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兩年年輕人的日子越來越難了。
以前扎堆北漂的都市白領們,逐漸放棄理想,集體考公。
從前段時間的“廳局風穿搭”,到現在的“體制內男友”,不管是否喜聞樂見,“編制內”都已然成為最吃香的身份。
不過,最近有三位本該喜提國家話劇院編制的明星,卻連續一周成為眾矢之的。
這件事原本稱不上轟動,如果他們低調行事,可能很快就從新聞變“舊聞”。
但頂流易烊千璽的粉絲卻瘋狂借此安利偶像,什么“體制內男友”,什么“新生代最佳男演員”,什么“養成系唯一的神”,一通彩虹屁讓人不得不多關注兩眼。
觀眾多了,一些疑似漏洞的地方也浮現出來。
一位同期的考生提出質疑:
大家也很快注意到,一個宿舍的3個人同時考上編制,占了招聘崗位的3/4。
這不禁讓人疑問:國家話劇院的編制這么好考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被扒出,三位明星是否通過正當途徑考編這件事,越來越成謎。
明星考編
只要對前因后果稍作分析,我們就會發現的確有許多解釋不通的問題。
比如演員崗在此前都需要筆試加面試,為何偏偏在今年取消了筆試,只留下三輪主觀性更強的面試?
比如明文規定面試要線下進行,可在第三輪面試當天,同期考生根本沒有見到三位明星。
而翻看當天的明星行程,基本可以確定,考試當天胡先煦正在安徽拍戲。沒有出席,如何考試?
再比如,國家話劇院2022年應屆生的招聘公告上清楚地寫著:
應聘人員須在校期間為非在職人員。
那么,已經拍過好幾部戲,還簽過公司的他們,還符合報考要求嗎?
而曾有自己公司的易烊千璽在招考期間注銷了公司,恰好符合了招考條件,這是不是太湊巧了?
對于這些質疑,國家話劇院在10天后,也就是今天終于做出了如下回應:
上下滑動查看
回應中提到了幾點:
1、三位明星沒有和任何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符合有關部門對“非在職人員”的規定;
2、不存在“因人設崗”,“蘿卜招聘”的問題;
3、原計劃的線下面試由于疫情原因,改為線上線下兩種方式進行;
4、沒有將面試結果通知未入圍人員,的確是招聘工作中的不足。
至此,“明星考編”的風波似乎將要風平浪靜。
但國家話劇院的回應沒能如愿平息大家的怒火,支持者更加支持,質疑者仍在質疑
。
其實明星考編本不是什么新鮮事,目前各大話劇院、文工團里也有不少在職的知名演員。
說實話,國家話劇院招收流量明星的結果是雙贏的,劇院得到了流量收益,明星也得到了榮譽。
如果他們憑真才實學考取編制,任何人都無可指摘。
但若依靠的只是名氣和特權,就相當于剝奪了其他人同等的就業機會。
雖然這份工作和大部分人都不相關,但還是有那么多從事藝術類的普通學生,他們又何其無辜。
這件事之所以引起眾人關心,是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娛樂事件,而是一起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社會事件。
等待答復的這10天,網絡上各路人員紛紛下場,陷入口水戰爭。
粉絲的爭論我們不做過多討論,但一篇主流媒體的觀點,卻再次成功激起了所有人的怒火。
小鎮做題家
事件發酵后,中國新聞周刊的某個主編發表了一篇名為《易烊千璽憑什么不能考編?又為什么要考編?》的評論文章。
提煉一下這段話的重點:
“考編的普通人大有人在,這些小鎮做題家每天上培訓班,做真題卷,也仍然考不中那個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的編制內職務。
所以當看見能從市場上賺大錢的明星,還要分走幾個編制內身份時,總覺得搶了自己的坑?!?/p>
這番言論實實在在引爆了輿論。
且不說大眾質疑易烊千璽并不是出于嫉妒,單是作為主流媒體,卻高高在上,語帶嘲諷,顯然不太合適。
有人用窩窩頭和山珍海味來做比喻:
他們吃著山珍海味,開著勞斯萊斯,我們雖然只是吃著窩窩頭,卻并不嫉妒,直到他們把窩窩頭也搶走,說我們不配。我們無法忍受。
可能有人認為社會從未公平,但從來如此,就對嗎?
