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對外在的少女感趨之若鶩時,吳彥姝卻靠臉上的皺紋開辟了事業第二春。
現代很多年輕人總是會容貌焦慮,但在她這里,從年輕到年老,她從未有過什么容貌焦慮,皺紋自然生長,她視之為歲月的贈禮。
而她身上一直存在的“少女感”,或許源于她內在的強大生命力。
平時不怎么愛營業的劉詩詩因為恭喜吳彥姝奶奶獲獎上了熱搜,忍不住點進去看了一眼。
84歲的吳彥姝奶奶站在頒獎臺上,穿著一身黑色旗袍,梳起一頭銀發,一舉一動中都透著優雅。

她第一次被大眾熟知,是因為2016年薛曉璐執導《北京遇上西雅圖不二情書》這部電影,她在片中飾演一名極具少女感的奶奶。
那年78歲的她一戰成名,還提名了第5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80歲那年,有記者采訪她時夸贊她“有少女感”,她不懂什么意思,以為這是對她演技的一種批評,還困惑地問身邊的人:“怎么會有少女感呢,是不是我演得太矯揉造作了?”
當得知這是因為觀眾認可她、覺得她太可愛時,吳彥姝才放下心來,“我演了這么多片子,差不多每一個片子大家都要說有少女感,我也就習慣了?!?/p>

但她身上的少女感,或許不全然是因為她飾演的奶奶太可愛。
日常生活中的吳彥姝,興趣愛好很多。不工作時,她喜歡在家插花、看電影或是打籃球,有籃球架的時候會像男孩子一樣習慣性投籃,平時還會在家練習拍球、運球。

即便已經84歲,她仍會在片場做一字馬、平板支撐、小燕飛,努力讓自己的身體“不生銹”。

她說:“我沒想過我是多大(年紀),我覺得我什么都能做,馬上回去我就學開車,我想自己開車到處逛逛?!?/p>
這次她在《媽媽!》這部電影中飾演的媽媽雖然瘦小孱弱,卻在65歲女兒患上阿爾茨海默癥時堅強陪伴女兒抗擊病魔,她評價這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表現。”
但實際上,84歲成為“最佳女主角”還被觀眾頻夸極具“少女感”的吳彥姝,何嘗不是也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呢?

吳彥姝好奇心非常旺盛,而這或許源于她的家庭教育。
她出生于廣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教授,母親也是高知分子。父親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國際金融,回國后在中山大學教書,后來又被調到山西醫學院工作。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吳彥姝便跟著一路搬遷,最后在山西安定下來。
她是家中的獨生女,在那個時代頗為少見,思想開放的父親只是跟妻子輕描淡寫道:“用不著多生,女孩子就女孩子,兒多母苦。”

雖是女孩,父親對她的教育卻未有半分懈怠,平時經常帶著她去看話劇,吳彥姝從未見過這樣的舞臺形式,漸漸開始對話劇心生好奇和向往。
后來看到山西話劇團招生時,她果斷報了名。
母親覺得演員不太入流,一開始有點反對,但吳父卻沒有阻攔,還幫忙勸說:“不要緊,行行出狀元,你讓她去,她喜歡做什么就讓她做,她不喜歡的你逼著她去做,她也會做不好?!?/p>
成為話劇演員后,吳彥姝一干就是大半輩子,而這種好奇心,之后也成了她維持表演熱情的主要推動力。

除了好奇,她對表演也始終心存敬畏。
剛進話劇團一年,吳彥姝就被要求演劉胡蘭,剛開始她說話沒技巧,聲音也打不遠,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開始全面練習,光排練就排了三年。
排練之前,她還專門去劉胡蘭家鄉體驗生活半年,收起平時的高跟鞋裙子,跟當地人一起紡線織布,還要跟農民一起刨地割麥子,“臉上的皮膚像被油炸開,直起黑皮?!?/p>
回來之后,每次上臺表演臺下都是掌聲一片,就連人藝老演員都直夸她和以前演的劉胡蘭不同,活脫脫一個沒有學生氣的農村姑娘。
匯演完了之后,她還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接見。

面對環境和時間對皮膚的侵襲,她全然不顧,卻演出了最真實的劉胡蘭,“我沒有顧忌,想做什么就去做,好奇玩什么就去玩。”
年齡增長雖然不可逆,但對她而言,這不是一件值得煩惱的事情,“皺紋有了就有吧,不用去回避?!?/p>

2003年,65歲的吳彥姝從話劇院退休之后,一直在家中照顧多病的丈夫,丈夫去世后她又繼續照顧母親。
直到2010年,疼愛她的父母相繼去世,山西沒有親人了,不忍母親一個人留在老家的女兒把她接到了北京。
雖然年紀大了,可熱愛表演的吳彥姝并不想閑在家里,她開始出門拍電視劇。
張紀中版的《西游記》中,她是卯日星君的媽媽毗藍婆菩薩。

