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主持界,有這么一位神奇的人物,她有股魔力,總能提出隔著屏幕觀眾都尷尬的問題。
她就是被網友戲稱為“聊天鬼才”的陳魯豫。
相信魯豫下面采訪的名場面你即便沒有看過,但是一定聽說過。
采訪國足——
魯豫:為什么要往自己的門踢呢?是因為近么?
采訪周迅——
周迅:你能想象我的那種開心吧
魯豫:我不能想象
采訪張朝陽——
那時候的張朝陽創業失敗,正逢人生的低谷,說自己中秋坐飛機回家,看到月亮萬念俱灰。
魯豫突然插話:坐飛機怎么能看到月亮
張朝陽一時接不住話,用手比劃著飛機上有窗戶。
魯豫這才反應過來,哦,透過窗戶能看到
采訪易建聯——
魯豫:他們說你的英語一直很好
易建聯:誰說的
魯豫:對呀,誰說的,聽說
采訪貧困山區的小朋友——
魯豫:為什么不吃肉呢?是肉太容易壞了還是什么原因?
小朋友:不是,現在肉價太貴了
魯豫:你還知道肉價呢,我都不知道
采訪周星馳——
周星馳說他不明白他說自己很英俊時,跟他演對手戲的演員為什么會笑。
魯豫:很好笑啊
周星馳再追問:假如我說很英俊,你覺得很好笑嗎
魯豫說是周星馳的電影所以會笑,此時的氛圍已經有點不對,魯豫趕緊給自己找補:我不應該笑是不是?
采訪未中500萬的彩票得主——
嘉賓:我有過跳樓的想法
魯豫:那你后來跳了嗎
采訪趙本山——
趙本山坦言不喜歡專業的演員,偏愛表演自然的非專業演員。
魯豫:我看您挺專業的啊
本山大叔直接否定并且還懟了魯豫:我不是專業的演員,你也不是專業的主持人吧
看完這些最大的感受是啥?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人到底會不會說話啊。
除了被吐槽不會說話,魯豫還曾在2016年被清華教授痛批沒文化和不禮貌。
起因是一位中科院的老院士上魯豫的節目,魯豫從頭到尾沒有起身過,一直翹著二郎腿在沙發上坐著,禮貌性的握手也是老院士走過去。
央視出身,還曾是鳳凰衛視臺柱的魯豫怎么就變成了“尬聊女王”,主持能力和修養被質疑為什么這么多年還能屹立不倒?
今天咱們就來嘮一嘮魯豫。
魯豫出生在上海,成長于北京,父母都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主持人,父親是瓦西里語主持人,母親是孟加拉語主持人。
魯豫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她姓陳,母親的祖籍在山東,父親的祖籍在河南,她的父母就將各自祖籍的簡稱組合在一起,給她起了這么個別致的名字。
從小魯豫就展現出了自己的語言天賦,在別的小孩子還只會講家鄉話的時候,魯豫就已經掌握了北京話和上海話,時不時還能從她嘴里蹦出讓人聽不懂的外語。
所以當她高考選院校時,毫不猶豫選了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畢業,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
魯豫原本是想畢業后做個駐外記者,碰巧在大三那年趕上了北京申奧英語演講比賽,跟她同臺競賽的全都是北外的學生,魯豫也沒有在怕的,上去就是開干。
結果還真讓她這個非專業的學生拿下了冠軍,并因此被央視青睞。
說起來魯豫的別具一格,異于常人的提問在她還是學生時就有跡可循。
當年央視招聘,魯豫憑借優秀的綜合能力力壓一眾競爭者,成為候選名單中的一員。
到了最后一輪的面試環節,作為面試官的張曉海給魯豫出了一道采訪的題目,沒想到卻是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魯豫現場直接采訪了張曉海:為什么文藝部的導演都留大胡子?你、趙安、張子揚。”
接著又問:“你們三個人是中央臺最年輕有為的導演,同行是冤家,你們之間的競爭厲害嗎?”
