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烊千璽等明星考編事件,已經到了公示期的最后一天。
直至截稿,國家話劇院尚未作出統一回復。

易烊千璽估計自己都沒想到,一份自己并不太需要的“編制”,竟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
一周前,國家話劇院公布擬聘人員名單,易烊千璽、胡先煦、羅一舟三位明星在列。

一時間,關于招生程序是否公正的爭議被推向輿論高潮。
就在這時,一個詞的出現,徹底將公眾的怒火點燃——
“小鎮做題家”。
7月8日,某知名媒體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易烊千璽憑什么不能考編?又為什么要考編?》。
這些小鎮做題家每天上培訓班,做真題卷,也仍然考不中那個能為他們帶來安全感的編制內職務……
所以當看見能從市場上賺大錢的明星,還要分走幾個編制內身份時,總覺得搶了自己的坑。

作者用了“小鎮做題家”五個字,先嘲諷出身,再嘲諷努力。
寥寥幾筆,將普通人多年來的付出和堅持貶得一文不值。
我想問:小鎮做題家得罪誰了?

這些出身小城鎮的學子,沒有背景,一窮二白。
他們只能通過一路狂奔,披荊斬棘,才能看到前方一點點光亮。
但在有些人嘴里,這都成了原罪,成了對考編明星的嫉妒。
到底從什么時候起,普通人的努力得到的不是尊重和掌聲,而是高高在上的嘲諷?
小鎮做題家,不該是一個貶義詞。
努力的人,不該成為被嘲諷的對象。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其實很早就有了。
最初源于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成員的自嘲。

原本指的是一些出身于十八線小城鎮,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他們靠拼命刷題好不容易擠進了一流名校,如今卻被媒體用來公然羞辱。
要知道,過去這類人被贊譽為“寒門貴子”,如今卻被諷刺成“小鎮做題家”。
多么可笑。
反觀娛樂圈,再有名有權的大明星,也難立得起“做題家”的人設。
譬如翟天臨,曾吹噓自己是“中國學歷最高的演員”。

當年的百科資料上,翟天臨有著看似很光鮮的個人履歷——
北影碩士、北影博士、北大博士后。

沒料到,直播中一句“知網是什么東西”,竟當場露餡。
接踵而來的,是相關學位被撤銷,口碑徹底崩塌,演員生涯斷崖式下跌,至今復出艱難……
甚至每到畢業季,廣大應屆生都會跑到他的微博評論區吐槽:

再比如知名“文化人”靳東,日常愛好是在微博用繁體字寫詩,發發自己安靜讀書的照片。
有次靳東發了段旅途小感悟,其中引用了梵高說過的“在這個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著”。

隨后有網友指出,梵高根本沒說過這句話。
面對質疑,靳東本人用一首蘇軾的詩來回應:
更尷尬的是,短短四句詩,卻錯誤百出。

不光如此,靳東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自己睡前喜歡看一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

然而,諾貝爾獎中并無數學獎。
歌手范瑋琪,曾憑借“哈佛大學畢業”的才女光環圈粉無數。

結果經網友查證,范瑋琪其實讀的是“哈佛社區大學”。
學生只需要修三門初級課,交個學費就可以念,甚至都不用現場報到。
后來被網友起底后,范瑋琪才不得不在微博上發文澄清。

明星的“學霸”人設屢次翻車,恰恰印證了一點——
想成為一個“做題家”,沒那么容易。
那些令人驕傲的成績,是學子們一本一本書啃出來的,一道一道題練出來的。
不是學歷造假,到處抄襲。
更不是手握特權,拼爹拼媽。
當一名“做題家”,是種能力和本事。

說完做題家,再來說說“小鎮”。
對很多人來說,小鎮的四角天空只有那么大。
想要改變現狀,做題就是普通人唯一的出路。
紀錄片《高考》中,揭露了小鎮做題家們最真實的生活:
每天早上6:20,學生們已經端坐在教室里晨讀。

課桌上的試卷、習題冊堆得比人頭還高。
到了飯點,學生趁著半小時的午休,在校門口站著大口往嘴里扒飯。
晚上九點,教室里依舊燈火通明。

這座小鎮常年租住著數萬名陪讀的家長,他們負擔起子女的全部生活,為的就是讓他們將所有時間都用來學習。
吳世康的父親,為了陪讀關掉了工廠,來到毛坦廠中學當保安。
臨近高考前的幾次月考,吳世康的成績下滑,他心急如焚。
好在,兒子的高考成績順利過了一本線,他在鏡頭前忍不住喜極而泣。

