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和《潛伏》一直是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兩部電視劇,雖然已經開播十幾年,但一直熱度不減,至今依然活躍在各大衛視網絡平臺。
《亮劍》被人們奉為“抗戰第一劇”,在這個爛片泛濫的題材里,《亮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為業界扳回了一點顏面。
這部電視劇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真實,演員演技真實,道具、場景、化妝也真實,讓觀眾能夠沉浸式體驗真實的抗戰場景。
李幼斌塑造的鐵血軍人形象也非常深入人心,對比那些油頭粉面的抗戰軍人形象,高低立判。
作為國產第一劇,《潛伏》卻是一部貨真價實的低成本電影。導演姜偉用十個月時間編寫劇本,整個拍攝周期卻只用了63天,而且為了節約成本,劇組盡量不拍外景,故事主要圍繞在保密局和余則成家里展開,差點成為一部“情景劇”。
低成本創作,卻成為了國產電視劇皇冠上的明珠,不知道諷刺了多少“鴻篇巨制”。
《潛伏》的成功,編劇居功至偉。二十多位主要演員,在有限的場景里輪番登場,上演一出出諜戰大戲,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緊張刺激精彩紛呈。
整部電視劇,也沒有一個演員、一句臺詞是多余的,尤其是吳站長這個角色,成為了戲里戲外的“金句達人”。
但不論是《亮劍》還是《潛伏》,都遇到了讓人尷尬的爛尾結局。
抗戰勝利后,余則成被迫前往臺灣繼續潛伏,李云龍則去軍校學習。
《亮劍》爛尾的原因很無奈也很心酸。勝利后的情節,其實還拍了很多集,但因為一些原因被剪掉了,即使不剪,可能也會影響到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觀感和評分,首先是“乏味”,作為抗日、軍旅題材,其實拍到1955年就可以了,再往后拍,都變得索然無味。
尤其是李云龍悲慘的命運,觀眾們更是無法接受。
《潛伏》的爛尾,則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余則成被迫去了臺灣,還和晚秋繼續上演“假夫妻”的老劇情,并且他還和翠萍徹底失聯,對余則成的形象非常減分。
而且這個大結局,仿佛是為了結尾而結尾,除非是因為有續集而留下彩蛋,不然真的很多余,余則成更加沒有必要去臺灣。
許多觀眾都認為,余則成應該回到老家,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翠萍團聚。而翠萍,以她的資質和功勞,怎么也得當上個鎮長之類的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