沈巖的《手機》《人到中年》和《失戀三十三》中也能看到她的身影。
鮮少拍電影的她,后來因為臉上的皺紋被導演薛曉路看中,“一看到她,我就覺得奶奶是她,我就喜歡她的皺紋?!?/p>
雖然是因為臉上的皺紋才有機會接觸大銀幕,但吳彥姝卻樂在其中,“演員是要有生活的,皺紋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臉上依然光滑,你就會覺得那些角色不可信。歲月組成了我人生的故事?!?/p>
拍《北京遇上西雅圖不二情書》這部電影時,她曾在拉斯維加斯住了將近一個月,即便不會英語,玩心很大的她也靠著女兒給她下的詞典自己到處閑逛。

張艾嘉也看中了她真實的皺紋,邀請她去演《相愛相親》的姥姥,還評價她“精靈得不得了”。
而這種精靈氣兒,源于吳彥姝對角色的細心揣摩。
除了自己的戲份,她還會研究其他角色的臺詞,如果提到她在戲中的形態或性格的描述,她會用心吃透每一個字,將其化為豐滿自己角色的素材,“比如別人說姥姥身體可好了,走起路來健步如飛,我就得想一下我該怎么走路?!?/p>

她也不把年齡當作自己倚老賣老的資本,在表演上她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新人。
拍《穿過寒冬擁抱你》這部電影時,她在里面是一名慈祥的醫生奶奶,為了營造疫情空城的感覺,劇組零點拍攝時會把長江大橋的兩頭堵住,拍兩條才放行一次。
她每次拍完一條就會認真聽導演講戲,然后跟著年輕演員等待拍下一條戲……

即便現在“出名”了,她在片場也始終以服從導演為天職,“導演覺得怎樣是對的,那就應該是對的”,有時角色戲份不重或是同質化,她不會嫌棄任何一個找上門來的角色,只會覺得自己又有了一個工作機會。
為了不給劇組添麻煩,每次進組前她都會去做一次體檢,確保自己在劇組里是健康狀態。
“我特別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所以我不管戲份多少,不管多大角色,只要(角色)有個性就會接,只要給我這個機會,我就有創作的熱情,只要是演戲,我就特別熱愛?!?/p>

《美好的日子殺青照》

有時臉上的皺紋帶給吳彥姝的也不全然都是好處,她偶爾也會聽到類似“這么大年紀還出來演戲,家里孩子是有多不孝”的質疑。
她懶得解釋,“其實我心想,你到84歲就知道了,你要坐在家里,真的是很枯燥,很沒有意思,你必須出來工作,哪怕去老年大學學畫畫,你也得有點兒干的事才行?!?/p>
吳彥姝把自己定義為“新老年”,坦然接受自己正在老去這件事,但不會拒絕了解學習新鮮事物。

年齡沒有把她對生活的熱愛和好奇磨滅掉。
她喜歡跟年輕人呆在一起,跟他們學會了網購,還努力學習了一些現代工具,自己買機票,訂酒店,即便是老年人,她也要追求自己“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自由。

女兒對她也并非是不孝,吳彥姝覺得老年人要學會獨立,她會和女兒一起插花、喝咖啡、玩養蛙游戲。

女兒也很寵她,愛她但不會干預她的自由,就像小時候母親支持她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樣。
“我媽越老越好看,小時候不覺得,生活點點滴滴積累,量變引起質變……這條路會告訴你怎么變好,現在我媽所有地方都會讓人覺得‘你怎么這么好’?!?/p>
女兒知道她喜歡一個人閑逛,每次她出門,兒子的APP上都會顯示姥姥的行程。
“我們有親情但互不干擾,我覺得只要有愛,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個人也能把日子過好。”

她童心未泯,戲外的她特別愛玩娃娃,還會給她們取名字,每次出去吃飯或出國,她都會帶著一個名叫“小開心”的布偶娃娃。
到了六一兒童節,她還會專門在微博上發娃娃慶祝。

人們現在常常追求營銷外在的少女感,但這種美能維持多久呢?我們不得而知,隨著年歲的增長,皺紋遲早會找上門來。
但如今仍活躍在熒幕、時刻保持好奇的吳彥姝,她說年老之后要多打扮,不是過分追求皮囊的“少女感”,而是穿著得體有精氣神,內心更要豐盈。

84歲的她不懼怕歲月的摧殘,也不為生命正步入倒計時而擔憂,比起生命的長度,她更追求有質量的生命。
她熱愛表演,就下定決心要演到自己不能演為止;她對生活仍有好奇,便發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她喜歡和年輕人相處,認同尊重年輕人的喜好,但很少向對方提要求給建議……
“既然我的激情和夢想還在,我想我的青春也仍然在?!?/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