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久天長》,命運的無常與小人物的無奈,在整部電影里展露無遺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地久天長》,一部3個小時的《地久天長》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中國人的一生,之所以言謝,是因為那些身不由己的選擇,那些無法言說的痛楚,不僅屬于80年代的麗云和耀軍,也屬于每個時代的每個人,我們身處其中,卻疲于奔命,從來沒有如此冷靜克制地去看一看自己的人生。影片是王小帥導演的新作,劇情時間跨度從上世紀80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長達30年。

影片圍繞兩個家庭,兩代人,描述了在時代變革的潮流下普通人的悲歡離合。鏡頭語言內斂含蓄是影片最大的特色,主人公與導演都用極其克制的方式來表達。這部電影我挺喜歡,但不到完全喜愛的程度。從演員方面來說,確實是完美的。王景春與詠梅奉獻了一場教科書般的演技盛宴,大宅門里的玉芬和金婚中的莊嫂演技也入木三分。從故事方面來說,王源飾演的假劉星這條線我總覺得可以著墨更多一些,失去摯愛孩子的父母與替代品領養孩童之間的火花是不是可以更多一些?以及茉莉和耀軍的這條線莫名其妙,邏輯上怪怪的。

將近三個小時的電影,感覺對于耀軍夫婦失子之痛的描繪一直不痛不癢,隔靴搔癢。不知道是導演刻意為之。以及,這部電影的剪輯把過去和現在兩條完整的故事線完全打碎,但不盡人意的是,在過去和現在之間跳躍的時候,并沒有蒙太奇的觀影體驗,往往給人強行換碟片的感覺。火車轟隆隆的開過,用全景固定鏡頭拍攝星星出事時的那個亭子,用這樣隱喻的鏡頭表達了劉耀軍與王麗云的背井離鄉與他們的難過與痛苦。

家里被大水淹沒,兩人在收拾殘局時,左右搖晃的鏡頭象征了他們漂泊的心與孤苦無依的境況。順著水流過來的照片是劉耀軍一家三口的合影,然而事實上那是他們和沈英明一家的合照,隱藏起來的半張照片也是他們隱藏起來的情緒。王麗云說在這里時間好像停止了,剩下的只有慢慢變老,時間何曾會停止,停止的只有他們不愿回憶不想未來的心。

影片的剪輯方式十分冒險,導演沒有采用常規的剪輯方式來講述現實與回憶,而是采用時間線交叉跳躍并且沒有字幕提示的方式。與其說導演是為了創新,不如說是導演想要營造一種使人身臨其境的氛圍,使得觀眾能夠更真切的感受到主人公這三十年的悲與喜。悲喜交加的剪輯方式,也更直接的表現主人公的情緒。字幕提示或許會講觀眾從原來的情緒中抽離出來,這樣的方式并非晦澀難懂,而使得影片的情緒更加完整統一。此時無聲勝有聲被導演發揮到淋漓盡致,一切意味盡在不言中。

人類的悲觀并不相同,影片的主人公都有各自的心結與痛苦,劉耀軍和王麗云苦于孩子意外離世卻又無處可怨,后來被收養的劉星苦于孤獨,他或許明白自己只是一個替代品,所以他始終無法融入他們的家庭里,他年幼的時候說:“我討厭他們,討厭這個地方,也討厭你們”。他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沈英明一家苦于兒子沈浩失手造就的意外,二十多年就活在那樣的陰影里。時間沒有辦法抹平一切,他們的心結或許一直都在,只是選擇遺忘。

這才是影片中最悲劇的地方,真正的痛苦是無法和解與原諒的,只是被生活要求要好好的過,命運的無常與小人物的無奈一下子就這樣展露無遺。有人說導演安排的大團圓結局很多余,但是在我看來,大團圓或許就象征著導演對如今這個時代的美好追求與理想。地久天長是美好的愿景,可又如何才能地久天長,始終懷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朋友之間的情感依然能夠地久天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