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歌再唱》是一部很可愛的電影,真音樂課是體育老師教的,很好笑很套路但還好也充滿真情。很早以前看過《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很像是他們的小朋友,少數民族真的是天生會唱歌的民族,原生態的歌聲總是很迷人。雖然故事老套、表現手法也較簡單稚嫩,但臺灣原住民題材電影中健康、真摯、自信表達自我的那種平等視角,卻是尤其值得稱道的。
《聽見歌再唱》根據臺灣校長馬彼德帶領一幫原住民學生成立合唱團的故事而改編。一個看不懂五線譜的合唱團指揮,一個到處流浪的音樂代課老師,和一群五音不全的原住民孩子,有機會在合唱比賽中奪冠,免于被廢校的命運嗎?
在影片中,孩子們一共參加了兩次合唱比賽,第一次合唱比賽以失敗告終,他們卻無比開心,第二次合唱比賽孩子們聽到臺下雷鳴般的掌聲,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校長雖然沒有過多的言語,但他卻在臺下將孩子的變化都看在了眼中,孩子們找到了自信心,這莫過于是最大的成功了。故事并沒有想象中的浪漫,但在師生的共同努力,家長的鼎力相助下,默默無聞地挽留了學校。
影片的整個故事真的是俗,也是按套路在拍,幾個情緒點來得很是意外。喜歡的點還是因為表達吧,為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群體發聲。還為少數民族的傳統宣傳,即使杯水車薪,也在同化的洪流里,努力泛起一點水花。結尾沒講是否真的廢校。管他廢或不廢,孩子們得到的快樂和民族自豪更重要。無論未來多艱難,兒時的美好可以鼓勵他們。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雖然電影拍得像勉強及格的命題作文,但卻還是會被故事里淳樸的東西打動。淳樸的山,水,風,云,人,孩子,還有音樂。用盡所有能想象的角度去批判分析,這部電影都只青澀地拍了一些很表面的東西,但我莫名覺得恰恰因為表面和容易被猜測的走向,為觀眾平添了輕松和發現可愛的樂趣。聆聽,找回你和大地的聲音。
《聽見歌再唱》是一部溫情脈脈的電影,大山深處被激發的夢想和簡單的快樂。作為本來就跟別人不一樣的群體,獨特既可以是特立獨行,也可以被理解為異常不符合主流。整部影片有點類似《放牛班的春天》,但故事和情節都比較簡單,值得肯定的是影片并沒有表現合唱團最終取得什么名次,而是重在表現他們創造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給所有人帶來的歡樂。
整個影片的故事很小,小到不值得一提,就是一群小朋友參加合唱比賽的故事。故事也很真實,真實到可以讓你想到自己小時候參加合唱比賽的情景。也正是如此它才足夠動人,讓你哭著笑,笑著哭。“聽見歌再唱”有很強的哲理意味,卻如此平淡地說出了,大家一起唱,歌聲讓孩子們自信起來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