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楚門的世界》是反烏托邦,有人說這個是暗喻媒體時代操縱一切,請允許我說說我自己的感覺。第一次看《楚門的世界》只是覺得這個電影的創意非常新奇,畢業后工作再看就覺得很有感觸了。就像導演說的,你想去的地方一樣有虛偽,一樣有欺詐。可能這些情況更甚之,重點在于,有多少人敢于放棄目前看上去還不錯的生活。向著其他未知的可能性邁出腳步。

大學畢業我見過不少人,畢業后沒兩年就結婚了,買房買車,進入體制,銀行,國企等等,再聚會交談都是穩定的幸福,我甚至能想象他們就這樣過到四五十歲,每年出去旅游一下,看著孩子長大,然后干個幾十年當個小中層領導,退休出游等等。倒不是說這樣選擇的人活著這樣的生活不好,這本就不是用好壞來評論,只是合不合適一個人而已。這樣的生活可能是大多數人都在過,將要過的生活。對我個人而言,真的是像極了電影的楚門。

也正是因為此,我很敬佩,敢于放棄家庭,獨自拼搏一番的人。有太多人知道這個世界,靠新聞,靠論壇,靠朋友訴說。卻唯獨不是靠自己。或者,對一些人來說,這個世界什么樣兒,外邊什么樣并不重要,不在乎,因為過好自己的安穩田園生活,比什么都重要。當然,每個人的選擇有自己的理由,沒資格評判選擇是對是錯。

因為超越設定好的生活軌跡本身就有風險,你去其他地方打拼,有成就的,還有更多餓死的底層。可能憧憬一番敢于與天相抗的夢想的勇氣之后,就像那些先前激動不已的觀眾一樣,換個臺,繼續回到自己被設定的生活當中也許大家喜歡看冒險家的故事,正是因為自己缺少那份面對未知結局的勇氣吧?其實電影還是想講兩個1.不要做井底之蛙。2.要勇于接受與發現更廣闊的世界,不被現實所局限。

在最后一幕,導演又給我們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假如我們努力,可以抗擊命運嗎,答案是可以,生活可以不斷摧殘一個人的身體,但它無法擊垮一個人的心智,正如楚門所說,除非你殺死我。當一個電影拍出來,它就已經完全脫離了導演和編劇預訂的想法,所謂一千個觀眾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如何理解,都是根據觀眾自身的經歷以及文化來進行的再創作,并沒有正確或者錯誤之分,所以也沒有搞懂或者沒搞懂之分,這是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看法,有上帝或是沒有上帝誰也不知道,只是看你相信還是不相信。

很多電影都存在一個表層和里層。舉個例子,姜文拍過讓子彈飛,電影表面是張牧之和黃老爺斗法,但是里層卻是中國軍閥割據的近代史。楚門這部電影,在國內最容易被忽視的點就是宗教信仰問題,所以我也只是結合在一起來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