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5月21日。
臺灣省。
蘇有朋行色匆匆,現身醫院。
當著鏡頭,他故作沉痛地捂了捂臉,然后推開病房,發出哀嚎:
“奇——隆——!”
畫面一轉,是吳奇隆笑噴了的回應:“你少來……”
蘇有朋仍在繼續表演:“送給你這些玫瑰花……”
可下一秒,他就卸下了偽裝:
“什么,你要吃的?都要開刀了,你還吃什么吃!”

場面一度十分混亂,讓人忍俊不禁。
這年,吳奇隆23歲,蘇有朋20歲。
同為小虎隊成員、頂流天王預備役。
他們事業捆綁。
前程一致。
互開玩笑,毫無顧忌。
蘇有朋爆料:吳奇隆在酒店,總是很暴露!

吳奇隆調侃:“你有工作的嗎?你不是很閑嗎?”

青春肆意,歡聲笑語。
可惜后來,一切巨變:
“小虎隊”解散。
成員各自單飛。
同框次數,逐年遞減。
吳奇隆和蘇有朋,走上了不同的路。
一個成功升級奶爸。
一個實現華麗轉型。
再談及對方,已變成“我們能見面的時間,是非常非常少的。”

但,諸多細節表明:他們沒走遠。
他還是他的大哥。
他一直是他的“小乖”。
因為哪怕歲月荏苒,時光匆匆——那份默契,永遠心照不宣。

蘇有朋和吳奇隆的故事,得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
那時,港娛一騎絕塵,掀起狂潮。
林青霞、王祖賢等絕色驚艷眾生。
周潤發、梁朝偉等紅遍兩岸三地。
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獲封“四大天王”。
粉絲環繞。
名氣傍身。
一時間,打造新星成為大勢所趨。
就在這種環境下,“小虎隊”橫空出世。
選拔現場的蘇有朋,正如后來的藝名,乖乖呆呆。
跳完一支流行舞曲,被吳奇隆恥笑多年。

憶起初印象,吳奇隆也不留情面:“書呆子!”

蘇有朋當然反擊:“他還翻跟斗呢,土包子一個!”

打打鬧鬧的少年們,沒有辜負期待,一炮而紅。
在團期間,吳奇隆人氣領先。
因為正如蘇有朋所言,他會翻跟頭,又帶點憂郁,很是吸粉。
對于家中負債的吳奇隆而言,“小虎隊”是饋贈,更是轉機。
反觀蘇有朋,卻危機四伏。
因為他是“乖乖虎”——
乖巧。
聰明。
成績好。
這是公司給的定位,也是粉絲的期許。稍有落差,分分鐘“人設”崩塌。
為此,他不得不背負巨大的壓力。
一手抓學習。
一手抓唱跳。
偶爾,還得缺席活動,只為不落下功課。
可,哪有這么容易?
他年紀最小。
又經驗不足。
成員一起喊口號,他都經常慢半拍。

作為哥哥,吳奇隆能做的,就是笑著攬過他的肩膀。
用微笑,給予力量。
用調侃,化作鼓勵。
采訪到一半卡殼,蘇有朋下意識就看向吳奇隆。
而對方,果然一如既往地表達支持。

可,上了舞臺,要做五花八門的動作,蘇有朋和他們的差距,還是明顯。
當時的輿情不比如今。
你不行,有的是人行。
公司起了勸退他的念頭。
消息不脛而走。
結果,吳奇隆先站出來了:“如果小乖要走,那我也不留!”

這得多大的勇氣啊!
要知道,吳奇隆的債沒還完,小虎隊又是活招牌,只要呆下去,錢源源不斷。
可,吳奇隆不管。
為了兄弟。
為了義氣。
萬幸最后,吳奇隆沒走,蘇有朋也留下來了,還是那個“乖乖虎”。
并且,更開朗,更自信。
“梗王”天賦,初見端倪。
談及各種人氣排名,完全沒在怕的。
“排第幾我真的不care,只要都不要在我前面就好了。”

回憶入選小虎隊的原因。
一開始,還裝模作樣地謙虛:“總要有一個人,能把其他人襯托起來。”

可,還沒等其他人反駁,他就笑著補刀:“原來其他人才是綠葉。”

學業上也傳來好消息,揚眉吐氣:
他閉關一年,最后以全省第五的成績,考入臺大最難專業——機械工程。

其實,蘇有朋并不熱愛這個專業。
他主要為了出口氣,證明自己。

但,入學后,百般壓力襲來。
所以大三那年,他還是休了學。
輿論再如洪水猛獸,將他吞噬。
就連上節目,都要被逼問:“是不是因為讀不好,才休學的?”
吳奇隆再次護崽:
“他有自己的理想,不喜歡現在的專業,我很支持他。休學前我就對他說,不如休學吧,哥哥在這兒!”
語氣篤定。
關愛滿滿。
吳奇隆,一直是蘇有朋堅實的后盾。
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后來,
他們有人服役。
有人讀書。
紅極一時的小虎隊,難逃解散命運。
離別的1997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扭轉了各自命運。

瓊瑤阿姨想請小虎隊全員,參演她的新戲《還珠格格》。
只可惜,吳奇隆兵役在即,只能婉拒。
后來的事,不用我多說——
《還珠格格》紅遍大江南北,打開了蘇有朋的新天地。

之后,蘇有朋專注影視,實績連連:
從五阿哥到杜飛。
從張無忌到花無缺。
從偶像劇到正劇。
從話劇到電影。
又從演員進階為“蘇導”,獻上《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等佳作。

吳奇隆見證著弟弟的蛻變。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經典永流傳,永遠的五阿哥。”

“永遠值得我驕傲的弟弟!”

