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果新綜藝《怎么辦!脫口秀專場》于本月在騰訊視頻播出。
節目集結了八位觀眾熟知的脫口秀演員楊笠、楊蒙恩、龐博、徐志勝、何廣智、程璐、呼蘭、王建國組成“輕輕松松宇宙最強編劇部”,帶來十場“行業專場脫口秀表演”。
區別于此前的效果王牌節目《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笑果這一次創新地將目光從臺上放到了臺下,展現了脫口秀演員們在舞臺之下的爆笑日常以及演出背后的創作過程。
基于從臺前拓展到幕后的創新思路,在每集的三個小時節目中,上期可以被看作是笑果公司內部的團綜,下期則是一個新版的脫口秀大會。
前半段,彼此熟悉又有趣的脫口秀演員在“團綜”里面頻頻出梗,笑料不斷,可以說把他們聚在一起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而后半段,行業主題式的脫口秀大會試圖從垂類出發,引出更具有社會價值的議題,也是脫口秀領域一個不錯的嘗試。
然而,令人稍感遺憾的是,上期的真人秀內容并沒能給下期的表演起到鋪墊和助推的作用,本應是重頭戲的脫口秀表演也并不驚艷,不僅未能滿足觀眾對于脫口秀本身的期待,也給節目平添了一種分裂感。
如何平衡幕后真人秀和舞臺表演之間的比例,做好兩者之間的敘事結構,讓其相輔相成,恐怕是笑果在脫口秀賽道的創新中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笑點十足的笑果團綜
當寫段子越來越難,每年的《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對演員的創作消耗越來越大的時候,發掘演員們臺下的魅力成為了笑果公司新的創作方向。
節目組選出了最為觀眾所熟知且個人性格最突出的8位脫口秀演員,包括笑果的元老級員工王建國、程璐和呼蘭,人氣頗旺的“中堅力量”楊蒙恩和楊笠,以及脫口秀新秀何廣智和徐志勝,他們成立了一個新的“編輯部”,一起策劃并完成十場脫口秀專場。
節目組在編輯部這個大的框架中給演員們制定了一些任務,以推動故事的發展和激發人物之間的化學反應。
節目中,演員們本就熟悉的人物關系和其突出的造梗能力,讓笑果團綜笑點十足。
編輯部成立之后的兩個主要任務是“兩兩組隊”和“專場策劃的ppt提案”,以此選出第一任的編輯部主任。
王建國和程璐兩人的“老領導班子”為了節目更好看而自覺拆散,新人徐志勝巴結原領導程璐,希望能夠搭著便車也當上領導,王建國與龐博組成了“漫才組合”,楊蒙恩和楊笠這一對好友也順利成組。四個創作小組既有觀眾熟悉的組合,也有意料之外的,團隊之間的“相愛相殺”組成了節目的一大看點。
同時,脫口秀演員突出的造梗能力讓他們在任何情境中都能夠“出口成梗”。
“馬屁精”徐志勝貢獻了最多的笑點,如程璐問他什么地方比建國強時,他立馬回答“我比他聽話,一定唯你馬首是瞻”,引發了爆笑。
當徐志勝成功成為領導組織大家開會時,會議中楊蒙恩在滴眼藥水,徐志勝調侃道“開會主要用耳朵,不用滴眼藥水”。
看著旁邊的龐博在倒水,徐志勝也能接上一句“主要是我說,你就別老給自己倒水了”,極快的反應能力和出梗速度構成了脫口秀演員在真人秀中的核心競爭力。
誠然,因為嘉賓之間的默契和造梗能力,真人秀部分是輕松且笑點十足的。但是,細細梳理節目組設定的規則,卻也有些經不起推敲。
第一期最重要的任務是“競選領導”,但是除了“管理”之外,關于領導的權力和責任并未做很明確的規定,下期的專場也并沒有按照獲勝的程璐和徐志勝的方案進行。
另外,節目組給編輯部租了一個辦公樓,并規定了每人每天有30元餐費,每天團隊共有60元車雜費,仿佛編輯部要在這里開展一場生存挑戰。然而演員們后續的餐費支出并未一一計入總賬,且自由出入時也未提及規定的車雜費,顯得該設置形同虛設。
總的來說,以脫口秀演員們臺下的有趣日常作為主要內容的真人秀可看性很強,其可看性來自于演員們的搞笑天賦和默契配合。
而遺憾的是,節目組設計的“競選領導”和“生存挑戰”等綜藝化的規則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也沒有激發出演員更多的表現。
淺嘗則止的脫口秀創新
