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回溯了一下看過的電影。
發(fā)現(xiàn)數(shù)量還稱得上頗多,尤以港片為主。
演員們的各種表現(xiàn)和印象,戲路和風格,經(jīng)典代表作。
只要提及,就紛至沓來。
而從電影品質及表演的深度上限。
就感受到了演員天賦的高低。
尤以張曼玉、梁朝偉和郭富城三人為最高。
這與常規(guī)的認知可能大相徑庭。
或有很多人認為。
這是在“抬愛”郭富城。

但就如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所提及的一般。
若是認真看過《阮玲玉》、《甜蜜蜜》、《花樣年華》、《春光乍泄》、《無間道》、《色·戒》、《父子》、《最愛》、《百年浮城》和《無雙》這么十部電影,當知所言非虛。
郭富城在獎項和歷史觀影印象上,與另外兩位演員自然相差甚遠。
但獎項從來都應該僅作參考,因為它牽涉的因素頗多。
始終作品不會說謊。
而從阮玲玉、李翹到蘇麗珍,從周慕云、黎耀祥、陳永仁到易先生,再從周長勝、趙得意、布華泉到李問,三位演員各自塑造的這些人物,都應該能算得上華語電影史上值得留存的經(jīng)典角色。
因為這些角色承載了從表演的技法、到演員的靈性以及來自靈魂的深度這三者的合一。
需要的不僅僅是“飾演”。
而是包括徹底的入戲、情緒的起承轉合及共情和爆發(fā)張力,這種表演是完全與電影融合并有能力令電影本身升華的。
當然還有更多作品未有提及。

再舉一個例子,或就更為直觀。
1987年上映了梁朝偉的《人民英雄》,1993年上映了郭富城的《赤腳小子》。
若以同期而論,梁朝偉和郭富城都是在大銀幕出道第五年拍攝的電影作品。
合作導演分別為爾冬升和杜琪峰,前者于次年拿到了金像獎的最佳男配獎,后者上映12天下映,獎項上顆粒無收。
但從表演的層次、力度而論,郭富城非但不弱于梁朝偉,甚至尤有過之。
兩個角色的底色都是青澀的。
另外有個很巧合的地方,兩部電影里面都有狄龍這位大哥級演員。
梁朝偉的角色阿細難度略低,主要給狄龍飾演的悍匪配戲。
而郭富城則將“赤腳小子”關豐曜的特質表達得尤為精準,片末一場戲更是情緒如瀑、層次宛然。
當然,兩部電影題材不同,梁朝偉是配角而郭富城是主角。
所以這并不是在討論兩位演員的高低。
而是再度闡明,“作品不會說謊”這個概念。
印象則會左右很多人的認知。

張曼玉早早退出了影壇。
這是令無數(shù)影迷扼腕也頗為無奈的一件事。
而梁朝偉和郭富城仍在影壇繼續(xù)征戰(zhàn),更于當打之年合作了一部厚重之作《風再起時》。
那年梁朝偉55歲、郭富城52歲。
這個年齡段,與這部跨度數(shù)十年的梟雄傳記電影可謂相得益彰。
翁子光的野心是將之作為一封自己給香港電影的“情書”。
所以啟用了十年來“最能打”的郭富城,與神交許久的梁朝偉,甚至還去“求”來了老前輩許冠文的出山。
再加上金像獎史上唯一拿走全部演技類獎項的《踏血尋梅》其他原班人馬。
這個陣容的“夢幻度”極高。
所以開機當年,就被很多影迷譽為“最具期待值”的香港電影。
雖然因為各種緣由,遲滯多年未能上映。
但年內上映,應該已成定局。
梁朝偉年齡稍大一點,也開始在走徹底的“大片路線”。
郭富城則開始全面回歸港式商業(yè)電影。
而無論是《風再起時》、《金手指》,還是《掃毒3》、《臨時劫案》和《內幕》,皆是這個年代里的港影力作。

梁朝偉曾經(jīng)的高度極高。
而郭富城的未來高度還未可限量。
很多人認為的天賦,僅指常規(guī)技法的熟練程度。
但表演的深度能力,才能決定能力上限。
所謂深度,不可以技法求之。
這才是真正的天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