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觀影亂象,又雙叒叕登上熱搜了。
這次是咋回事呢?
上海某影院內。
一女子在觀影過程中,頻頻遭受后座熊孩子連環踢。
熊孩子是家長帶過來的。
于是,女子轉頭提醒大人,讓孩子收斂一下。
可誰知,熊孩子父親不僅不聽勸,還惡狠狠地踹了女子座椅,導致她頓時頭暈目眩。
暴力行徑發生后,熊孩子父親不僅沒有感到愧疚,反而對女子發出人身威脅。
無辜遭受暴力的女性觀眾,只好報警處理。
令人氣憤的是,熊孩子父親到了警察面前,依然不覺得自己做錯。
叫囂著問對方,“我打你哪兒了?”
甚至說出“我只給200”的話,就打算起身離開。
竟然他不明白錯在哪里。
那扒姐就來掰扯掰扯。
首先,這位父親在孩子犯錯時,不僅沒有及時制止教導,反而放任不良行為滾雪球。
其次,在女性觀眾勸阻之后,他非但沒有意識到錯誤,反而直接拳腳相向,導致整個影廳的觀眾都陷入恐慌中。
教育缺位,縱容亂象,暴力橫行,就是他的過錯。
截圖來自當事人微博自述
在父親的眼里,這件事用200塊就能解決。
但那位女性觀眾呢?
經過醫院初步診斷,該女子頭部軟組織挫傷,存在腦震蕩可能。
她不僅身體受到傷害,甚至可能出現心里陰影,以后都不敢走進電影院。
無獨有偶,北京最近也發生了類似事件。
8月17日,東城區某劇場。
某男子在觀影期間,多次使用手機,影響其他觀眾。
在后座觀眾提醒后,他心生不滿。
于是,在影片放映結束后,該男子辱罵并暴力毆打了后座觀眾。
報警后,該男子已被東城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這樣令人寒心的新聞,其實每年都在發生。
基本離不開這幾大要素:
屏攝、打電話、踢座椅、劃幕布……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要說了,“我都花錢了啊,屏攝怎么了?劇透怎么了?”
電影院的確是放松身心、消遣娛樂的地方。
但它也是需要遵守禮儀的公共場所。
進入公共場所的那一刻起,就要有規則意識。
想想我們去超市付款的時候,為啥要排隊?過馬路的時候,為啥要看紅綠燈?去圖書館的時候,為啥要閉嘴?
都是一個道理。
因為我們知道,在公共場所做出不文明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怎么到電影院,就開始不管不顧不文明了呢?
說白了,當電影院燈光熄滅后,有些人就開始揣著明白裝糊涂。
只要身邊烏漆嘛黑的,脫鞋抖腿就沒人看見。
只要身邊烏漆嘛黑的,聊天接電話就沒人管我。
只要身邊烏漆嘛黑的,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不文明觀影,純粹是自發行為。
別說你不懂觀影禮儀。
每張電影票背后,都寫著:
禁止吸煙、拍攝、錄音錄影。
將手機調至靜音狀態。
自覺遵守影院的觀影條例,維護觀影環境。
除此之外,影院還會用廣告牌以及取票機器來提示觀眾,要維護觀影秩序。
在已經得知觀影禮儀的情況下,依然要做不文明行為,只能說是規則意識欠缺的表現。
那要怎么做,才能減少影院不文明亂象呢?
這需要個人、影院乃至社會共同監督。
首先,觀眾需要提高對文明觀影的重視。
像普及垃圾分類、交通規則一樣來遵守。
其次,影院要增強觀影禮儀的宣傳力度。
根據《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
電影院應當遵守治安、消防、公共場所衛生等法律、行政法規,維護放映場所的公共秩序和環境衛生,保障觀眾的安全與健康。
除了在影票印上文明須知外,電影院還可以拍攝視頻物料,在觀影前進行集中提醒。
像百老匯影院,就做了一支可愛的視頻,來介紹了文明觀影的重要性。
第三,社會層面的話,相關部門可以公布更多亂象整治案例,起到警示作用。
像開頭提到的上海北京兩起亂象事件,施暴者都受到了行政拘留的處罰。
相信只要這三方面共同發力,影院不文明行為就會越來越少。
不得不說,確實有人因為秩序亂象,減少了去電影院的次數。
甚至覺得流媒體可以取代它。
但扒姐想說,電影院依然無法被取代。
去影院觀影,有種儀式感。
你無法暫停或快進,必須聚精會神的盯著它,才能在獲得最極致的視覺感受。
去影院觀影,能感受到影像技術革新。
卡梅隆用《阿凡達》,讓電影從2D時代邁入3D時代。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證明了120幀極致沉浸感的魅力。
這些震撼的視聽技藝,依然只能在影院里感受。
還有一部分去電影院,是為了獲得情感體驗。
通過看愛情片,獲得情感支撐。通過看喜劇,收獲歡聲笑語。
所以電影院,是不能被取代,更不該消亡的。
應該消亡的,是電影院里的失德亂象。
為了守護這個光影編織的夢境之地,請杜絕不文明的觀影行為。
只要這樣,才能讓愛電影的人,繼續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