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0年開始,主旋律電影進入了蓬勃發展的一個時期。
《建國大業》、《開國大典》、《我和我的祖國》、《建黨偉業》….
幾乎部部動輒就是集全國之力,空前的明星陣容。
然而,這些電影在它的面前,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大決戰》三部曲,無論是演員,還是故事都無可挑剔。
三部電影真實地還原了決定中國命運的偉大決戰,先輩們為了國家和人民,而浴血奮戰的一幕幕,都成為觀眾腦海中難以磨滅的珍貴記憶。
其中,涉及到的人物,以及動用的人力、物力資源更是空前絕后,是真正意義上的鴻篇巨制。
《大決戰》三部曲:歷時5年,投資1個億,堪稱中國戰爭片的天花板。
01.劇本創作
早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八一電影制片廠就曾醞釀將三大戰役搬上銀幕。
但是,由于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當時的條件很難實現,所以最終未能如愿。
直到1986年1月,上級指示將三大戰役拍成故事片,經過商量決定,將這一任務交給八一電影制片廠。
于是《大決戰》的拍攝,正式開始啟動。
為了創作好劇本,八一電影制片廠堅持“劇本不好不拍”的原則,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劇本創作組。
花了大量的時間,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
比如,查詢相關資料、采訪聶帥以及一些參加過三大戰役的軍人、以及跑到當年戰爭發生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
而聶帥作為本片的顧問,同時也是前線作戰指揮者。
他詳細介紹了三大戰役的情況,特別是平津戰役中如何爭取傅作義、保護北京等重大事件。
最終,劇本前前后后修改了7次,樣片審核了9次,歷時5年才最終完成。
02.選角過程
由于劇情涉及的人物眾多,多達238位,而且光是主角,就有50多人,所以選角難度非常大。
于是劇組采用“自愿報名,試戲選拔”的原則,在全國進行“海選”,主角硬性要求是演員必須形神兼備,其他角色則只要合適就行。
經過長時間的選拔,大批特型演員都希望一展頭角。
最終,古月和盧奇是毫無爭議的不二人選。
古月的演技可謂是非常細膩,不僅在外形上與毛主席高度貼合,而且在言行舉止上,基本上和本人無異。
他和唐國強老師相比,前者演得更加柔和,而后者則是剛強。
而在拍攝大型歷史題材電影《百色起義》時,盧奇是從全國近百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
他認為特型演員扮演一代偉人,除了外形要相似外,更重要的還是把握人物的方方面面,比如精氣神、學識、風度、思想、經歷等,才能更接近原型。
正因為如此,盧奇還得到小平同志親人的夸贊。
而最具爭議的兩個人選,是老蔣和周總理的扮演者。
前者原定人選是孫飛虎,但是他對于老蔣的認識不夠客觀,最終選擇了年齡與氣質都吻合的趙恒多。
而周總理的人選,在很多觀眾的心中都認為非王鐵成莫屬,但是經過歷史考證,在年齡上不相符合,當時的總理只有50歲,所以才選擇了蘇林。
雖說無法斷定選擇,是否更加合適,但就事實證明,蘇林和趙恒多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總的來說,在選角方面,劇組還是做了相當大的工作。
03.后期拍攝
劇本和演員都敲定好,沒想到在拍攝期間,許多問題又接踵而至。
首先,是林彪在戲中分量重,該如何權衡?
起初,有人主張不寫林彪,也有的人主張直接用大場面一筆帶過。
但是,為了力求反映真實的歷史,上級要求實事求是,結果只對劇本中的林彪,進行了一些細節上的修改。
其次,是影片需要拍攝的戰爭場面不在少數。
為此,劇組找到了上級,希望解放軍戰士能夠出演片中的場景。
于是參拍人員創造了歷史之最,在數量上史無前例。
首先是八一電影廠的職工基本上全員上陣,參演群眾達到15萬余人次。
為了拍攝真實的戰爭場面,從各單位抽調了約13萬軍人。
另外,各種物資堪稱戰爭片之最,包括炸藥160噸、真坦克50輛、可炸汽車100輛、空炮彈170多萬發等,還動用了大量的火炮、飛機、艦艇等軍事裝備。
雖說影片總投資只有1億多,但是放在當時,絕對是大手筆。
不像一些國產片,錢都花在演員的片酬上,而是基本上都用在了刀刃上。
在我看來,《大決戰》三部曲不僅對大場面的駕馭沒有讓人失望,而且在細節的塑造上也令人回味無窮。
在人物上,上到領袖、將領,下到士兵、百姓,都有足夠真實的細節表達。
在道具上,土辣椒、菜園子、窯洞、紡車,讓故事越發感人。
就拿《淮海戰役》來說,制勝的秘訣除了前線戰士外,是靠著人民群眾的小推車推出來的。
毫無疑問,《大決戰》以頂級電影的制作標準、歷史教科書式的時間空間軸、紀錄片級的年代場景人物再現,為觀眾還原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但是,三部曲并不等同于歷史教科書,它需要虛構一些劇情,而恰當的藝術創作能夠帶來感性上的審美沖擊,讓觀眾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投資1億,動用13萬軍人當群演,這部鴻篇巨制,是國產片的天花板
雖說當下的主旋律電影逐漸商業化,迫于電影市場的壓力,走上了一條不同的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主旋律電影雖本身題材較為強勢但市場卻一向低迷的尷尬。
時隔多年,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為恢宏的戰爭史詩,《大決戰》三部曲在電影、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