在小城鎮里,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
“小鎮做題家”五個字,背后承載的是無數個出身卑微的學子渴求的公平、尊嚴、夢想。
他們不是富二代,也沒有能成為明星的臉蛋和身材。
唯有考試,給了所有人公平競爭的權利。
出身平凡的他們,只能赤手空拳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古有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p>
寒門學子宋濂,窮到連書都買不起,只能將借來的書一筆一劃地抄下來。
天氣冷到墨汁都結了冰,手也早已凍僵,他依舊不敢松懈。
今有中科院博士黃國平的論文致謝: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把這篇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眼前?!?/p>
“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p>
哪個不是小鎮做題家?

距離2022年高考僅過去1個月,如果張桂梅校長聽到“小鎮做題家”這個詞,一定會很傷心。
她終其一生,只為了讓大山里的女娃走出去。
窮人家的孩子想要考上大學,最笨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題。
即便張桂梅患上了腫瘤、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23種疾病,也依舊吃著止疼藥和學生們一起凌晨五點半起床。
因為她知道,如果不管這些女娃,她們就只能在大山里洗衣做飯。
當張桂梅被質疑“填鴨式教育”時,她很生氣:
我們的教師比不上別人,我們的學生比不上別人,不采取題海戰術能怎么辦?你只有這么做,才能讓她們考上大學。

正是因為張桂梅要求孩子們都變成“小鎮做題家”,才讓2000多名大山里的女娃考上大學,改變了自己命運。
如今,她們成為了老師、醫生、警察……
可一句輕蔑的“小鎮做題家”,卻否定了張桂梅校長畢生的心血。
有句話叫“何不食肉糜”。
指的是有一年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
消息被傳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大為不解,苦思冥想后終于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那些嘲笑”小鎮做題家“的人大抵也是如此。
他們應該知道——
小鎮做題家只是不得不奮斗的一群人,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去嘲笑平凡人的努力。
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里說的那樣: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p>

有人嘲笑小鎮做題家,可我們的國家,不正是靠他們才變得越來越好的嗎?
新冠疫苗的核心技術研發者王年爽,出生在山東偏遠的農村。
他就讀的小學,窮到連課本都買不到。
學校定期的測驗,只能將區里發的試卷反復抄寫,每隔一段時間再考一次。
每到放假,他都得趕緊跑回家幫忙干農活。
冬天漏風的窗戶,簡陋的小煤爐,手腳上化膿的凍瘡,陪伴了王年爽的整個年少。
即便家境窮苦,教學環境差,他也依舊是成績最好的那個。
2009年,王年爽被中國海洋大學保送至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
新冠疫情發生后,王年爽的研究成果被應用在新冠疫苗中,為全球抗擊新冠疫情作出了重大貢獻。

還有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來自河北茅臺小鎮。
他憑借多年的努力走出小城,開啟核武器研究,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最終,于敏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氫彈壟斷,讓中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存有30顆氫彈的國家。

這些創造出巨大貢獻的中國科學家,哪個曾經不是小鎮做題家?
他們都是從學生時代的一道又一道題,才做到了今天的成就,讓我們享受到他們學習帶來的成果和福利。
出身“小鎮”不該被嘲,當一名“做題家”也不該被嘲。
在當下就業形勢艱難的背景下,平凡人的努力,是一件多么令人動容的事情。
即便沒有家庭背景兜底,他們也沒有選擇“躺平”和“擺爛”,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爬,只為了改變那個貧瘠的起點。

和多數人一樣,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個來自五線城市的“小鎮做題人”。
看到“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第一反應是羨慕和佩服。
相信多數人都能體會到,“做題家”的門檻有多高。
世界本就存在著不公平,我還是想告訴青年學子們:
有的人銜玉而生,有的人出身貧寒,命運的劇本我們無法挑選。
但學習,是我們可以篤定“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一件事。
知識改變命運,從不是一句空話。
一步步努力的人,沒有錯。
點亮【關注】,每個平凡卻努力的人,都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