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傳承至今已經二百多年歷史了,二百多年時間京劇界出現了許多的名家和名角,也創排出了許多的優秀劇目。而京劇藝術看的就是角兒的藝術,當初那些京劇大師的唱念做打真的是一流,只是可惜過去錄制一部京劇電影,或者留下錄像資料十分不容易,所以留下來的很多都是錄音資料。
而為了更多人能夠知道和了解這些錄音資料,所以后來有了“音配像”工程,也就是選取一些京劇名家和演員為這些錄音資料配像。說句實話,“音配像”工程確實是一項有利于京劇藝術發展的事業。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劇目都適合音配像。
樣板戲以及一些革命現代戲是“文革”時期的產物,這一時期創排出了許多的優秀劇目,并且捧紅了許多人。像我們熟知的劇目有《節振國》、《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等等。
然而這一時期比較成功的地方就是留下了音像資料,很多劇目都拍攝了京劇電影。當時拍攝這些樣板戲的電影可以說是精益求精,一個唱腔、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這些細節都是不容馬虎的。
其實這也是好事,因為這些劇目都是表演和唱腔一樣重視的,尤其是這些主演的精氣神更是一絕。我們試想,如果這些劇目只留下錄音資料,然后進行音配像的話,那可想而知是多么尷尬了,因為現在的京劇演員復排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沒有精氣神很失敗。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