“小鎮做題家”一詞于2020年誕生于豆瓣,原本指的是那些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這本是不堪生活重負的年輕人的自嘲,后來引申成為無權無勢、靠自己的打拼在城市賺取立足之地的普通人。
這類人在之前有另外一個名稱: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寒門學子。
記得前兩年,被稱為一本制造機、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幾度因為教學模式陷入爭議。
一旦進入這所學校,學生的所有時間都將投入到學習中,連吃飯都不例外。
他們每天從早上6點奮戰到凌晨2點,為了不生病耽誤學習,還要提前吃藥提高免疫力。
他們沒有任何娛樂休息時間,只是埋頭做題,機械地背單詞背課文,有學生透露他一年做過的試卷多達5000張,摞起來有一米多高。
即便如此高壓之下,也還是有無數農村家庭掏空家底奔赴而來,在學校外高價租房陪讀,只求孩子考出村鎮。
節目播出后,有人說中學應該實行素質教育,而不是搞題海戰術;
有人說在這種模式下的學生只會考試,沒有未來;
甚至有人說就因為這些學生,中國人才研究不出高端芯片;
……
可是他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這些孩子在進入毛坦廠中學之前,是連??贫伎疾簧系乃?。如果不是高強度的補習,考上一本的希望簡直渺茫。
正如張桂梅老師所說:山區的學生基礎太差,有的連小學都沒有上完,不這樣逼迫他們考不上大學啊。
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家境一般甚至是貧困,一輩子在老家務農或進工廠打工,就是他們可以預見的未來。
而高考,就是他們實現階級躍升,去往大城市讀書、工作、生活的唯一希望。
有人在貶低毛坦廠中學時,總會借機夸獎北大附中。
作為素質教育的典型,北大附中的生活輕松又自由:
語文課用線裝書抄寫《論語》,體育課練習擊劍,中午吃披薩意面,午休和同學一起打牌,還有戲劇社舞蹈節等諸多興趣活動。
但即使在堪比大學的輕松氛圍里,他們的高考清北率也能夠達到10%,一本率更是高達99%。
這是實行素質教育的必然結果嗎?
不要忘了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他們的高分離不開從小名師環繞的學習氛圍,本就優渥的家庭環境,以及清華北大在北京招生本來就多的事實。
簡而言之,他們生來就在羅馬。
而缺乏優質資源的毛坦廠學生,靠自己改變命運,卻要被嘲笑姿勢不夠優雅。
缺乏工作機會的萬千普通人,努力考編努力搬磚,都要被嘲諷我們不配。
這也太荒誕了。
借用湖北經視的主播江濤的一句話:
“寫這篇文章的文化部主任,當年的升學,入職,升遷,難道沒有一步步做題,考試,競崗嗎?
如果是,憑什么嘲笑后來人呢?如果不是,倒是可以說說,自己是怎么另辟蹊徑的?!?/p>
所有人都想活得輕松,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得輕松。
生活從來不公,有人在山頂優越,有人在山腳掙扎,誰都沒有資格嘲諷一個心有不甘、懷揣夢想的人。
不要與明星共情
回到中國新聞周刊這位主任的言論中來,在文章中,他不但肆意嘲諷萬千普通的奮斗者,還用盡言辭抬高明星的社會地位。
“演技是值得尊敬的生產力,顏值同樣是稀缺資源,科學家和演員是平等的……”
很難想象,這竟然是一個主流媒體的觀點。
從社會生產力來看,即使是千萬粉絲級明星,他們的生產力也離不開娛樂大眾。
而無人知曉的科學家卻是在真真實實造福人類,二者之間,根本沒有可比性。
從收入水平來看,之前曝光的明星天價薪酬中,“一爽”=2.99億、“一薇”=13.41億、“一倫”=1.06億,“一庭”=17億……
光是他們漏掉的稅,就是科研人員一輩子都無法賺到數量。
最讓人氣憤的是,他們一邊享受著常人難以企及的社會財富,一邊還在大眾面前賣慘求同情。
由于這一言論太過“何不食肉糜”,相關詞條直接沖上了熱搜第一:
這一詞條下展現了太多世間疾苦,卻都是真實的人生百態:
我們知道,最近全國各地都進入了酷暑模式,溫度動輒30℃,很多地方高達40℃,50℃,室外工作者隨時都有中暑甚至患上熱射病的風險。
外賣員、交警、防疫人員、建筑工人、農民……無不需要冒著大太陽出門工作。
這些人對社會的貢獻遠遠超過流量明星出演的一部偶像劇,不知道他們一年的收入有沒有10萬呢?
執勤人員在40多度的天氣還要穿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
東京大學2019年的入學儀式中,上野千鶴子教授的一段話深入人心:
“等待你們的將是一個‘努力也未必會有回報’的社會,這世上還有無數的‘努力也沒有得到回報’的人,‘想努力都沒有條件’的人。
你們被優越的環境所塑造出來的能力優勢,不是為了凌駕于沒有享受過同等資源的人們之上,而應該發揮這些能力,盡可能去幫助他們?!?/p>
正因為我們和我們的父輩也出身于泥濘,所以在成為所謂的“人上人”之后,應該拉身后的人一把,而不是高高在上俯視眾生。
成功上升的人,更應該保持謙遜與慈悲。
尚在努力的人們,堅持向上就值得驕傲。
生活從未完全公平,希望我們都不要失去抗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