脹的現代社會,它給了所有人一個可行的情緒出口。
李誕是樂于見到這樣的結果,因為作為脫口秀行業(yè)當仁不讓的推廣者,他深知脫口秀不能停留在表面的逗樂,賦予其深刻是打動觀眾的重要元素。
這次楊笠做到了,她拓寬了脫口秀的內容范圍,可以說這是她對行業(yè)的一個小小貢獻。

但是,在公開的舞臺,楊笠也并不能做到所謂真正的自由,在節(jié)目播出之后,有現場觀眾爆出了楊笠被刪減的關于“衛(wèi)生巾”的梗。
我覺得楊笠并非什么“女拳”,而是她的女性視角,非常容易被“女拳”拿來利用,這種碰瓷手法是她們慣用的伎倆了。
我們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角度,去看待相同的世界,這樣我們的體驗才會更加豐富更加完整,不同于電影,脫口秀能把這件事做到極致。

5分鐘的舞臺,通過演員“黑燈”,我們知道了盲人的內心世界,通過小佳,理解了殘疾群體的生活方式,通過何廣智,感受了內心自卑者的狀態(tài)……
所有原本“負”能量的東西,披上喜劇的外衣后,都會不自覺的提高大眾的接受程度,這也是幽默的魅力。

于此相對的,我個人就很不喜歡“肉食動物”所謂的“漫才”,且不說這種形式和相聲極其相似,但他們的內容毫無思考和深意,都是些毫無邏輯生硬的轉折,以期人為制造某種荒誕感。
更不用說和觀眾的共鳴了,基本就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可是為什么從李誕到其他演員,都要硬捧他們呢?
因為“肉食動物”的“漫才”,已經成為脫口秀的一個小眾分支,作為脫口秀“王中王”的李誕,想要做大做強這個行業(yè),就必須要有更多的表演形式。
所以,并不是“肉食動物”有多好,而是稀缺,但他們自我感覺相當良好,在這期的比賽中,木木的言談中明顯有種居高臨下的語氣,動不動就“不上天花板,提頭來見”。

奈何周圍捧的人太多,眼界就容易飄,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走到現在的。
脫口秀帶給人們歡聲笑語,這件事本身就很值得了,希望它能成為大家生活的“解藥”。
你對這件事怎么看?
個人獨立賬號,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隨緣點贊、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