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這個問題很有趣。
一番地位,并不只是各家擁躉的心心念念,演員本身也會追逐。
當然這本身是綜合實力的結果。
但在多主角類型的電影里。
一番只有一個。
而以大咖身份飾演配角,或者二號及三號主角。
以及名義上的一番。
都可稱“抬轎”。
但情況各有不同。
有皆大歡喜,也有“人仰轎翻”。
說到底還是實力使然。
1998年,有兩部郭富城的電影上映。
皆是嘉禾影業出品。
一部是文藝電影《安娜瑪德蓮娜》。
電影的青春氣息很濃厚,金城武、郭富城和陳慧琳的組合也很合宜。
奚仲文意圖在文藝的視角下植入一些荒誕,以增強劇情的張力,但事與愿違,反而帶來一種莫名的沖突,郭富城的戲份集中在前一個小時,終章部分是金城武的一場“異想”。
記得在1992年的一個綜藝節目上,郭富城和新人金城武首次同臺。
19歲的金城武表示,之前在公司看到郭富城的海報,被他的眼神迷住,而一晃數年,金城武在這部電影一番領銜。
可以理解為郭富城在幫金城武“抬轎”。
另一部是玄幻漫改電影《風云之雄霸天下》。
這部電影是雙雄格局下的“大男主”戲,從戲份到排名,都是郭富城的主場。
很多人說,鄭伊健在1996年之后在香港影壇人氣爆棚,甚至更夸張的說法是直追“雙周一成”,言下之意,其他演員都不放在眼里。
但實際上演員的商業價值,并不是憑借一時爆紅的成績來定義的。
除非像周星馳,而周星馳是以連續四個年冠和創造、打破影史票房紀錄為依憑崛起的。
鄭伊健拿什么和他相提并論?
更何況這部《風云之雄霸天下》的開拍,還是郭富城在1996年以十八場搏命一般的《最激演唱會》,以及寫實風格的勵志拳擊題材電影《浪漫風暴》,贏得了嘉禾電影高層的關注,重金與他簽下片約,其后方才有了《風云之雄霸天下》。
而以鄭伊健當時的影壇地位,雖屬當紅“炸子雞”,但地位在郭富城之后分屬正常,還談不上“抬轎”的概念,與兩年后的《東京攻略》、《決戰紫禁之巔》甚至數年后的《雙雄》如出一轍,這也說明鄭伊健雖然人氣很強,但始終是“王”級之下的演員。
1999年,王晶拍了一部《千王之王2000》。
這部電影是為張家輝量身定制的無厘頭大戲,甚至特地請來周星馳幫忙“抬轎”。
據說周星馳礙于情面客串了六天,收了1500萬的酬勞。
有影評這樣講,「影片一味強調周星馳的至尊地位,以致十分單調乏味,而且體現他高明“賭術”的橋段也牽強做作,只是把觀眾當傻子罷了。」
但看過電影的都知道,在周星馳面前,張家輝的“無厘頭”就是純粹的鬧劇,二人對比的強烈,可用“碾壓”來形容。
故而喜劇之王,與一般的喜劇演員,確實存在著非同一般的“量級”差距。
而這次“抬轎”的結果,恰是前文所提的人仰轎翻。
2004年,杜琪峰的《柔道龍虎榜》上映。
杜導拿天王郭富城做二番,力捧闖蕩電影江湖多年不見起色的古天樂。
撇開粉絲視角,古天樂在電視劇領域一直風生水起,但進入電影圈后卻遲遲未見戰果。
比如在《神雕俠侶》、《天地男兒》、《圓月彎刀》、《創世紀》和《尋秦記》這幾部電視劇中皆表現不俗,但同期的影路就顯得行路艱難。
1994年以一部《男兒當入樽》給鄭伊健配戲入行,其后盡數是小制作電影,且極多配戲,比如在《爆裂刑警》給吳鎮宇配戲,在《龍在邊緣》給劉德華配戲,在《BadBoy特攻》和《蜀山傳》中給鄭伊健配戲,在《絕世好Bra》、《嚦咕嚦咕新年財》和《絕世寶貝》中給劉青云配戲。
甚至在2001年,主演梁柏堅的《野獸之瞳》,票房僅129萬,而五年前由郭富城主演的梁柏堅新人首作、同題材的《浪漫風暴》,票房已破千萬。
若論票房,在《柔道龍虎榜》之前,古天樂也就是憑《河東獅吼》等幾部喜劇類型片入榜了香港十大票房榜,并無更多建樹,而郭富城恰好在《雷霆戰警》后陷入了短時間的低潮。
但這場“抬轎”,令古天樂在表演上的短板暴露無遺。
因為每個配角都幾乎“零瑕疵”。
2007年,上映了爾冬升的《門徒》。
這部電影是吳彥祖領銜,劉德華則以大咖身份做配。
從結果來看,劉德華在表演上氣場全開,吳彥祖則在對比之下,顯得相當稚嫩。
這也說明一個問題。
雖然劉德華通常容易被人詬病演技能力以及表演手段單一,也有很多香港中生代演員的擁躉熱衷于展示自家偶像的實力。
但據實而論,香港演員在演技能力上的代際差距非常明顯,中生代的那群演員,若與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走來的這群演員對比,非常慘烈。
而這種情況,也就是一直重申的一個概念。
香港演員梯隊確實青黃不接,除了后繼無人,還有一個原因是老一代演員太過強橫。
這個情況,與前文《千王之王2000》中以周星馳對張家輝,簡直如出一轍。
又是一場“轎翻”。
2018年,電影《無雙》面世。
這部電影有個頗為好玩的“來龍去脈”。
一開始,莊文強導演就在《踏血尋梅》的推介會上邀約了郭富城,遞出了劇本,結果郭富城看完劇本問導演,里面有個角色為什么不請發哥來演?導演表示自己找不到發哥,其后郭富城經紀人小美聯系了發嫂,最終才請來發哥加盟。
這說明什么?說明周潤發在影壇的地位確實非一般的高。
莊文強好歹也憑《無間道》的編劇打響了名頭,其后與麥兆輝也聯合執導了多部叫好叫座的電影,居然也沒有渠道與周潤發取得聯系,甚至壓根就沒敢動“請發哥參演”的念頭。
郭富城則以這個機會為由,圓了自己“與發哥正式合作”的夢。
要知道,此前在《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和《寒戰2》中,皆非“雙雄式”正面對戲,而自周潤發從好萊塢歸來,后輩演員就完全沒有與他“雙雄”的機會。
這是一場取舍,郭富城以失去“一番”地位為代價,換來一場“淬煉”。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很正確,而就劇情情況來看,雖然發哥享有“一番”的榮耀,但郭富城才是實質意義上的大男主,李問這個角色,與周潤發這個對手一樣,難遇難逢。
而周潤發抬這場轎,鼓勵后輩的意味很明顯,正如他說,在每一部戲里,都看得見郭富城的進步。
郭富城則憑這部電影,貫通了商業和文藝表演的屏障。
大家各得其所。
一番與“抬轎”。
是電影圈永恒的話題。
一般而言。
“抬轎”其實是實力的象征。
而一番則更側重地位。
二者聯系密切。
又非決然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