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電影圈噩耗頻傳。
羅啟銳、倪匡相繼去世。
令人們又一次發出慨嘆,一個時代翻篇了。
昨天,魚叔剛聊完羅啟銳導演。
今天就來聊聊倪匡。
眾所周知,倪匡與黃霑、金庸、蔡瀾并稱「香港四大才子」。
他生平最得意之事莫過于「屢替張徹編劇本,曾代金庸寫小說」。
還為李小龍量身打造「陳真」一角,讓功夫電影揚名世界。
2012年,倪匡獲得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但除了金庸、張徹、李小龍之外。
還有一個名字,不得不提。
那就是衛斯理。
他是倪匡投入半生心血打造的科幻大IP。
連載42年,出版156本,承載了幾代人的童年、青春。
被改編成無數部電影、電視劇。
劉德華、周潤發、吳奇隆、舒淇、張曼玉、王祖賢等大咖都曾擔任主演。
雖然這些影視作品大部分口碑不佳,甚至不乏爛片。
但如今再看,依然頗有新奇感和前瞻性。
今天,不妨跟著魚叔再次走進衛斯理的奇異世界。
1962年,倪匡就開啟了以衛斯理為主角的小說連載,一直到2004年才畫上句號。
由于內容前衛獵奇,一經問世就迅速走紅,出了單行本后更是常年暢銷無阻。
他在華語科幻領域還是一片荒地時,大談外星文明。
近幾年大熱的修仙、穿越、玄幻、盜墓等題材,他也早已寫盡。
他開墾出的這一前所未有的科幻世界,成了無數人的科幻啟蒙、青春記憶。
《衛斯理之藍血人》
到了80年代,迎來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
系列小說也被多次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周潤發、吳奇隆、劉德華、羅嘉良等都飾演過衛斯理。
今天看來,衛斯理堪稱開掛神人。
他文武雙全,有錢有顏,還是個斜杠青年。
兼具功夫高手、跨國特工、私家偵探、冒險家等多重身份。
學識豐富,精通多國語言。
時不時還蹦出一口地道的四川話,嫻熟的廣西山歌。
羅嘉良版衛斯理
他全憑喜好做事,主要是因為不差錢。
他是個富二代,繼承了家中的大型跨國公司。
公司中有得力助手,意味著他可以做甩手掌柜。
因而,他總是我行我素。
個性固執,做事執著,不達目的不罷休。
但也因此,對任何棘手的奇異事件,他都能全情投入。
堅持不懈地調查,直到真相大白。
正是衛斯理這一頗具性格的傳奇人物,串聯起無數個天馬行空的故事。
整個系列,由衛斯理的第一人稱講述。
包含145本小說,150個單元故事,相對獨立,但也內在關聯。
這一IP的風格異常鮮明 。
故事大膽,想象前衛,有科幻大片的既視感。
比如,《藍血人》堪稱港版《異形》。
講述來自外星的藍血人,與人類長相相似,卻流著藍色的血液。
藏匿在地球人當中,還會和地球人談情說愛。
《百里杜鵑》中,一個與世隔絕的母系氏族村落,有如《黑客帝國》中的矩陣。
一個大巫師掌管了村莊。
她利用科技手段捏造海嘯、地震等神跡,讓全村人對她俯首稱臣。
騙了人們幾十年,世界觀都徹底扭曲。
《原子空間》,讓人想到《星際穿越》。
在一次宇宙震蕩中,衛斯理意外穿越了時空。
渡過漫長的宇宙洪流后,他先后遇上了一百年后及五百年后的地球人。
還有聞所未聞的只以意識形態存在的外太空永恒星人。
但與劉慈欣的硬核科幻故事不同。
倪匡的科幻故事重情節的曲折離奇,輕科學實證和邏輯推演,更接近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說。
因此還有一段流傳甚廣的逸聞。
衛斯理系列小說《地心洪爐》里,因出現「南極的北極熊」等違背常識的內容,遭到讀者投訴。
倪匡起初并未回應,卻架不住讀者三番五次來信炮轟。
他便回復,「南極沒有北極熊,世上也無衛斯理。」
讀者覺得敷衍,就轉頭去找金庸討說法。
金庸機智地打著圓場,「南極原本有北極熊,被衛斯理殺死后就沒有了。」
雖是笑談,但也可看出他的創作何其任情恣性。
這一方面與倪匡的創作觀念相關。
他深受《山海經》《搜神記》等中國古代神話和文人的說書傳統影響。
創作時更喜歡憑借自身經驗和想象縱情發揮,很少查閱資料。
所以,比起科幻,他更愿意稱自己的作品為「幻想小說」。
年輕時的倪匡
這另一方面也與創作環境相關。
當時,倪匡在香港完全靠寫稿賺錢,經常同時寫好幾個稿。
最多的時候同時接手12部小說。
壓根顧不上做事實考證、校驗,紕漏、錯誤也就在所難免。
《收獲》雜志社采訪
為討生計而創作,他的作品也就有了另一個突出特征,即類型的雜糅。
