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否》的原著遠比電視劇精彩的多,不管是主角明蘭,還是一眾配角,人物的個性描寫都非常精彩。
而《知否》也更像是人物群繪,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很有特點。
最近再讀《知否》原著,發現墨蘭和康姨母其實經歷很相似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她們都是被母親寵壞的孩子。

一、康姨母原著下場
康姨母在原著里下場并不好,被關在暗無天日的慎戒司,不僅每天要干粗活、吃粗飯,更重要的是,它還會被獄中的管事欺負。
對于康姨母來說,她是蘭溪王家嫡長女,父親配享太廟,母親是誥命夫人,從小養尊處優,有著豪門貴女的驕傲和清高,她向來是連庶女都看不上的,更何況是獄中的人。
把她關在這樣一個地方,不僅受著身體上的折磨,更是心靈折磨。
一個人高高在上久了,很難接受一敗涂地的感覺,還是敗在她看不慣的明蘭手上,這對她更是打擊。
用原著里的話來說,康姨母這輩子都不可能出去那個地方,且不說盛家不同意,明蘭不同意,就連她娘家的嫂嫂王舅母都不同意,無它,只因康姨母對王舅母實在太過分了。
而此時的王老太太經此一事之后被氣得身子都不好了,更管不了康姨母了。
但話說回來,康姨母結局如此凄慘,和王老太太也有很大的關系。

一來,康姨母是難產,作為母親的王老太太覺得對女兒有虧欠,所以對她多有偏心之意,想要極力補償她,于是難免溺愛。
二來,康姨母作為王家嫡長女,是被寄予厚望的,就像華蘭一樣,是在盛紘和盛家寵愛下長大的。
三來,康姨母自生下來就生活在父母身邊,不像王若弗一樣從小生活在叔父家里,所以王若與和父母的感情更加深厚。
四來,原著里說過,康姨母這個人從小就聰明伶俐,討人喜歡,比起大娘子來,不知道討喜多少。
綜上所述,康姨母從小就被養的嬌慣,想干什么干什么,可知女莫若母,王老太太真的不知道康姨母的品行嗎?
我看不然,正是因為知道,所以才一次次護著她幫她出頭,能托關系的就托關系,能使銀子的就使銀子,一次兩次幫著她,為她善后,所以縱得她無法無天,更加不知天高地厚。
可結果是什么?
有句話說,父母沒有教好你的,社會會教好你。
當真的沒人能護她時,已經為時已晚。

二、墨蘭的結局
在原著中,墨蘭的結局并不算太壞,至少她沒和梁晗離心。
但她苦苦設計來的婚事,其實還是一個爛攤子。
她生了五朵金花,但朵朵低嫁。她原想把女兒嫁回盛家,但長柏和海氏不要,她不得已又找了嫡親哥哥長楓,柳氏原本也不愿意,但后來還是接納了一個,讓她嫁給了一個庶子,最后兩個人和大房的去學做生意了。
同樣是盛家女,同樣是庶出,為什么明蘭比墨蘭討喜,因為她們從小接觸的環境不一樣。
電視劇里,墨蘭因為盛老太太不要她去伺候而大鬧,不僅言語上不敬,小小年紀就在母親面前摔杯子發脾氣。
而林小娘此時不是好好安撫,而是和墨蘭一起說老太太的壞話,這樣的觀點,能把墨蘭教成多好?
墨蘭的底氣,來自林小娘,林小娘的底氣,來自盛紘。
盛紘也是庶出,自知庶出在嫡出面前不好討生活,所以拼命護著林小娘她們,不讓她們吃自己吃過的苦。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就是過了,過了的結果是寵妾滅妻。過了的結果就是墨蘭笑,明蘭哭。
墨蘭頗有才華,詩會上能拔得頭籌,這是很好的一個條件,但因為從小被寵愛的結果,導致結局并不是太好。
盛老太太說過,墨蘭本性不壞,就是跟了個林小娘這樣的人,實在可惜。

二刷《知否》原著,意外發現了墨蘭和康姨母其實很像,在電視劇里墨蘭和康姨母的交集不是很多,只有快大結局時才見上那樣一面。
可她們的經歷卻那么相似。
若是沒有母親盲目的寵愛和放縱,或許康姨母和墨蘭都可以過上不一樣的生活。
父母疼愛孩子是天性,但這份疼愛一定要有底線和范圍,不能一味的疼愛,要什么給什么,養成康姨母這樣,挺失敗的。
又或者以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子女,讓她走自己的路,以為是好事,結果就會像林小娘那樣弄巧成拙。
有底線的疼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