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失子,然后長街受辱,甄嬛便把除掉華妃當成了自己目前最重要的奮斗目標。
本來以為,皇上會為了自己那未出生的孩子,而帶走華妃的榮耀,甚至是性命。
就如端妃當時的慨嘆:“我還以為,皇上會因為你處死她。”
端妃在宮里多年,想必是見過這樣的案例:一個殘害皇嗣的嬪妃,是沒有活路可選的。即便不是惡意為之,也仍然是罪無可恕。
可見,皇上不處置華妃,不單單是為了顧全大局,也是舍棄不了對華妃的私情。
所以,第一次成長后的甄嬛明確知道,除掉華妃,是一點也指望不上皇上了,只能自己出來營銷。
于是,借助敦親王毆打言官一事,謀劃了一個完美的局。
第一步,給皇上出主意,讓敦親王給御史道歉。
敦親王那樣桀驁不馴的性子,一如皇上對他的評價:“讓敦親王登門致歉?他那么心高氣傲的,簡直還不如殺了他!”
從皇上的話里可以看出,敦親王是一個絕對不能服軟的人,那樣的話還不如一死來得痛快。
而甄嬛偏偏又出主意,讓福晉去勸說他,登門謝罪。
當然,敦親王是出了名的疼媳婦兒,只要是福晉說什么,他必然會聽之任之。
可是,這里面就有問題了。
敦親王是疼媳婦兒,但只是為福晉的內心所想服務,只為福晉的喜怒哀樂牽絆。
斷斷不可能打心底里為指責他的御史,低頭認錯。
積習難改,稟性難移。
壓下去的怒火,只是暫時掩蓋住了,而不是徹底消失了。
那么,敦親王就一定會找其他的突破口發泄。
第二步,把敦親王的女兒接到宮里當人質。
敦親王發泄的途徑能有什么例外嗎?
手握重兵,又是皇上的手足,怎能心甘情愿俯首稱臣呢!
碰上這樣的契機,肯定是兵變、造反哪。
甄嬛問過皇上,如果兵戎相見,皇上的勝算幾何?皇上當時的回答是,沒有完勝的把握。
那么,一旦交兵,就有敗北的風險。
總不能大仇未報,卻賠上自己的性命吧,那也沒必要苦心經營了。
當時甄嬛給皇上說完這個提議的時候,皇上目光嚴肅地盯著她,想必也是想到了其中的利害關系。
所以,甄嬛又建議把敦親王的女兒接進宮里當人質,以備不時之需。
這里可能也有甄嬛想報敦親王福晉探望之情的原因在。
皇上對敦親王頗為忌憚,早晚是會除掉他的。
甄嬛畢竟做了幾個月的母親,深刻體會到了失去孩子的蝕骨之痛,那真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把敦親王的女兒放在宮里,到時候兵戎相見,也好遠離戰場、保住性命,也算給敦親王福晉留個了依靠。
再加上甄嬛后來的婉言相勸,皇上確實沒有重責敦親王的兒女。
第三步,利用“雪頂含翠”,探知敦親王的動向,繼而讓皇上疑心大增。
最初我淺薄的以為,甄嬛弄這么大一個局,只是為了握住皇上的心和報答一下敦親王福晉的探病之情。
再看之后,驚然發現,甄嬛還有更大的目的:加速華妃的滅亡。
甄嬛選擇復寵的節點,正好是華妃給皇上上書請罪之后。
皇上看完那封信,頗為動容地對安陵容說:“年氏的陳情書,字字懇切,朕想起與她多年的情分,實在是感慨……”
以安陵容的小人做派,一定會把這樣的話傳到甄嬛的耳中。
齊妃、富察貴人那兩個草包,即便受她們折辱十回八回,也不足為懼。
可是看皇上如今對華妃的舊情難忘之態,如果甄嬛再繼續消沉下去,那么華妃復寵便近在咫尺了。
到那時,別說報仇了,連活著都是奢望。
所以,甄嬛必須得用計,重得君心,才能除掉華妃。
之前說了,敦親王的怒氣只能通過兵變發泄,那就不得不聯合年羹堯,沆瀣一氣、狼狽為奸。
甄嬛為了測試他們的動向,于是在說服敦親王福晉的時候,把那個最名貴的“雪頂含翠”拿出來招待客人,以示誠意。
這個時候,鏡頭給了這杯茶一個特寫,表明甄嬛就是故意的。
“雪頂含翠”,名貴異常。甄嬛身為嬪妃,第一次喝到的時候,還驚訝無比,竟有如此好茶。
而敦親王福晉品完,卻如平常飲水一般,毫無夸贊之意。
這一個舉動,甄嬛盡收眼底。
于是在皇上來他宮里的時候,又特意在皇上面前拿出了此茶。
從前,甄嬛在和皇上獨處的時候,都是愛弄些別出心裁的東西,招待皇上。
諸如“歲寒三友”,以示自己的特別之處和渲染尋常夫妻的煙火氣。
而且,“雪頂含翠”對皇上來說,猶如家常便飯,到甄嬛宮里能喝出什么情調來?
甄嬛這么做,就是要引出敦親王和年羹堯勾結的話題來,讓皇上疑心倍增。
皇上喝了一口,贊嘆無比,甄嬛便順勢說道:“前兒敦親王福晉來,臣妾也泡了此茶款待,可福晉似乎喝慣了的樣子。”
聽到甄嬛的話,皇上立刻皺起了眉頭,變了臉色說道:“朝外有所貢品,或者宮中有的,年大將軍府必有,甚至更佳。
現在連敦親王府都有了,朕沒有賞賜過他,那他是哪里來的?!”
答案顯而易見,他們二人私下勾結往來、互通有無了唄。
恰巧,剛剛在華妃宮里,華妃正望眼欲穿地等待皇上的出現,思君心切、神情憂傷。
松芝見華妃這樣,于是告訴了她一個“好消息”,說大將軍和敦親王正在為她謀劃,讓她不要太過心急。
華妃一朝失寵,已經沒了往日囂張的氣焰,于是跟松芝說,別讓大將軍和敦親王走得太近,以免招惹事端。
松芝不明就里,實話實話道:“王爺說了,只要大將軍幫王爺得到一樣東西,到時候自然王爺,也會幫娘娘重得皇上的歡心的。”
“一樣東西”?
除了“皇位”還能是什么!
說明,他們真是要造反了。
只要一有動作,皇上殲滅他們,便名正言順了。
什么軍功卓著,什么皇親國戚、什么手足之情,通通都要為造反埋葬。
如果不是甄嬛給皇上出的“這個好主意”,那么敦親王叛變拖上許久也未可知。
甄嬛等不了,擔心夜長夢多,萬一華妃復寵,那就棘手了。
所以弄了這么一個心思巧妙、天衣無縫的局,讓年羹堯自投羅網,那么華妃也就蹦跶不起來了。
論語里有句話是: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意思是說: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看著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這句話李鴻章曾用來評價他的老師——曾國藩。
李鴻章以為他對老師已經足夠了解了,可是在與他近距離接觸后發現,老師不僅在軍事上雄才大略,在學問上更是造詣不凡。
進而,有了這樣的感嘆。
這一局,甄嬛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此,實在是嘆為觀止。
以為已經看懂了甄嬛的用心,實則是越研究越看不清其廬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