這兩個問題直接把張曉海問懵了,犀利、別具一格的提問和優秀的能力讓魯豫脫穎而出,成功獲取央視入場券,成為《藝苑風景線》的主持人。
第二年才24歲的魯豫就憑借這個節目被評為“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可謂是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魯豫在央視待的時間不長,3年后她就辭職離開央視去海外進修,回國后就加入了鳳凰衛視,與竇文濤和許戈輝成為最早一批赴港到鳳凰衛視發展的內地主持人。
一開始魯豫做的是音樂類的節目《音樂無限》和《音樂發燒友》,此后,她還參與主持了鳳凰衛視許多重大新聞直播節目,如香港回歸、戴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大選等,魯豫憑借優秀的主持能力脫穎而出。
這些引人關注的大新聞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魯豫,當時正逢鳳凰衛視改革,臺里推出了資訊節目《鳳凰早班車》,魯豫成為了節目主持人。
在這檔節目里,魯豫開創了“說新聞”的先河,她將一則新聞跟說家常似的娓娓道來,這種耳目一新的新聞形式使得收視率節節攀升,成為鳳凰衛視最火的節目。
魯豫也名聲鵲起,成為鳳凰衛視的當家花旦。
除了主持《鳳凰早班車》,她還主持《鳳凰午間特快》,工作+準備時間,魯豫每天的休息時間只有幾個小時。
為了趕上早上7點半準時播報新聞,魯豫都是凌晨4點出門,因為天天化著大濃妝,早出晚歸,導致門衛大爺一度懷疑魯豫是做不正當職業。
那幾年魯豫的壓力很大,但是成長的速度也很快,但是高強度以及越來越多的頻道都做起了“說新聞”節目,魯豫決定提出了退出《鳳凰早班車》。
這么多年的歷練,魯豫已不再滿足于做一個新聞主播。
她曾經有一個夢想,做中國的“奧普拉”。
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來了。
2001年,鳳凰衛視為魯豫打造了個人訪談節目——《魯豫有約》,正是這檔節目讓魯豫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
雖然現在說起這檔節目,總是讓人想起魯豫尬聊的名場面,但節目最初的質量是非常高的。
一開始節目走的是嚴肅和深度訪談路線,邀請的嘉賓身上也很有故事性,節目打出的slogan是尋訪昔日的英雄和特殊經歷的人物,一起見證歷史,思索人生。
第一期節目就邀請來了重量級嘉賓內地歌壇一姐毛阿敏,當時的毛阿敏正深陷漏稅風波,還遭遇情變。
在訪談過程中,魯豫沒有像其他主持人那么溫和,問一些無足輕重的問題,而是緊扣偷稅問題開展。
問題犀利而尖銳:第一次是被人坑,怎么第二次還會再犯?
一個問得真誠,一個答得坦率,這檔節目獲得了一個接近完美的開端。
得益于節目的稀缺性和新穎性,不出意料地開播后就獲得了觀眾的喜愛。
明星們也非常愿意來,在最開始的那幾年,娛樂圈的半壁江山都上過這檔節目,沒有上過的只能說他不夠紅;此外政商界的名流、體壇名人以及擁有特殊經歷的人很多都來過。
魯豫因此成為了國民度很高的主持人,然而誰也不會想到多年的魯豫會因為節目中的一些片段遭受大眾的吐槽聲。
當時的《魯豫有約》是采用周播的形式,團隊有足夠的時間策劃,魯豫也有充分的時間查看資料,挖掘訪問對象身上的亮點,問出有價值的問題。
幾年后,節目卻進行了改版,不再是周播而是采用日播的形式,將觀眾請進攝影棚,并且進軍內地市場。
節目改版,調性也隨之改變,顯而易見的是受眾面更加廣泛。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策劃時間不足,工作量猛增,魯豫根本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查看資料,好在魯豫本人擁有很強的記憶力,看一遍大綱就能記住大概。
魯豫本人訪談的原則是上節目前不跟訪談對象見面,出發點是好的,這樣更能在節目中與訪談對象碰撞出火花,但它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容易出現“車禍現場”。
有一次周華健上節目,魯豫問周華健讀書時的數學成績好不好,周華健說不好,魯豫真就相信了。(數學好不好幾乎是魯豫必問嘉賓的問題)
事實上周華健是臺大數學系畢業,數學成績十分優秀,曾經的職業理想是做數學老師。
后來魯豫從鳳凰衛視出走,帶著《魯豫有約》先后來到安徽衛視和湖南衛視,投資商不同,節目多多少少又有了新的調整,大眾化、娛樂性也越來越強。
準備時間不充分,很多嘉賓身上并沒有什么故事性,面向普通大眾,問的問題也更加日常化,此外問題也越來越流水化,很多既沒有營養流于表面,也讓嘉賓很難回答。
有網友就總結了魯豫在節目中常問的問題。
其中已成為一個梗的“真的嗎,我不信”,有位網友統計了魯豫的訪談,這句話她說了165次。
沈凌還曾經模仿過魯豫,可以說惟妙惟肖。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網友將魯豫訪談的尷尬場面整理了出來,吐槽她是聊天鬼才,總能在不經意間將天聊死、低情商不會說話。
回到文章開頭里提到的,魯豫真的不是個不會說話,不是個合格的主持人嗎?