倪匡深諳讀者喜好,很會根據市場調轉創作路數。
所以,衛斯理系列幾乎雜糅了恐怖、懸疑、推理、武俠、言情、警匪等所有能想到的類型。
《鉆石花》中,有狗血的三角戀故事。
講述衛斯理和妻子白素相遇前的一段感情。
他和另一個男人一同愛上了自己門派的叛徒,給故事增添了不少奇情色彩。
很多故事中,都有國際警察、意大利黑手黨、藏寶圖等好萊塢經典元素。
也不乏武林高手等中國舊式通俗小說的影子。
在《蠱惑》等靈異故事中,還有巫蠱、降頭、克蘇魯等亞文化元素。
百怪千奇,今天再看也毫不過時。
有意思的是,雖然題材龐雜,想象力漫無邊際。
但倪匡在創作中又很擅長以第一人稱日常化的描寫調動讀者強烈的感知。
這也使得故事雖然玄妙,但并不讓讀者覺得遙遠。
反而十分生活化、日常化。
《大廈》中,一部上升的電梯,能將人帶到異度空間。
《老貓》中,外星文明被暴露,從半夜樓上傳來噪音開始講起。
《尸變》講述外星人與地球人結婚生子。
一開場就是老人離世,入殮前夜,家人面對冰冷的棺材,透出隱隱不安。
這種敘述方式,也被香港恐怖片沿襲了下來。
只可惜,大部分影視版本,更注重奇幻、靈異色彩,弱化細膩的生活體驗。
徒留獵奇的外殼,讓原作的魅力消減不少。
再加上倪匡向來不愛介入自己作品的改編過程。
因此,衛斯理這個IP至今沒有一部真正的影視佳作。
倪匡秉承的創作理念是:「文字要淺白,情節要動人,寓意要深刻。」
因而,他的作品并不僅僅是荒誕不經的怪話奇篇。
所有慧心巧思的想象,跌宕生姿的情節,其實都建立在對現實深刻洞察上的哲思。
他依托著極端的幻想世界,放大了人性的善、惡,促使人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衛斯理系列的很多故事里,都毫不客氣地大談人性之惡。
人本質自私、狹隘、貪權。
《活俑》以秦始皇的歷史傳說為藍本,設想他真的實現了長生不老藥,何其哀哉。
《藍血人》打著偽善的旗幟排除異己,殘忍殺害只是想回家的外星人,并將其作為標本研究。
倪匡也早已在衛斯理的冒險中,表達了對未來科技時代的隱憂,并直接預言了當下。
《玩具》中, 衛斯理被劫持到未來,發現人類太過依賴電腦,淪為了智能機器人的玩具。
《原子空間》中,衛斯理明明穿越了宇宙,見證了永恒,溢上心頭的卻是精神的虛無。
當然,這絕不能說明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這顯示出的是他對人類文明的清醒反思和深刻關懷。
因為,他在幻想世界中,同樣肯定了人勇于犧牲的高貴品質。
地球幾次慘遭毀滅,卻能死里逃生,常常是得益于很多正義之士的英勇付出。
《雨花臺石》中,兩個外星生物侵占人類的身體,試圖通過控制他們讓人類自相殘殺,從而占領地球。
但這兩個人沒有聽之任之,而是選擇引火焚燒了自己。
而且,倪匡相信荀子的「性本惡」,認為人是可以通過后天教育而超越自身的劣根性,抵達人性至善的境地。
《頭發》里講,人類其實才是外星人,因傲慢、懶惰、貪婪等種種罪孽,被集體流放到地球。
母星派來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老子四個守衛,看護、引導人類。
期盼著百年后,他們進化成真善美的物種。
同樣,在倪匡的原振俠系列小說《假太陽》中,也有類似的故事。
外星人看到地球人的戰爭、廝殺后,認為地球人是低等生物,應該被消滅。
但這遭到了愛神星人的反對。
愛神星人選擇暗中幫助地球人克服人性的丑惡,進化成品德高尚的高級生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總是邁向文明,脫離野蠻。雖然速度十分緩慢,道路極其曲折,甚至三步退兩步半,但人類總是走向光明,追求善,擺脫丑惡,人類是在進步之中。」
可見,穿行在洪荒宇宙、無常命運中,倪匡早就從中把握到了自己希冀的永恒。
在變動不居的世界里,仍舊以樸素天真的價值觀念立身。
他讓衛斯理上天入地,輪回穿越,化身不死之軀。
但他本人對死亡看得極淡,稱自己已超過平均壽命,現在死去也無妨。
摯友金庸去世時,他也直言「九十幾歲的人,死了有什么好悲傷的。」
對倪匡來說,死亡不過是「生命的配額用完了」。
他認為人生充滿各種各樣的配額。
吃飯、睡覺、喝酒、寫作……
死亡,也不過是生命的化境。
有人說,倪匡走了,世上再無衛斯理。
但實際上,倪匡走了,衛斯理還在無限時空中走向無涯宇宙。
還將攜帶著倪匡的宇宙大夢,一次次劃破我們深藍色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