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電影《我的姐姐》,故事從一個車禍拉出序幕,講述了一個二胎求子的家庭的故事,女孩從小就家庭求子的環境中成長,本想大學畢業后,考研離開這座太多束縛的城市,但因為父母車禍身亡的關系,她的命運不得不又和那個年幼的弟弟捆綁在了一塊。在經歷與舅媽的家庭紛爭,以及與弟弟的各種朝夕相處之中,姐姐的生命軌跡也有了一些改變。

那個想逃離家鄉,去北京發展的夢想,在愛情、親情還有事業之間被反復考量。盡管到最后,姐姐在電影的表述中,被傾向于塑造成了選擇了親情,選擇了原諒,放棄了自我實現的劇本。從觀影的角度,影片有透露是弟弟主動幫姐姐做決定在先,最后時刻張子楓以展現影后般演技的表演,完成了情緒的高潮戲碼,最后才風回路轉,將選擇了將弟弟帶回來。我覺得弟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給姐姐帶來了快樂的。

不僅僅是負擔,這也是親人之間的聯系,人在社會上生存,本來就是各種關系的附帶體。姐姐回想起自己從小被寄養的生活經歷,也是不想再以以怨報怨的方式傳達給無辜的下一代了。最重要的是,此刻,弟弟于我,我于弟弟,彼此都帶來了快樂。為什么姐姐會無法落筆斷絕、帶走弟弟?弟弟或許早慧,但是能和姐姐敞開坦誠地交流,聽到姐姐內心的痛苦和真實訴求,也想辦法去成全姐姐。

這可能不完全真實,但是小孩子的美妙也在于他的真誠和純凈。姐姐的選擇把弟弟帶回自己身邊,我覺得這不是出于責任或者道德綁架,而是出于愛。而這種愛和羈絆是非常真實的,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因為利己的現實考慮,而否認放棄愛,我并不認為這就是現代女性主義想要的東西。一個影片不僅帶來了感同身受的憤怒,也帶來了思考,我覺得這是價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