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劇拍了?
娛樂圈編劇沒落了?難以置信,《上錯花轎嫁對郎》又雙叕被翻拍了,敢情就逮著一只羊使勁薅流量。去年改編上映的小網劇《花好月又圓》沒開播前一股正劇范兒,結果現在還糊在墻上呢。
豆瓣上經典的“L”型評分,爛劇的身份是坐實了。
觀眾從演技、造型、服化道都通通罵了個遍,卻始終罵不醒導演的腦子。內娛對于翻拍劇的執著,幾乎陷入了癲狂的地步,而且還都是清一色的差評如潮,即使老版珠玉在前,新劇也能“毀”劇不倦。不禁感嘆,二十年后國產劇的底褲都輸沒了,看完只想給原版打一百星。
當姑娘打開新《上錯花轎嫁對郎》的路透畫面,整個人“蚌埠”住了。這取景莫不是在哪個景區?還有這粗糙的嫁衣服化道,仿佛剛從某個犄角旮旯的小影樓里走出來。
是誰打翻了我的番茄蛋花湯!
實實在在找不出半點記憶中經典的影子。說真的,放過我們的童年白月光,還觀眾一條“生路”吧。翻拍毀經典,誠不欺我武俠劇也好,古偶劇也罷,我們的童年注定是躲不過被翻拍的命運。哪怕過去了幾十年,電視劇的拍攝技術和投資都水漲船高,但給觀眾呈現的內容始終在降級。《倚天屠龍記》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趙敏那一回眸是多少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經典,一句“我在大都等你”,更是讓觀眾們盼了近三十年。
如今續集姍姍來遲,觀眾滿懷期待,甄子丹和古天樂的加盟賺足噱頭。結果是79年的“少年”英雄張無忌;
泡面頭的統一武俠造型更是無力吐槽;
還有三位女主,自行體會。
至于劇情,大家去看一看鄧超和安以軒版本的就能理解了(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離譜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它的存在,仿佛就是在不斷拉低觀眾的接受下限。除了消費情懷和恰流量,姑娘實在想不通這些翻拍劇存在的意義在哪里。曾經讓人癡迷的國產劇,似乎真的救不回來了。《天龍八部》不僅是金庸先生最經典的IP,也是被翻拍最多的劇本。97版和03版電視劇都賺足了口碑,翻拍也因此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已經翻了足足八版。
結果是一版不如一版。壓箱底壓了幾年才上映的2021版《天龍八部》,班底深厚、宣傳過硬,本以為憋了個大招讓我等眼前一亮。
嗯,3.5分確實很亮。這化神奇為腐朽的能力一般人還真的沒有。原本風流倜儻的段譽,如今變成猥瑣癡漢,別人是一見王語嫣誤終身,他是激動得尿了,是真的尿了……
這是什么辣眼睛的沙雕情節啊!
再看看鐘靈,應該是從隔壁哪吒鬧海劇組無縫穿來的吧。
還有走古偶路線的喬峰;名副其實的“虛”竹;漫展cosplay來客串的慕容復。
拿著這些端不上臺面的小成本制作來致敬經典?這簡直就是在赤裸裸的侮辱觀眾智商,褻瀆經典。還有《尋秦記》、《盜墓筆記》系列等一眾翻拍爛劇,越盤點越上頭。觀眾在被惡心無數次之后,終于豁然開朗:珍愛生命,遠離翻拍劇。
收手吧,翻拍劇!以前的演員們靠新劇翻身、躋身一線,現在的演員靠老劇鍍金、瘋狂撈錢。毀完童年還不夠,還要來毀我們的青春。偶像劇的鼻祖《流星花園》,美男時代的開山之作,多少女生的青春記憶。
內地翻拍兩版,情懷沒體會到,倒是貢獻了不少梗。《一起來看流星雨》雖然現在看來全是槽點和尿點,但曾經也算是內地偶像劇的大膽嘗試,當年看得津津有味。至于《新流星花園》,沒了服化道、布景、特效的限制,劇情照搬,卻也能爛成這個樣子。
說到底,還是翻拍劇最大的通病——沒演技。那個青澀稚嫩,卻比雜草還堅強、倔強的杉菜,或許只有大S才能完美詮釋。她可以是眼里始終閃爍星光的美少女;
也可以是不畏權貴、堅持自我的驕傲女生。
大S仿佛就是那個又美又執拗的杉菜本人,渾身上下都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但等你打開「土星花園」,映入眼簾的一個既平凡又土味的杉菜。
五官亂飛、表情夸張,這浮夸的程度不知道的還以為在演情景劇。
原本一生要強的杉菜,變成了「傻白」,甚至感覺不到甜。
也就男主顏值稍微耐打一點了
整部劇刷完,我開始懷念泰國版《流星花園》了,全員顏值天花板,劇情在線,演技尚可,甩「土星花園」好幾條街。
《新鹿鼎記》里張一山的“猴式表演法則”,算得上翻拍劇史上的一次偉大革新。
吹胡子瞪眼、裝瘋賣傻,每一幀都在用生命演戲。
機智多謀、古靈精怪的韋小寶沒看見,猴戲過足了癮。
一部戲拍完,開眼角都省了
再把梁朝偉版本的《鹿鼎記》翻出來,才重新體會到“坊間無人不識韋小寶”這句話的分量。
十幾年前的經典,卻已是巔峰。有人詬病張一山演技退步,學藝不精,也有人斥責劇本太爛,毀完觀眾毀演員,孰對孰錯?其實都有,導演想成功,卻啃著「老本」老活新整,結果改編失色、表演斷層,口碑滑鐵盧也就情理之中。觀眾反感的不是翻拍劇,而是借著翻拍的名頭胡編亂造消費觀眾,“重出江湖”并不意味著收視解藥,失了匠心,就是在糟蹋經典。一部劇的爛,無法歸咎于某一個人身上,但爛劇頻出的現象也確實該消停消停了。于觀眾而言,如今局面已然變成:被塞過太多垃圾,而忘記了飯是什么味道。一代經典的塑造歷經磨難,但毀掉它很簡單。87版《紅樓夢》被譽為中國電視劇史上「不可逾越的經典」,這樣的絕妙篇章從何而來?36集戲,它整整籌備了6年。421個人物,千人千面,無一不讓觀眾印象深刻。
導演在拍攝完,幾乎成了半個紅學專家。從主角到無關緊要的小人物,都有專屬于自己的妝容和服飾,演員篩選了無數,又歷經一年培養才著手開拍。
如果不是如此程度的費心費時費力,我們又哪能看到經典塑成。戲劇《絲路花雨》——中國舞劇之最,來自唐朝敦煌的故事。
導演楊樹云為了打造出唐朝的風格,帶著劇組搬遷到敦煌,一邊參觀洞窟、聽故事,一邊臨摹壁畫、研究史料。
除此之外,還請來沈從文為他們講解古代服飾的課程。這才舞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反觀現在的劇,三個月速成,還號稱「匠心之作」,只怕是“匠”在速度上,“心”在撈錢上。尊重經典和致敬前輩?早就拋之腦后了。娛樂至死和流量當道才是實至名歸。好在觀眾的審美日漸提高,央視也明令要求,情懷護航的時期已經成為了過去,妄圖再走捷徑的翻拍劇,最終不過是討罵而已。想要被認可、被推崇,無腦復制沒有用,先用心。想起陳凱歌導演的一句話:電影只有好壞,沒有類型。電視劇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