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隱入塵煙》這部電影,我目前已經看了兩遍。本不想說些什么,怕一說就錯,招致意外地非議,甚至像某些人所謂的“目的不純”,畢竟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但我是農民的兒子,一直生活在農村,而且最近幾年也走過農村的許多地方,特別是西海固。我也不是蹭熱度,但我真的想說。

《隱入塵煙》這部電影是農村題材,也是近幾年少有的反映農村生活的影視作品。從整個作品而言,作為一直生活在農村的我而言,客觀地說,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本世紀初到目前的農村生活的局部真實圖景,與其說是一部文藝片,倒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雖然它是藝術加工高于生活,但無處不顯現生活的真實性。這部電影題材的單一性顯示了主題的多元化,形成了它思想的綜合性。在城鄉綜合發展的今天,更容易激發人們精神上的共鳴,激越人們情感上的漣漪。

一是關于人性的冷漠。它似乎反映人性的冷漠,“熊貓血”主動奉獻的場景,女主的落水,老四苦心經營新建院落的推倒,賣糧被擠掉的水分,這一切從小至村民鄰居糧商到村級領導似乎沒有一個人關注老四的命運。有人大張旗鼓地吶喊這是導演在“黑”農村,“失真失實”,人性的冷漠不致如此。然而現實的農村這種冷漠真的是存在的。凡是存在,即為合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時候,農村還有義工的存在,鄰里鄉親的互幫互助,你家修房他來幫,他家碾場遇到惡劣天氣大家幫。這種現象到了九十年代中就立馬不見了。什么原因呢?一句話,經濟利益至上加速生活的快節奏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今天的農村有多少打麥場正走向消失之途,有多少義工還存在?經濟的獨立驅使農村以家為單位的獨立,人情淡涼,人性的冷漠。在影片中老四兩口用驢車裝麥子的情景,恰巧鄰居也在田間地頭裝麥,卻無視他們的艱難。冷漠,使老四兩口子成為農村中的一對可有可無的人物。然而他們卻活在大多數人們的心中!

這部電影絕不是為人們擺上一桌冷漠的快餐,而是通過那些扎堆的目光冷漠的人性,讓更多的人來關注農村像老四一樣的群體生活及命運的思索,更為重要的是在農村如何真正縮小物質的滿足與精神需求之間的差距。人性本不冷漠,是否還記得鄉村舞臺前面的村民集會嗎?是否還記得那個給老四賒種子與化肥的店老板嗎?是否還記得那個為老四借雞蛋的大娘嗎?是慢生活跟不上快節奏,還是快節奏忽視了慢生活?從這個角度看《隱入塵煙》絕不是向世人展現人性的冷漠,而是“冷漠”背后的深深思索。#《隱入塵煙》#(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