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劇本是王多魚認識的一個底層小會計,不是大公司的,其實我覺得那更符合邏輯,畢竟王多魚之前窮人,認識的也都是窮人,就像他的哥們那樣,而且應該能提供更多笑點,夏竹這個角色確實不怎么好。以前的劇本馬麗是個小賣部老板,跟沈騰關系很好。因為沒有錢所以才會一直攔著沈騰花錢。這樣的劇情才會更順。一個理財經理,自己老板花多少錢跟她有什么關系。

電影里呢,所謂的家鄉隊其實就是業余球隊,然后也是一場商業比賽,沒知名度,也不重要,來的都是為了看恒太隊,所以沒毛病。王多魚這個人挺會辨忠奸的,兩個臺灣西服男很早就通過那個小姐被注意到有問題。那兩個人會被莊強大聰明代替。女主看上他根本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因為王多魚有了錢,才有了兩人相處的時間。不論怎樣,人與人只要面對面交流相處,才能了解對方是怎樣的人。

在這里,王多魚的錢就只是個中介關系,知不知道為什么拍夏竹一個人過生日的鏡頭,展現的是她內心的純潔和對愛情的向往,放煙花,演唱會等不就打開了心扉,更何況對于這樣一個單純的女生,被打動是很正常的。因為電影最后夏竹知道游戲規則了還是期待著王多魚能來救她,她這時候知道了來救她意味著王多魚以后一分錢都沒有了。所以在電影最后就算王多魚沒錢女主也會跟他在一起。

但是如果王多魚沒有過十億的話他根本認識不了夏竹,夏竹更不可能去了解一個連工作都沒有的人。金錢不是萬惡之源。金錢只是一個放大器,它只是將人心中原來有的東西放大。讓壞人有機會更壞,讓好人有能力更好。把人單純的分好人壞人,我覺得是很合理的,從你舉的例子里也能看到,人只不過對待特定問題時表現出來好壞,這就夠了,對待金錢時,就是有好人壞人。

你也可以說某個人對待愛情ta是好人,但是不影響ta對待金錢的時候是個壞人,某個人對待友情是個好人,但在對待親情上就是個壞人,這也很正常。慢慢變有錢和突然暴富不是一個概念,對人心理的沖擊也完全不一樣,前者多是有通過奮斗,知道財富來之不易,后者多是機緣巧合,渾身欲望突然有了金錢去滿足,面對財富的態度自然不一樣。一個長期在貧窮環境長大的人,他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意識即便到日后有錢了,也不能立馬轉變。

而是有一個階段性的適應。而這個適應期非常長,可能是一生。王多魚有錢之后沒有拋棄兄弟保持秉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需要他的蠢兄弟來幫他敗家,這筆錢對當時的他是純負擔,后面的300億才是目標,倘若更改一個月花掉十億的基本設定,而是直接給他十個億,他還會愿意像現在這樣與他的底層兄弟共享嗎,會愿意不計代價幫別人實現夢想嗎,而劇中王得知蠢兄弟拿他的錢掙了10個億之后反手就是一個巴掌給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