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寶、許鞍華、譚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嶺東、徐克。
讓這七位導演合拍一部電影,效果怎么樣?
就是出產了一部豆瓣評分6.5的勉強之作。
這七人每一個都在香港電影歷程中有著自己的重要位置,單拉哪一個出來,不說打十個,起碼也能打三個。
即使如此,其實也能從這部被譽為「我和我的香港」的確也能令人看到不同的風光——有認真,有盡力,有驚喜,也有無奈。
01.八部半到七人故事
2013年,杜琪峰感嘆膠片時代的逝去,就打算集合同時期的幾位導演拍攝一部向膠片致敬的電影。
「我在想,我們是不是應該對膠片做一個表態?就是我們很感謝它,但我一個人來拍,力量不是很大,如果能夠找到年紀差不多,都經歷過膠片輝煌年代的導演一起參與,就有更好表達的可能。另外,我們這批導演真的年紀大了,很多都在60歲以上,甚至有幾個都超過70了,我們大半生都活在電影(行業)里,也很了解香港,膠片和香港的故事和情懷,都是我們應該去講述的,做了這件事,不管電影收益如何,但這一定是可以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這就是我最早期的拍片初衷?!?/p>
2015年,寰亞電影宣布影片拍攝計劃,作品本名《八部半》,借用了費里尼的同名電影,湊足了八位導演,除了上述七位之外,還有吳宇森。
他們決定每人拍一段,每段必須用膠片拍攝,以香港的50年代為起點,八個人各自抽取一個10年作為時代背景去展開自己的故事,然后以一個「半部」表達對香港未來的期待與展望。
可惜,項目進行中,吳宇森因身體狀況不佳退出,因此如今我們看到的成片里沒有70年代,而林嶺東則在2018年因病長逝。
最后,就從原本的《八部半》變成了如今的《七人樂隊》。
之所以叫「樂隊」,是說各有風格才華的導演,猶如出色的樂手,走在一起便能合奏出令人共鳴的美妙樂章。
那這七段樂章究竟如何?
整體而言,大胡子覺得:深度對話、遍地黃金還是不錯的。
02.練功
五十年代,一群拜師學藝的孩子在師父嚴厲地督導下勤練功夫。徒弟與師父間的默契在呼喝聲中形成,而躲懶受罰的那天也可成為一生難忘的轉機,演活了師徒傳承的功夫往事。
選擇讓洪金寶的《練功》打頭陣,很有壓力,無論是對導演還是觀眾,既無故事,又很寡淡,隨后來了句「光陰似箭,一去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啊」,就戛然而止,嚇得大胡子差點放棄。
不過,好在堅持了下來,看完整部電影后再回看《練功》,然后就發現,也不能全怪洪金寶。
其實,七個導演的七段都不怎么側重故事,似乎每位導演都在通過一段剪影去抓取那個時段的情緒,再透過人物對話與關系呈現出來,完成對時代的獨特注釋。
這樣看來,《練功》只是缺少了一些匠氣雕琢與編排設計,過于平鋪,顯得中規中矩。
03.校長
六十年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溫暖校園。
社會清貧,但求學者眾。
一位執筆忘飯的校長與善良淡雅的王老師讓一座天臺學校成為童年歲月里最溫暖的家。
許鞍華沒有將視點放置在當時混沌、風起云涌的社會風貌上,當然,這也不是她的擅長。
她選擇一如既往地恬適、細膩。
如果說這時代誰能關注校園的話,除開內地那些偶像劇之外,香港還有許鞍華,以及張婉婷。
很多的焦點被放置在不起眼的細節上,兢兢業業的校長,身體欠佳的王老師,調皮搗蛋的學生,像每一個人所經歷過的一樣,如條條溪流一般匯聚到奔流的時代,「一代一代就這樣存在著」。
