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遛遛。
這是古老的智慧。
再翻譯一層,也就是眼見為實的意思。
如果放到電影這個領域。
那確實可以說一句,票房為王。
因為演技是基本面。
但如果空有表演的技法而撐不起商業電影的票房。
那最終定位就只是一個演員。
做一個“演員”當然也沒什么不好。
只是若論及綜合實力。
就會靠后排序。
這也就是大咖巨頭,與一般演員的差異所在。
其實還是一句老話。
番位是綜合實力的證明。
而不是爭出來的。
所以業內通常非常重視商業電影的票房表現。
而商業電影又分為兩類。
一種是中小投資規模,另一種是大制作。
以小博大的案例,以古天樂的《反貪風暴》為標桿,電影從第一部的9530萬,到第二部的2.09億,第三部至4.43億,第四部7.99億,到第五部雖然口碑坍塌非常嚴重,但最終票房也達到了6.29億,將系列化的優勢利用得非常好。
大制作的典范則是《澳門風云3》、《無雙》、《葉問4》、《掃毒2》和《拆彈專家2》、《怒火·重案》這六部破十億的電影,再往前推就是《寒戰》、《投名狀》、《功夫》和《無間道》以及《風云之雄霸天下》等。
但品質頗有點良莠不齊。
不過也就像莊文強導演說過的一句話,“爛片比”這個問題,其實全球可能都差不多。
任何地方的電影,都會有好有壞。
也不用刻意針對誰。
很多人說,香港電影就剩下警匪類型了。
這其實是因為警匪、動作類型電影一向有相對穩定數量的觀影群體。
其他類型要么題材受限、要么不被市場接受。
比如科幻有一部古天樂的《明日戰記》,殺青五年,還沒有傳出定檔消息,也很難預料市場會有如何反應。
再推及其他,諸如《麥路人》、《濁水漂流》這種社會邊緣題材電影,一則在內地難以引起共鳴,二則本身也不是奔著票房目的去拍攝的電影,類型片一直都有導演和演員在做,但卻很難談及影響力。
不過二者在香港的票房表現還算不錯,《麥路人》破了八百萬排名十大票房榜年度第四,《濁水漂流》破六百萬排名年度第九,但《麥路人》內地票房僅1800萬,而《濁水漂流》干脆就沒在內地上映。
而像《邊緣行者》這樣一部口碑普通甚至是比較差的商業犯罪片,目前票房也到了1.65億。
在香港電影逐日下行的階段,必然是以“求穩”為第一前提。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商業犯罪類型電影的開拍。
這是由票房的“類型基本盤”決定的。
從歷史來講,就形成了商業價值的數據表象。
如果撇開品質口碑不談。
單論數據,近十來年的香港商業電影的內地票房成績,就以周潤發、劉德華、郭富城、甄子丹和古天樂五人最為亮眼,梁朝偉其實是在一種缺位的態勢下,所以很多人會詬病其商業價值。
但周潤發幾近隱退、甄子丹跑道特殊,而梁朝偉歷史底蘊足夠深厚,其他三人各有千秋,也都還在不斷推出新作,所以通常談及的商業大咖就包括有劉德華、郭富城和古天樂、梁朝偉在內。
而除非友情客串,這幾位演員通常都在電影中居于主導地位。
就目前來講,但凡投資過億或者兩億以上的電影資源,大都逃脫不了這幾個人的或單核主演,或雙雄、多主模式的排列組合。
不過,擔綱大片并不只是機會,其中也暗藏風險性。
2009年的《風云2》、2010年的《未來警察》和《全城戒備》、2011年的《我知女人心》、2015年的《赤道》、2019年的《廉政風云》和《追龍2》、2021年的《追虎擒龍》,這一連串的電影都是投資一億及以上,票房、口碑雙輸的典型代表。
后續影響是《風云3》和《赤道2》不見蹤影,麥兆輝“風云”系列改頭換面、陣容換血。
目前待映和已經開拍的香港大制作電影。
包括《風再起時》、《風林火山》、《明日戰記》、《金手指》、《掃毒3》、《危機航線》和《海關戰線》、《內幕》這幾部。
而計劃中的則有《將進酒》、《追龍3》和翻拍的《縱橫四?!?。
這些影片都是超出常規投資規模的電影,可謂之大片。
而翻看主演名單,不是郭富城和梁朝偉,就是梁朝偉和劉德華,不然就是郭富城和古天樂,當然還包括謝霆鋒和張學友、古天樂和謝霆鋒。
以前講過,謝霆鋒是中生代里面聲勢最強的一個人。
但當年香港娛樂圈的“黃金一代”幾乎全軍盡墨,最后留下來的也就謝霆鋒和吳彥祖兩個人,近期吳彥祖也流露出回歸港片的意思。
而以上大制作電影,誰將爆發,誰又可能遭遇滑鐵盧?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因為它們在主創陣容和題材類型上的差異性并不是太大,也都有各自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演員間將會存在一種票房趨勢的此消彼長。
或可視作一場勝負手。
也大概率將會與下一階段的資源歸屬有內在的關聯度。
而就中等投資規模的港片而論。
郭富城正在發力,另一個則是一直勤力的古天樂,謝霆鋒則有年齡優勢,如果真的全面回歸,也會成為香港電影的有力支撐。
而如果要強行預測,則有兩個辦法。
其一是粉絲視角。
華迷站《金手指》、《危機航線》,虎迷則選《風再起時》、《金手指》。
城迷自然是《風再起時》、《掃毒3》和《內幕》,古迷就揀《明日戰記》、《風林火山》和《掃毒3》,鋒迷看好《海關戰線》。
這種預測的結果是皆大歡喜。
其二是理性態度。
從前瞻預測來講,《風再起時》、《風林火山》、《金手指》和《掃毒3》應視作同一量級,無論陣容還是商業品質來講都不會有明顯落差,《掃毒3》的品質最難測,但鑒于傳統港片的優勢,反而有最大概率在票房之爭中拔得頭籌。
電影《內幕》和《危機航線》則是兩位天王的單核作品,但從電影題材來看,一個講懸念破局而另一個重特效,票房的對比參考價值不大,而《內幕》承載了麥兆輝的野心,但其“單飛”成績向來不太理想,《危機航線》最大的隱患是彭順的“大片”敘事能力,前車之鑒是《風云2》和《我的戰爭》。
謝霆鋒首度擔綱動作指導的《海關戰線》陣容略弱。
不過一切皆有可能。
觀眾本身就是“看戲”的。
在欣賞電影的同時。
另一邊也會對電影的品質和商業表現進行比較。
所以對待電影的態度。
無非一場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