調侃他成了“蘇導”。

再次同框時,畫面讓人感慨,讓人動容。
2012年,蘇有朋在快本唱響團歌《蝴蝶飛呀》。
吳奇隆竟也驚喜現身。
“張開微笑的臉龐,我把青春作個風箏往天上爬……”

這一晃神,十幾個春秋匆匆邁過。
當初的兩個少年,褪去了青澀,迎來成熟。他們都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越走越遠。
這邊的蘇有朋專注事業。
相比之下,吳奇隆似乎曲折許多。
服役結束后幾年,他等來了《蕭十一郎》,順利轉型。

但之后,卻是起起伏伏。
戀上馬雅舒。
走入婚姻。
再到離婚。
出鏡次數減少,更多轉為投資或幕后。
等到再次以演員身份驚艷,已是2011年的《步步驚心》。
同年,謝娜大婚,他和蘇有朋都受邀出席。
劇中的吳奇隆,被叫“冰塊臉”。
蘇有朋一看就是忠實觀眾,cue個不停。
通個電話,也不忘宣傳:“大家期待《步步驚心2》吧!”

等到隆詩傳出喜訊,他還不忘調侃:“我偶像是劉詩詩!”

好兄弟大婚當天,他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實力詮釋:你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我一定在。
因為距離,從不會讓真情消散。
只會讓友誼,歷久彌堅,成為人生珍奇。

兩人為何交好?
我想,除了共事多年,還有互相欣賞。
眾所周知,吳奇隆一路走來,很是不易:
病痛不斷。
債臺高筑。
全靠自己逆天改命。
蘇有朋感慨道:
“我們認識的時候才十幾歲,那時候我的一些價值觀還沒形成,那在某種程度上,他就是我的一個榜樣。”

可,在吳奇隆看來,蘇有朋比自己更難,更拼。
“我經歷的難,大家都知道了。小乖也吃了很多苦,只是他不愿意說,沒有公開。”

“他總是喜歡走那條最難的路。我看著很心疼,但又忍不住默默為他加油。”

蘇有朋不是個感情外露的人。
他理智。
他克制。
別說當眾,就連私下喝完酒,也從未有過失控。
但,他的脆弱一面,吳奇隆都懂。
“他會焦慮,他為很多事情焦慮……”

正因此,吳奇隆沒有去探班《左耳》劇組。而是通過身邊人,默默地關注著。
哪怕,這是弟弟的導演處女秀。
因為他覺得,這才是最好的鼓勵方式。不打擾,不給壓力,只靜待花開。
相識多年,他十分了解蘇有朋。
“他以前很愛漂亮、很注重形象的,但現在導戲,狀態真是完全不一樣了。”
“和從前比,他現在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了,我為他驕傲。”

他們體會過人生百態,經歷了風風雨雨。
皺紋爬上臉龐。
處事更加穩重。
但,彼此永遠是對方記憶里的模樣。
蘇有朋說:“對我而言,他還是和過去一樣。”

吳奇隆說:“其實他一直都保持著,自己單純的那一面……”

拋開明星光環。
吳奇隆和蘇有朋,就像你我都能遇上的友人。
年少相識,共攀高峰。
難免別離,各行其道。
不再每日通話,沒法頻繁相見。
但,心里永遠都為對方留有一個位置。
一旦合體,默契十足。
合力拿下考驗,喜上眉梢。

一邊“力證”不和傳聞。
一邊又默契驚人。

人到中年,依舊不愿和對方“解綁”。
蘇有朋會和學員們分享:吳奇隆是真的有功夫,他是柔道黑帶的!

張云龍因當年《左耳》選角被拒,對蘇有朋“懷恨”在心,在耳邊大吼:
“我恨死你了,我要在你左耳邊說,我喜歡吳奇隆!”

蘇有朋笑:“我也喜歡他。”
多年前,小S也送上暴擊:
“我真的很喜歡你,想你做我的哥哥,但要交往的話,還是吳奇隆。”

他還是笑嘻嘻地,歡迎這種“拉踩”。
你看,二人感情,令人感佩。
是隊友,也是對手。
是“陌生人”,也是好兄弟。
他們的30多年,經歷過太多精彩,擁有了太多回憶。
不是捕風捉影,就能否定的真情。
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盡的故事。
我想,這就是友誼的最好詮釋。
遙想當年,少年青澀,相視一笑,種下友誼的小樹苗。

萬幸30年過去——
滄海桑田。
時過境遷。
小樹苗長成了大樹。
從此,任風吹,任雨打,他們前行,無所畏懼。
因為彼此身后,永遠有一個懂得之人,在時光中同行,在逆境中給予。一起成長,共同繁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