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歡喜、快樂。津:滋潤。
言豫津,《瑯琊榜》中言侯之子。從豫津的名字中可看出言侯在為這個獨子起名之時,對他的期許,希望他能遠離朝堂,遠離欺詐,一生過喜樂快活的生活。
但,豫又有“參與”之意,豫政,參與朝政。津又有“水陸要隘”之意。
豫津出生之時,正是言府與林府華蓋滿京城之時,豫津的生母不是言侯所愛,但畢竟是獨子,名字中還是承滿了期許和祝愿。
豫津的人生軌跡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樣,嬉笑中有大智慧,可快意江湖,于權貴間行走也游刃有余。
所有的贊揚之詞放在豫津身上都不為過,如果說筆者偏寵劇中的哪一位,非豫津莫屬。因為從豫津身上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智慧。
一、
在豫津與景睿討論死囚案時,景睿說“蘇兄曾說,立君立德,所謂君明臣直,方為社稷之幸,我想對于蘇兄來說,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不能扶持一個在德行上,令他信服的主君吧。”
話到此時,豫津突然若有所思對景睿說:“哎,景睿,你說蘇兄他會不會根本不是… …”
景睿問“什么?”豫津先是蹙眉凝視著景睿,后又突然放開按住景睿胳膊的手,站起來轉過身說“是我胡思亂想了,是我胡思亂想了。”
憨貨景睿不以為然得說“莫名其妙。”
便自顧自整理手中的書簡,豫津望著景睿,眼珠轉來轉去,然后坐到景睿身邊,探向景睿說“我覺得他不是真的輔佐譽王。”
說完還肯定的點了下頭。
景睿聽后環(huán)顧了一下四周悄聲問道“你為什么這么說?”
豫津傾向景睿低低得說了兩個字“感覺!”
小豫津啊小豫津,你的這個“感覺”不禁讓觀眾驚出了一身的冷汗,人說看破不說破,你是看破又說破,還說的這么準。
這個階段,梅長蘇剛剛著手一步步展開計劃,事態(tài)的走向還如迷霧中穿行,豫津已一眼看穿但不自知,這份看穿人心的通透,令人羨慕也令人不寒而栗。
如靜妃所說,如果他不是良善之人呢,如果他不是明事非之人呢,如果他不是梅長蘇一邊之人呢。也許即使梅長蘇也不知道,他精心的偽裝已被豫津看穿。
豫津聰明,難得的卻是不自做聰明。全劇中豫津再未與除景睿之外的人說過這些想法,在梅長蘇的計劃一步步明朗后,豫津也沒有去炫耀自己未卜先知,而是依然遵從本心行事,看破說破不宣揚,看穿不揭穿,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職場中或生活中,很多人有看破或看穿世事的本事,但極少人能耐得住不揭穿的沖動。
楊修便是用生命詮釋了“看破說破,看穿揭穿”引起無窮后患的典型事例。
楊修著名的“雞肋口令事件”,“活字謎事件”、“分食一盒酥事件”、“揭穿夢中殺人事件”、“密告曹丕事件”、“教植殺門吏事件”、“替植作答教事件”,這一件件曹操布下的局都讓楊修猜中。
猜中也便猜中,不但四處宣揚還自作聰明代曹操做主,當眾把謎底揭穿,更是插手奪嫡之爭。
這便一次次觸了執(zhí)政者的逆鱗,讓執(zhí)政者心有忌憚。
楊修的死已成必然,只是時間早晚和等待一個合理的理由而已。
后來,曹操借“替曹植做答教事件”尋了一個楊修惑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處死,死時才34歲。
在職場或生活中,如果你沒有如豫津一般的格局和智慧,只有如楊修一般的自作聰明,還是管住嘴,少說為妙。
佛說,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規(guī)則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真正的智慧,是看懂看明白了之后,能夠看淡,看空。
二、
豫津身上最可貴的是沒有深固的等級觀念,草民和貴族都可以成為他的朋友,既有江湖的豪氣,也有朝堂的貴氣。
表面紈绔,實際爽闊,似是沒有心機,實則心明如鏡。屬于那種吃喝玩樂可以信任他,籌謀大事也可以信任他的寶藏男孩。
在梅長蘇阻止言侯祭臺炸死梁帝的計劃后,豫津得知后鄭重來對梅長蘇致謝:“我只需記得蘇兄對我言氏一族大恩,至于更深層次的東西我無需知曉。”
蘇兄不無感慨的低嘆:“豫津,你還是那么通透!”
“通透”一詞出自韓愈《南山詩》中的詩句“蒸嵐相澒洞(hòng tóng),表里忽通透。”
寓物指清澈透明,寓人大概是,知道自己該知道的,做好自己該做好的,活的清醒明白。
象一束光照亮身邊人的人生。
筆者的生活中似乎曾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人,
是當時公司的一個同事,當時沒有覺得特別,但分開后再回想,她身上的一些優(yōu)秀的品質慢慢清晰起來,
雖然在一起工作了不長的時間,與她交往可以讓人感覺到信任和尊重,她也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讓人喜歡接近和交往。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中,這樣的人物都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了再有幸成為朋友,是三生有幸的福氣。
《瑯琊榜》中的人物多有不足之處,只有豫津是個完美的人物,他的言行如跳動在情節(jié)之側的注釋,既點醒觀者,也點亮梅長蘇灰暗的內心。也許,豫津才是劫后余生的梅長蘇最向往、最羨慕的那種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