誠然,魯豫曾有過無數尬穿地心的言論。
但是她能做到這個高度,毫無疑問她有著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
魯豫身上有著很強的親和力,比起提問者,她更像是個傾聽者,引導嘉賓們慢慢把話說出來,必要時她可以全程不說話甚至還會裝傻充愣,扮豬吃老虎。
比如有一個名場面,吳孟達的金句:“只要我不死,他還沒退休(指周星馳),我們還是會合作”就是魯豫用這種看似很糟糕的采訪方式問出來的,這樣的方式魯豫用過很多次。
而且最重要一點是,魯豫的這種訪問方式并沒有引起嘉賓們的反感,大多數時候都是嘉賓們愉快地說出來的。
羅永浩上完魯豫的節目,夸她智商情商都很高,全程沒讓人感到難堪。
很多人說魯豫的訪談,就像是日常聊天,很容易讓人放下防備心,袒露心聲。
鄭淵潔曾評價魯豫:
“魯豫和別的談話類節目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看著她就要告訴她,把難以啟齒的事都想告訴她,這就是天賦。”
無獨有偶,馬未都也對魯豫贊賞有加,說她松弛和機靈。
我就覺得魯豫特別聰明,在這個時代,主持人都不是她這個狀態,她特別松弛,非常不像主持人,其他的主持人一到鏡頭前就特別死板,只有她有那種機靈勁兒讓我眼前一亮。
對于網友的吐槽,魯豫從未公開解釋過,她覺得“解釋是沒有用的,理解你也不是別人的責任。”
盡管不解釋,但是魯豫的改變卻悄然發生。
隨著網絡綜藝的興起,觀眾對《魯豫有約》的疲憊感和收視率的下滑,2016年魯豫走出坐了十幾年的黃沙發,走出戶外開創真人秀式訪談《大咖一日行》。
來的嘉賓陣容全是大咖,王健林、董明珠、許巍、楊麗萍、梁詠琪、葉童、林芳兵、周鴻祎、李安、劉德華、周潤發、楊紫瓊、關之琳等等。
能請得動這些人,離不開魯豫自己的人脈。
觀眾在節目里除了看到這些名人們真的一面,也看到了魯豫真的一面。
董明珠跟她手挽手聊天,拉著她在園區參觀和散步。
向華強大方敞開家讓她的團隊拍,并向魯豫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完整的《魯豫有約》錄像帶。
王健林熱情地向她展示自己的藏畫。
關之琳在節目上回應“第三者”的傳聞。
采訪惠英紅時,惠英紅帶魯豫去一家餐館吃飯,魯豫不假思索地說出“這種餐館我一般都不會去的”。
采訪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對方邀請她吃手抓飯,她也表現出了不是很情愿,最后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口。
網友指出她采訪賭王四太梁安琪時,在他們家吃飯魯豫就吃得挺多的。
不裝,不愿意,這是魯豫真實的一面。
在另一面,觀眾也在節目里看到魯豫和樸樹、段奕宏像知心好友般交談的態度,劉翔對她真實吐露曾經遭受過的無奈與心酸……
在這檔節目里,梁安琪覺得魯豫很真誠,所以她愿意很真誠地跟她說。
到了2019年,魯豫又開創了一檔節目《豫見后來》,這檔節目沒有業界大佬和明星,只有普普通通的素人。
這里完全沒有《魯豫有約》時的尬聊,只有溫情而又接地氣的交流,魯豫耐心傾聽受訪者的講述,沒有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進行批判,只有客觀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節目里她說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
“消防員的偉大在于,平時不會想到他們的存在,但一旦聽到他們的消息,多半就是英勇犧牲的消息。”
“女性獨立要有兩個前提,在成為母親之前和社會有充分的接觸,完成做母親的親子三年后,依然具備回歸社會的能力和渴望。”
“給孩子足夠的關愛,但是要先關照自己。”
這樣的魯豫不是印象中只會說“真的嗎,我不信”和“你數學好不好,你爸打你嗎”與嘉賓尬聊的魯豫,而是有同理心,真誠,與嘉賓共情的主持人。
在節目里有人問她,人是越了解自己越幸福,還是不太了解自己比較幸福?”
魯豫的回答是,了解是一個前提,接下來是要悅納自己,快樂地接受自己,能改變的就改變,改變不了的就接納。
她身上也有爭議,她聽得進外面的聲音,也接受自己,跟著內心的腳步走。
或許在過去29年的采訪生涯,與形形色色的人對話,在聆聽他們故事的過程中,魯豫早已對自己的人生問題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