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是“文革”時期的產物,這一時期文藝舞臺上的題材是歌頌工農兵、歌頌英雄的,這沒有問題,甚至于也值得提倡。因為畢竟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老爺太太這些題材的劇目不太貼近生活,所以創排出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劇目這沒有問題。就是時至今日來也是如此,如今我們看文藝舞臺上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還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另一種就是所謂的小鮮肉題材劇目。正如艾躍進教授所說,現如今戲劇舞臺上歌頌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越來越多,尤其是清宮戲盛行,而歌頌工農兵、歌頌英雄題材的劇目越來越少,這其實是一種倒退。
我認為艾躍進教授說的沒有問題,只不過“文革”這一時期人為的將這些劇目捧到了一個高度,甚至于成為了舞臺上的唯一。這是不正確的,這種做法也害了這些劇目,也因此許多人將這種做法當成了反對這些劇目的借口。
因為文藝舞臺應該是百花齊放的,究竟哪一種作品受歡迎應該交給觀眾去判斷,我想如果傳統戲和革命現代戲一同出現在舞臺上,那么后者也依然會受歡迎。
這一時期也捧紅了許多人,而最著名的莫過于三巨頭,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文革后這三位反思。
于會泳被稱之為“才子”,也是許多革命現代戲的參與者,從藝術的角度來說他確實稱得上一個“才子”。
“文革”后于會泳寫下了十多萬字的檢討,并且也曾表示自己有小過無打錯,但是最終還是服用來蘇水離開了。
劉慶棠著名的芭蕾舞演員,其是《紅色娘子軍》中最經典的“洪常青”。而“文革”后他入獄十多年,但是他一直不認為自己有錯,他曾在節目中談過有些人是因為自己害怕而選擇自盡的,這與他沒有關系。
錢浩梁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其是《紅燈記》中的“李玉和”。“文革”后錢浩梁也退出了舞臺,后來進入了河北戲校任職,他一直稱自己有錯,并且也曾表示后悔參與《紅燈記》。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