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麗
《花樣年華》成為佳作的原因太多了,很多學院派分析得很好,但就是普通人看懂有點費勁,比看懂電影還費勁,我說點人話。

講故事的順序,
決定了你看故事的情緒
這幾年特別流行那種幾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短視頻。因為大家都很趕,趕著吃瓜。這一點無可厚非。只不過,這會影響影視圈,會讓影視劇也走向那種通俗易懂,生怕觀眾因為要思考而離開熒幕的趨勢。
導演會覺得觀眾不愿意思考,只能被表面的感官刺激吸引。所以,影視劇會越發(fā)走向傻白甜的趨勢。大量的低分影視劇在印證這個現(xiàn)象:

人們急于想知道故事講了什么,卻不再那么關(guān)心我為何被打動,打動我的是什么?
這個現(xiàn)象之下,你再看《花樣年華》,就會覺得是一部非常可貴的電影。
整部電影的劇情其實非常簡單,完全不符合當下以狗血取勝的套路。
兩個伴侶出軌的人一起尋找伴侶出軌的原因,期間彼此都發(fā)現(xiàn)自己愛上對方,最終隱忍別離,從此成為人生無法回頭的憾事。
全劇終。

是不是很簡單?
按照現(xiàn)在流行的狗血套路,這個劇情走不過三十分鐘就可以大結(jié)局了。
并沒有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也沒有那么多巧合,更沒有互相撕咬。
但是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劇情,可以成為經(jīng)典?
那還不是因為王家衛(wèi)講故事的方式?

第一:
用電影的語言來說,是剪輯的功勞,是蒙太奇的手法;
用文學的語言來說,是留白;
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話來說,就是,沒有選擇把情節(jié)事無巨細都拍出來的方式,而是在恰當?shù)牡胤剑┤欢梗層^眾自己去想象。
從電影開始的第一分鐘到最后一分鐘,都是例子。

比如,蘇麗珍去找顧先生,周慕云跟她聊自己也愛看武俠,還說要借武俠小說給蘇麗珍看。蘇麗珍說下次吧。
接著,下一個鏡頭,就是蘇麗珍拿著一疊武俠小說來找周慕云還書。
所以,你看,在這期間,一定發(fā)生了很多借書、還書;又借書,又還書的接觸對不對?他們在這期間會不會有什么“白發(fā)如新,傾蓋如故”的感受?

導演一個鏡頭都沒放出來,他讓我們自己去腦補這個過程。自己去猜測。
內(nèi)向的人接觸,都是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而不是擲地作金石聲。這種留白,也非常適合兩位含蓄的性格。
你也會遐想,如果沒有兩個伴侶出軌的契機,這兩個靈魂,是不是會因為相似而互相吸引?

再比如,導演前腳拍周太太催老公早點回家,催老公請假跟自己旅行,導演后腳就拍,周太太變成了給老公打電話說自己要加班,其實明明很早放工,去跟蘇麗珍老公約會去了。
這個對老公熱情的女人是怎么走上出軌之路的?
到底在這中間,兩個狗男女是怎么勾搭上的呢?
電影里兩個人正面接觸的鏡頭幾乎沒有。
腦補,腦補,全靠腦補。

這其實表明了導演的某種傾向,這一對狗男女的故事不是重點,他們對伴侶造成的如扭轉(zhuǎn)命運般的傷害才是重點。
這和現(xiàn)實生活是不是也一樣?
那些傷害我們的事,我們似乎已經(jīng)不記得細節(jié)了,但是那種傷痛,卻久久留在我們的記憶里,不肯離去。
導演是撥云見日,拋開了日常生活中毫無意義的瑣碎,用情感體驗的強弱來指導電影的順序,他拍出了我們情緒中想要表達的部分。這是很多人看《花樣年華》欲罷不能的原因:你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情緒被影像化。這種能力,在華語電影導演中,確實無出其右。

第二:
打亂了故事的順序,首先在情感上給觀眾暗示,結(jié)尾讓觀眾恍然大悟。
比如,電影的開始,是倒敘,其實是故事發(fā)生的多年后,兩個人在門內(nèi)門外擦肩而過。這是導演在暗示,這是個錯過的故事。
接著我們再看故事緩緩拉開,最后看到結(jié)尾的樹洞,再來回想開頭,就會有一種瞬間被擊中的感覺。
就像你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未來,但是你不知道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當你走完這一生,再回想你看到的結(jié)局,是不是唏噓非常?

