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3》兩大人設“洼地”何憫鴻、余初暉“打”起來了!唇槍舌劍互不留情,如果不是有其他三美拉著,兩位小姐姐恐怕還能上演全武行。
整段劇情既扎心又爽快,讓不少觀眾看得酣暢淋漓,直呼只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全劇能治住超級圣母何憫鴻的,恐怕也只有嗆口辣椒余初暉了。
這一對CP委實可以鎖死,一物降一物,完美互嗆。
當然,兩人“奇葩”姐妹花開撕的背后,同樣也有值得觀眾思考的生活議題,角色矛盾爆發的導火索是余初暉想快速給母親辭掉一份保姆工作。
余初暉在余母受雇傭之前與雇主談好了工作內容,后來卻發現母親的工作量嚴重超標,且一直被當小偷防備,看到母親被如此對待,余初暉心如刀絞。
她通過鄰居葉蓁蓁給母親找到更省心的工作機會后,便迫不及待地想將母親從“黑心”雇主家中接回來,這讓聽到兩人談話的室友何憫鴻非常不恥。
何憫鴻覺得余初暉的行為存在“威逼利誘”性質,余母的雇主韓老師家不僅有兩個生病的老人,還有一個即將待產的女兒,這讓韓老師一直分身乏術。
臨時將余母從雇主家接回來,會讓韓老師一家措手不及,很有可能因為臨時找不到人接班而讓兩個生病的老人失去照顧,因此指責余初鴻無同情心。
再次被室友道德綁架的余初暉受夠了何憫鴻的大道理,干脆來一招“你善良你上”,替母親辭職后,還把何憫鴻推出去當主動照顧老人的志愿者。
溫室中長大的何憫鴻哪里見過這種場面,直接被余初暉的神操作嚇懵,離開老人家后她在樓下醞釀了很久的臺詞,回去直接與余初暉“開戰”。
文人出身的余初暉看起來單純卻很會找噴點,別人哪里痛她便往哪里扎,毫不留情地抨擊余初暉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遷怒于她,專門撿軟柿子捏。
“無能”,恰恰是余初暉的心結。
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被長期家暴的母親,但將母親接來上海后卻發現自己無力養活母親,反而加大了余母的危機意識,主動提出做保姆補貼女兒。
別人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余初暉是子欲養而無力養,對母親的愧疚與職場上的挫敗讓余初暉揪心不已,何憫鴻的言語,把刀插到了她的痛點。
但余初暉的性格是吃軟不吃硬,自己被打得越狠便越要用力反擊,學生時代便經常與家暴父親硬剛的她,早已練就了一套能密集輸出的好口才。
懟何憫鴻雙標。
偽善。
以道德為名行傷害他人之實。
雖然余初暉的話術都是臨場發揮,卻也句句都切到要點,她對何憫鴻的厭惡最初并不是何踩到了她的痛點,而是對方實在太愛多管閑事了。
道德綁架,又是何憫鴻多管閑事的慣用手法。
以余初暉為母親辭職為例,雖然雇主不厚道在先,但她半夜上門替母親辭職的行為也的確有欠妥之處,另一角色葉蓁蓁也規勸過她冷靜行事。
同樣是勸余初暉給雇主家留一點反應時間應對保姆辭職,葉蓁蓁的方法是把現實問題都擺出來,提醒余初暉注意契約精神,再讓她自己做選擇。
何憫鴻的方式卻是上來便抨擊余初暉沒有同情心,站在“同情弱者”的道德制高點批判余初暉自私自利,如果余初暉是個軟包子,就已經被架在火上烤了。
站在何憫鴻的角度,她是擁有一份路見不平仗義發言的熱血品質,不希望自己變成麻木不仁的看客,但她的“鳴不平”,一直包含兩個問題。
有雙重標準的善意
在辭職事件中,韓老師父母與余初暉的母親理論上都是弱者,一邊因為生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子女又無足夠精力照顧他們,生活困難重重。
如果保姆臨時撂挑子,兩位老人的生活質量會急速下降,何憫鴻看到了他們的困境,所以認為余初暉應該讓母親慢慢辭職給對方留出招新人的時間。
但另一邊則長期習慣了逆來順受的余母,面對雇主增加工作量與精神歧視的行為,她一再選擇隱忍,對這樣的她來說,開口辭職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如果雇主打感情牌留人,以余母的性格幾乎不可能辭去工作,就像她多年來始終不愿意主動與家暴丈夫分開一樣,只記別人的“感情”不記自己的辛苦。
余初暉的行為存在不當之處,但說實話,她帶母親霸氣辭職的場面,不少打工人都暢想過打臉爽文,她用不妥當卻最高效的方式保護了弱勢的母親。
然而,何憫鴻只看到了韓老師父母的困境,卻無視余母所遭遇的不公。
如果何憫鴻用同樣的善良標準衡量韓老師父母和余母,她的規勸可能會就跟葉蓁蓁一樣,支持余初暉的同時給出建議,而不是只留下道德綁架。
這便是她與葉蓁蓁等人最大的區別,也是最惹人反感的地方,如果我們釋放的是“善”是建立在犧牲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便是另一種傷害。
道德標尺只量人不量已
仔細捋何憫鴻的行為,你會發現她身上有很多自相矛盾的點,論到別人時總能指點江山,扯出一張真善美、勇無畏的大義旗幟。
輪到自己時,底線跌得卻比誰都快。
她撞見方芷衡好奇鄰居在樓道吃火鍋聊天便揣測對方有惡意企圖,間接導致方芷衡被葉蓁蓁家人侵犯隱私,但自己被多次撞見偷聽,卻都標榜無意。
老祖宗提倡的“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很實用,我們心中可以有一把道德標尺,但這把標尺只能用來量自己,保證自己的行為不違背自己的原則。
對于他們是否能遵循,可以提倡卻不能強迫,因為在有些問題上,我們未必擁有“律人”的資格,多管閑事的前提,是自己愿不愿意承受這個閑事。
而且,有時候我們自認完美的道德標尺,可能會是他們的精神枷鎖,好心不一定成就好事,備受網友青睞的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便是如此。
在大量家暴案件成為社會熱點之前,七話經常聽到很多人勸家暴受害者原諒施害者,甚至曾看到一個不愿原諒的妻子被鄰里抨擊“自私冷血”。
他們的標準是什么呢?是認為“施害者已經悔改了”、“還有小孩子”,認為既然施害者已經改了,受害者就應該為了孩子選擇原諒。
且不說這類施害者是不是真的改正,要求受害者原諒施害者,鼓勵受害者為了孩子重新接納施害者,都是在他們的痛苦上蹦迪,用別人的鮮血來標榜自己的美德。
我們不能用他們的犧牲來成全自己的“善意”,也沒有資格用自己的標尺來衡量別人的生活,人間有百態,生活有百樣,每個人的處境與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日常生活中,希望我們在釋放善意時,先考慮自己的善意對他人來說是否是善,也希望我們的道德標尺,對自己嚴謹一點,對他人寬松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