04.別夜
八十年代,年輕人葉嘉林與余雁飛,在香港依然美麗的夕照中相戀。女方一家移民海外,二人無奈承受離別之苦,只余下相愛的記憶。
這部初看就覺得不一般。
首先,就是選角,感覺相對尷尬,配合上生硬的普通話,有種別樣的「矯揉造作」。
其次,這個故事不一般,譚家明還是守著自己的創作理念,打光、臺詞、美設都呈現出舞臺劇的觀感,甚至在部分環節彌漫著類似鬼片的氛圍。你別說,這種氛圍很有可能揭示了故事的真相,很有可能葉嘉林早就死去,徘徊在每一個離別的夜晚。
最后,如果結合時代再來回味,其實,也可以有這么一種理解:葉與余代表了站在時代路口的香港。「離別」已經注定,香港終將回歸。無論是香港,還是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離開的,活著;留下的,死去,也算代表了彼時香港很多人的迷茫與恐慌。
05.回歸
九十年代,兒子舉家移民,孫女卻因學業暫時留在香港爺爺家。爺孫兩人隔代溝通,妙趣橫生。在生活中消解代溝,隔閡打破,親情更上一層樓。一對爺爺和孫女兩代人之間的文化碰撞。
袁和平的作品,功夫是必須有的。
然而,這是「八爺」最有溫情的作品。
爺爺吃著漢堡,孫女吃了小碗糕,彼此理解,彼此喜歡,才會是更好的一家人。
06.遍地黃金
2003年非典時期,大時代下三個小市民的發達白日夢。三人常胡扯投資大計,妄想一夜致富。一番進退爭論后,總是錯失發達機會。
以小搏大,杜琪峰的功底依舊。
經典的杜Sir站位,再現江湖。
用小小的三人組在樂心冰室里就串起了整個時代,從股市到非典再到次貸危機,雖然他們三個總是錯過機會,卻并不令人傷心,這不過是我們這群普通群眾的人生常態,同時也承載了杜導樂觀的心態。
每一次錯失,都預示了新的機會和高度,那種愿意拼搏,相信明天會更好的獅子山精神還在延續。
07.迷路
2018年的新春,丈夫回到香港與妻兒團聚,當他拿著舊照片在日新月異的香港街頭追憶當年時,卻徹底迷失了方向。最后,回憶不幸化成追憶,也是21世紀10年代的歸鄉者對香港這座城市的陌生。
沒想到整個「樂隊」里最為念舊的居然是林嶺東。
無論是內容,還是BGM,「比香港更好的地方很多,但都沒有我對家鄉的這份感情?!?/p>
如很多老人無法適應這個快速、焦慮又智能化的時代,我們也不斷站在當今的時間節點上去回望過去,懷念早年間的原始、簡單和平靜。
盡管那時的我們可能吃不飽,也穿不暖,但「懷舊」這種最便宜的療傷方式總會不時地出現在人們的心頭,像是對曾經香港的黃金時代予以最真切的緬懷。
08.深度對話
未來,某所精神病醫院正在進行一項關于精神分裂的研究。四位參與者投入忘我表演,已然分不清真正身份,到底誰是醫生?誰是病人?
沒成想最大的驚喜來自于徐克,大胡子很喜歡這段,盡管它存在著與《世界奇妙物語》的「撞衫」,但著實令人開懷大笑。
數次身份反轉,打破「打破第四面墻」,又用那些耳熟能詳的香港電影人和橋段,不斷拉近將觀眾拉回到香港的電影時代,特別是槍響的那一刻,自帶《當年情》BGM縈繞響起,吳宇森還是沒有缺席。
最后,導演們甚至親臨現場調侃起了導演與這部電影本身,「多么有深度」的作品呀,真是老怪也瘋狂,可惜只是「故弄玄虛」,許鞍華如是說道。
時代終究在變。
現如今,政治環境、經濟現狀、創作空間、制作思想,大為不同。
無論是導演、觀眾,還是香港電影本身,都如電影片尾曲《Long Long Ago》所唱的一般,再也回不到那個「肆意妄為、盡皆過火、盡皆癲狂」的黃金時代。
PS:
片尾曲是《回歸》里的孫女扮演者林愷鈴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