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部名為《父親·爸爸》的電影獲獎了。
都有什么獎項呢?
其一,“第3屆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其二,第25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亞太藝術貢獻獎;其三,入圍第21屆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最佳故事片獎。
除了這幾個國外大獎,該電影還被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
可想而知,這部電影為樓健帶來了不小的成就。

樓健,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他入行后經常會因為獨特的敘事風格迎來贊譽,并被許多人稱他的作品是像散文一樣的電影。
然而樓健并沒有因此恃才自傲,反而潛下心來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電影拍夠了就去拍電視劇,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素養。

進入電視劇的領域后,他發現自己更加擅長秘戰故事,那就一頭扎進懸疑故事中不能自拔。
隨之而來的不僅有觀眾對作品如潮水般的好評,還有表現不俗的收視成績,說他一出手就是“王炸”似乎并不過分。
近些年,雖然樓健的作品“減產”,但卻清晰地發現,他在不斷地嘗試新東西。
比如,2020年由樓健執導的《御賜小仵作》其中就包含了古偶劇、懸疑劇的雙重特點。

播出后,也因為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及嚴謹的故事內容廣受好評,成為當年古裝劇中名噪一時的“王炸”。
然而,樓健執導的又一部作品播出,該劇僅播出1集,就拿下了電視劇的收視第一。

果然,樓健一出手,“王炸”就來了。
《高山青渠》這部電視劇就是今天要說的主角。

該劇是一部徹頭徹尾的農村劇,被央視1套看中,在每晚的黃金檔播出,這對于樓健來說是一種肯定,他也確實沒有辜負期待。
這部劇同《御賜小仵作》一樣,沒有選擇太多的明星,但每個演員卻都擁有不俗的實力。
該劇的演員陣容由李健、馬境、彭麟、盛俊宇等人組成。

演員李健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曾參演過《永不磨滅的番號》、《中國騎兵》,被觀眾冠以“硬漢”稱號,此次在這部劇中飾演黃大發。
演員也不去過多介紹,咱們還是看看這部劇到底如何。
故事發生在草王壩村,村子不僅貧窮還常年缺水,為了改變這種貧窮缺水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黃大發開始帶領村民戰天斗地。

提到黃大發,許多人會問,是那個被譽為“當代愚公”,并在絕壁上鑿出總計9400米水渠的黃大發嗎?
沒錯,就是他!
該劇改編自作家何建明的作品《山神》,正是以黃大發的事跡作為原型進行創作。
但是,樓健拍的這部劇并沒有按常理出牌。
他沒有一開始就從主角身上下功夫,而是從草王壩村的貧窮和缺水下手。
一、貧窮、缺水

野彪鄉的干部們準備迎接新上任的領導徐宏良(戚云鵬飾),他們在整理儀容儀表時突然有人問到:“陳主任,中午我們真有大米飯吃嗎?”
看到他們期待的眼神,想必是許久都沒有吃過米飯了。

緊接著,陳主任反問到:“張村和草王壩村的人為什么沒來?”
原來這兩個村子的村民已經窮得出不了屋了。
為何窮得出不了屋?

因為窟窿最少的褲子只有在娶親的時候才能穿,而且是借著穿,所以這種迎接領導撐場面的事他們也就不參加了。
畫面來到草王壩村。

黃大發為了迎接未過門的妻子,穿著借來的褲子,正在挨家挨戶地湊水。
這兩段劇情的設計輕松突出了草王壩村貧窮、缺水的特點。
而且,不光物質上貧窮,思想也非常落后。

全村人因為整整100天沒有下雨,以為惹怒了山神爺,便請了人來求雨,這便是思想的落后。
當然,黃大發認為這種落后的思想不能任由發生,必須想辦法解決。

黃大發便想了一個以毒攻毒的辦法,假裝山神附體要帶著瞎子跳下山崖,順利破掉了這個惡俗。
從已播出的前2集來看,故事脈絡清晰,先把貧窮和缺水兩個實質的問題擺在觀眾面前。
再通過劇中黃大發的努力來改變這個現狀。
二、人物群像

演員李健通過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在熒屏上所呈現出黃大發的角色特性相當接地氣。
比如孝順、耿直、善良、志氣等。
黃大發為了迎接未婚妻湊水,可是他怎么也不愿意去生病的奶奶那里湊水。

面對未婚妻一家人,黃大發受盡語言上的侮辱,他顧及未婚妻的面子處處忍讓,凸顯了他善良的一面。
但善良并不代表沒脾氣,當對方言語過度他也會怒不可待,甚至與對方大打出手。
除了主角黃大發,還有徐宏良。

徐宏良為了完成戰友的遺志,放棄家鄉來到了這個貧窮缺水的野彪鄉。
這個人勇于承擔,為人正直,出場鏡頭雖然不多,但人物特點展露無遺。
當然,正面角色塑造成功,還要有“反面角色”來讓這出戲的架構更加平穩。
其實,這種屬于勵志類的電視劇中沒有絕對的反派,反面角色無非就是要增加一些戲劇沖突。
結語;

《高山清渠》從已播出的2集來看,導演樓健在鏡頭的運用、剪輯以及服化道上的處理都顯得非常用心,充分顯示出該劇的泥土氣息。
在戲劇沖突上也不突兀、不亂來,選擇用逐步提升的方式來增加劇情的亮點,比如奶奶的水、結婚、械斗、求雨、墜崖等等。
看得出來該劇如此的優質,非常符合樓健作品的質量,而且收視也一如既往地穩健,這些也恰好驗證了“樓健一出手,王炸就來了”這句話。
文|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