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映的電影《八佰》里面有著這么一個橋段,當時日軍妄圖派工兵在坦克掩護下在倉庫外埋設炸藥,為了防止日軍爆破樓體,樓上的戰士們綁滿了手榴彈,排著隊一個個往下跳。
他們在跳下去慷慨赴死的同時,還大聲喊出自己的籍貫和姓名。這一幕屬實有些煽情,我第一次看的時候,也是熱淚盈眶。
不過也有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在他們看來,抱彈炸敵這樣的行為屬實有些不通邏輯。比如倉庫里面那么多磚頭可以綁著炸藥往下扔,為什么要搞人肉炸彈往下跳?即便是磚頭不夠重量,沙袋總可以?
事實上,這個問題是可以解釋一部分的。
電影中日軍攻打的是位于上海市區的四行倉庫,這座建筑本來沒什么特別之處,就是兩座六層高樓而已,唯一的特點就是其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比較堅固。當時這里乃是金城、中南、大陸與鹽業銀行四大銀行存放重要物資的重地,所以采用鋼筋混凝土特別加厚鑄造,是當時該地區最高最堅固的樓房。
但是在日軍的炮火面前,即便是銅墻鐵壁,也難以阻擋日軍。
然而,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卻很特殊,其位于上海華界閘北區與公共租界北區交界處,東墻之外就是公共租界,甚至于四行倉庫的部分區域實際上就已經位于公共租界之內了。
當時四行倉庫的交戰區域,緊鄰美英租界。這兩國為了保證自身利益,都非常關注四行倉庫保衛戰,甚至于派出了軍隊封鎖路口,守護邊界。正是因為租界的存在,導致日軍方面有些投鼠忌器,不敢動用重火力進攻倉庫。
如果炮彈不小心打偏了,落到了英美租界,那可就麻煩了。畢竟當時日本還沒有和英美撕破臉,日本在許多事情上還得仰仗他們。
就拿美國來說,當時美國乃是日本最為重要的貿易伙伴,其發動戰爭的大部分資源,都是從美國進口的。如果美國對其斷供,減少或者暫停貿易往來,日本就將會面臨資源短缺的困窘局面,屆時東亞大陸上的日軍估計就得打道回府了。
此外,在蘇州河邊,還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煤氣儲存槽,其乃是為了旁邊的自來火廠提供支持。一旦誤炸,引起煤氣爆炸或泄漏,那么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日軍是不敢在這里動用大規模的進攻火力的。
當日軍無法使用重武器的時候,四行倉庫鋼筋混泥土結構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如果僅僅是面對手榴彈和重機槍,四行倉庫絕對稱得上是易守難攻。面對倉庫守軍的火力封鎖,日軍想要接近倉庫都很困難,更不要說攻下這里了。
面對四行倉庫的堅固防御,日軍只能靠步兵突破至四方倉庫墻跟,進行近距離爆破。
當時日軍搞了一個“鐵板陣”,一方面用火力封鎖倉庫的各個窗戶或者缺口,對守軍進行火力壓制。另一方面,他們利用鋼板作為防彈掩護,這由于鋼板的存在,單純手榴彈已經無法對樓下的日軍造成傷害,扔下去就會被彈開。
在鋼板防御和火力壓制的雙重掩護下,日軍開始在墻根下布置炸藥,準備對墻體實施爆破,從而打開進入四行倉庫的缺口。一旦缺口被打開,那么日軍便可以從這里蜂擁而入,靠著人數優勢,圍剿倉庫中的守軍。所以當時的形勢非常緊急。
這種關鍵時刻,戰士陳樹生直接抱上了一捆手榴彈,直接從樓上跳了下去,直入日軍陣中。陳樹生利用身體下落所產生的沖擊力,砸開了日軍抬著的鋼板,從而對日軍造成了殺傷。看到陳樹生的辦法可行,后面的士兵紛紛效仿此戰術,所以便有了電影里面戰士排隊抱彈炸敵的那一幕。
當然了,就當時的情況而言,不一定非要用血肉之軀去爆彈炸敵,利用磚塊、糧袋等等重物,綁上手榴彈,計算好時差扔下去,其實是有機會對下面的日軍造成殺傷的。
但是這里面有個問題,那就是成功率無法保證。
因為當時窗口遭到了日軍的火力封鎖,想要將手榴彈扔準其實是很困難的。電影中陳樹生準備跳之前,就已經挨了幾個槍子,這就證明對面有火力封鎖,還是直向洞口。所以如果選擇綁重物扔手榴彈的話,很有可能手榴彈還沒有扔出去,投擲的戰士就已經中彈彈,然后手榴彈在倉庫內部爆炸,殺傷自己人。
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情況緊急,沒有留下充足的時間去讓大家思考。當陳樹生看到他們要炸樓時,日軍鋼板陣已經推移到樓下,召喚鏡子、擺上、再觀察到樓下情景也耗費了時間。大概已經是間不容發了,回去留個遺言都是搶時間。
此時容不得慢慢扔炸彈去試驗,如何能夠盡快地解決當前的危機,那才是大家所要考慮的。在激烈的戰場上,同時又是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根本沒有時間讓人去考慮更好的辦法。所以,陳樹生的縱身一躍,并不是不能理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電影的歷史背景是四行倉庫的保衛戰。根據戰后的一些回憶錄或者報道,研究人員發現在那場戰爭里面,確實出現過戰士抱著手榴彈和敵人同歸于盡的場景,關于陳樹生抱彈炸敵的記錄。
當然了,陳樹生的事跡也并非一定真實,在營長楊瑞符的四日記和謝晉元等人的回憶里面也沒有這樣的說法。估計這事就不是真的,可能是記者或者作家為宣傳編出來的,因為看著悲壯,所以很多人就忽略其合理性了。
不過我個人還是傾向于有這么一個戰士,情急之下,慷慨赴死。而且,當前也沒有證據表明,陳樹生的事跡一定不存在。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電影以此為素材,進行刻畫,也說得過去。而且電影不是紀錄片,存在一些藝術上情緒渲染,那是有必要的。
總的來說,電影中陳樹生抱彈炸敵可以理解,畢竟事出緊急,即便其在當時不一定是當時最優選擇,因為打紅眼了,難免會出現欠考慮的情況。
不過后面排著隊跳樓的情況,個人感覺還是有些過于煽情了。一個人這樣做可以說是意氣用事,一群人這樣做,那就是有些無腦了。畢竟陳樹生第一次跳下去,已經對日方造成了沖擊和殺傷。此時上面的守軍完全有時間采取其他更為合理的操作,比如給沙包綁上集束炸彈,然后在缺口兩側進行操作。
所以,后面的排隊往下跳更像是為了渲染壯烈的氣氛,強行在送人頭。我們可以接受英雄的悲壯獻身,但是無法接受把英雄當傻子。電影搞藝術加工,渲染情緒沒什么問題,但是邏輯上還是得要說得過去,畢竟這不是科幻片,歷史需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