笑果這一次選擇行業主題作為在脫口秀表演領域的創新,意圖讓脫口秀演員深入到10個行業,把各行各業的故事變成脫口秀表演。
其實這樣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一方面,職場話題能夠引起廣泛共鳴,另一方面,深入行業的職場話題也可以從社會不同的切面出發,展現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職場人群像。
在此基礎之上,有著超強觀察力和表達力的脫口秀演員如果能夠經過自己的親身體會,將行業現狀變成詼諧幽默的脫口秀表演,那么應該是樂趣與意義兼得的作品。
要想讓脫口秀真正為行業發聲,需要演員們深入地進行體驗,拿到最真實且不為大眾所知的“行業內幕”,再進行創作。
可惜在第一期節目中,演員們體驗的部分被一筆帶過了。可以看得出來他們的體驗是比較淺的,創作出來的脫口秀也大多來自于耳熟能詳的“網絡素材”,并未呈現出期待中的犀利而精彩的脫口秀表演。
例如,楊蒙恩雖然跟譚喬進行了交通勸導觀察,回到編輯部給創作的時候還是基于《譚談交通》的素材。
徐志勝和何廣智也體驗了反詐宣傳,但給反詐警察周杰創作的脫口秀大部分也還是來自于網絡上被廣泛討論的“詐騙手段”。
根據第一集播出的效果來看,并未深入的體驗讓演員們的觀察力和共情力無法發揮最大的作用,基于網絡素材創作的脫口秀也沒有直指行業的癥結,導致最后呈現的表演較為平淡。
目前,除了成龍的首秀作為吸睛點之外,《怎么辦!脫口秀專場》并未有新的爆梗出現。
當然,這可能跟第一集選擇的民警和消防員的行業特殊性有關,脫口秀主題的創新嘗試是否就這么淺嘗則止了,則還需看后續節目的表現。
脫口秀節目的真人秀和舞臺,如何相輔相成?
對于一個脫口秀節目來說,最終的舞臺無疑是最重要的,需要給到觀眾最炸最具有沖擊力的表演。
然而,在觀眾看到正式的脫口秀表演之前,已經看了一整集的真人秀,其中包含了一部分的幕后創作過程,甚至細節到了寫段子的環節。
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對創作進行揭秘,但是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給正式表演破梗的風險。
楊蒙恩給譚喬創作的段子“下回別違規了,你都沒有梗”就在上期的真人秀環節中被提前揭露了。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編輯部開會的時候楊笠問楊蒙恩什么是元宇宙,楊蒙恩脫口而出說道“元龍、元華、元彪、元秋”。
這種創作會上的靈感迸發是非常可貴的,也可以造就一個實實在在的爆梗,而當成龍在下期節目中將這個段子講出來的時候,其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最期待的還是精彩的脫口秀表演,但是看完上集接近90分鐘的節目都沒有看到一段脫口秀表演,大概率會失望而去,甚至不會關注到下集的表演內容,且一整集的笑果團綜對于非笑果粉絲的觀眾來說有較高的進入門檻。
真人秀環節對舞臺表演的傷害讓節目組需要重新思考真人秀的內容組成和兩者之間的結構問題。
要保證脫口秀舞臺的驚喜感,同時滿足大部分觀眾希望早一點看到脫口秀表演的心情,真人秀和舞臺不必要做成完全割裂的上下兩集內容,冷眼認為,或許節目也可以考慮換一種敘事方式,從舞臺開始,倒敘和插敘真人秀的內容。
笑果擁有眾多有趣的脫口秀演員,基于這些演員們的內容創新空間是非常大的,做真人秀的嘗試也是水到渠成的。
對于這幫搞笑且默契的演員來說,他們只需要一個大的目標和一個關鍵的事件,就會有驚人的綜藝表現。在《怎么辦!脫口秀專場》中,這個大的目標是辦一個行業脫口秀專場,而關鍵的事件則是深度觀察和體驗不同的行業,創作出精彩的脫口秀。
總的來說,笑果已經邁出了創新的第一步,豆瓣7.1的評分也表明其給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但如果節目組在整體的敘事上能夠做到讓真人秀和舞臺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割裂,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