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是一段特殊的時期,其實也就是文藝界的一個革新,并且最初是從京劇界開始的。當初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劇院團就開始創排革命現代京劇了,像我們熟知的有《節振國》、《白毛女》等等。而“文革”的開始也是從京劇界開始的,當初吳晗先生創排出了一出新編戲,也就是《海瑞罷官》,當時還是京劇大師馬連良先生擔任主演的。后來在上海京劇大師周信芳也演出了相應題材的《海瑞上疏》,結果最后也因此對于這幾位展開了沖擊。

再之后從京劇到整個文藝界,而歌頌工農兵、歌頌英雄這一題材也成為了當時文藝界的主要題材甚至于唯一題材。
并且后來創排出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等等劇目。

不可否認這些劇目是經典,但是這一時期對于文藝界確實是打擊,并且違背了百花齊放的原則,再有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時期沖擊了許多的藝人。
像巴金老先生曾經表示聽見有人哼唱樣板戲會做噩夢。鄧友梅先生也說過聽見有高音喇叭播放樣板戲會感覺像鞭子在抽自己。

再有像張賢亮更是傷痕文學的代表人物,其創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回憶那一時期,像《靈與肉》就是其中的典型。

這些人在這一時期都受到了沖擊,他們無疑是將一些恨怨帶到了樣板戲身上。其實像這一時期確實很多文人和藝人都受到了沖擊,像馬連良、田漢、老舍、荀慧生、周信芳、孫維世等等,這也是對文藝界最大的一個打擊。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