如果你知道是悲劇,你還會不會再開始?
即便你知道是悲劇,你也無法避免,是不是很悲哀?
雖然知道是悲劇,卻無法不繼續(xù)看下去。
每次我重刷花樣年華,剛看開頭,就開始心里一酸,整個人都不好了。
我會在心里反反復復地問,他們要從哪一步開始改寫,才能改變這個結(jié)局,兩人走在一起呢?
最后我還是會選擇接受導演講的這個故事,那是最美好的花樣年華,我卻只能錯過。大概每個曾經(jīng)錯過的人,都會懂。

第三
在電影技巧上的特點,除了剪輯上的跳躍,電影講故事的順序,還有兩個重要的技巧,就是前文提到的重復蒙太奇和寓意蒙太奇。而這兩個技巧,又借助電影的燈光和攝影表現(xiàn)得神乎其技。
這兩個特點是互相交叉的,翻譯過來其實很簡單,就是能刺激你的東西、場景反復出現(xiàn),而它們又不僅僅是表現(xiàn)你看到的意思,它還有背后的意思。
比如,蘇麗珍每次出去買個面,都穿著搖曳生姿的旗袍,孤身走暗巷。
為什么呢?

她老公也不在家,她買個面遇到的也都是糟老頭子,她穿給誰看呢?
重點還是,她是那么安分守己的良家婦女,根本就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她絕對沒有任何想要紅杏出墻的不良企圖。
那還不是要表現(xiàn),她的孤芳自賞嗎?
她那么美,丈夫卻還要出軌,她的美麗,只能在暗夜里獨自綻放。
其實,導演是想說,他老公這個渣男真的辜負了一個女人最美好的年華。他不配啊!

而蘇麗珍自己,內(nèi)心深處是一個自視甚高的風情少婦,希望做什么事情要做得很好看,很體面。她那么認真生活,卻遭遇這樣的境遇,導演希望熒幕前的你我都能與她共情。
所以,她換了一套又一套的衣服,她老公不看。
所以,她這么美麗的女子,大半夜的天天自己提個保溫壺去買面,沒人跟她一起吃。
暴殄天物啊!

再比如,蘇麗珍每次跟周慕云在小巷擦肩而過。
拍一次叫偶遇,拍了一次又一次,叫作蠢欲動。
在那個光影交錯的狹小空間里,是兩個人欲說還休的心事。
我的心思,他看懂了嗎?
我的想法,會不會是冒犯?
我的奢求,可以說出來嗎?
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

電影里的光影,既是導演對時代的理解,也是導演把主角們的情緒影像化了。
所以,其實這個特點跟上一個特點是同宗同源的,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了電影語言的特點,用畫面講故事。
畫面不但講了情節(jié),還講了情緒。這個優(yōu)點,就直接把《花樣年華》同直白的電影之間劃出了一條鴻溝。但是又不至于藝術(shù)性到普通人完全看不懂,可以說是在商業(yè)和藝術(shù)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所以你說它是21世紀最佳電影,我是服氣的。

差點漏掉電影另一個重要的優(yōu)點:臺詞。
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
這句臺詞是很多文藝青年津津樂道的。
這句臺詞好在哪里?
它用的是個假設(shè)的句式。
所以,如果被拒絕了,自己也可以不必太尷尬,我可以說,這是開玩笑的,因為其實并沒有。
這是內(nèi)心充滿試探和不肯定的人才會說的話。
說話的人本身,勇氣缺缺。

而,如果就算別人答應了,自己也有反悔的余地,因為我說的是“如果”,實際上,這個如果會不會發(fā)生,誰也不知道。
所以這句臺詞,把掙扎、猶豫、試探、悱惻的心事表達得淋漓盡致。
確實是本片精華。
也是本片的基調(diào)。
因為畢竟是婚外情。
就算是伴侶先出軌,蘇麗珍也過不了自己那一關(guān)。她的臺詞一直是,我們跟他們不一樣。

其實,在愛情面前,沒有什么不一樣。
不過,她和周慕云確實跟周太太和陳先生不一樣。
周太太和陳先生這一對,給伴侶和情人送的禮物都一樣。
大家住在隔壁鄰居,你這么干的意思是什么?
看不起人啊!
你出軌就出軌,你至于昭告天下嗎?你又不是救助了三十萬失學兒童,你驕傲什么呢?

這就是導演要的對比。
即便如此,被傷害和被侮辱的蘇麗珍和周慕云,他們還是沒能勇敢地在一起。
你說遺憾不遺憾?
放在現(xiàn)在的時代背景,我們大概再也看不到這么隱忍含蓄,充滿東方倫理道德色彩的故事了。
2020/7/27于香港
如果你也喜歡香港老電影,
含蓄點,別打賞
關(guān)注點贊轉(zhuǎn)發(fā)一條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