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網絡新聞,越來越缺乏真實性。
斷章取義越來越多,一面之詞越來越多。
于是,造謠、反轉也越來越多。
比如前兩天,一段「深夜回家遭黑車司機跟隨敲門」的監控視頻,引發了熱議。
網友們義憤填膺,一窩蜂地謾罵司機本人。
然而,僅過了一天,事情就反轉了。
當事女子又澄清,兩人沒有糾紛,純屬誤會。
可惜,一來一去,當事司機已經慘遭一輪網暴。
媒體太發達,信息傳播得太快,而公眾的情緒又太容易煽動。
似乎越來越沒有人在乎真相,只在乎一瞬間的情緒宣泄。
最近,一部登上豆瓣口碑榜的新片,就試圖探討了這個問題。
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之一,冷冽而有力。
今天,我們就借這部電影,反思一回媒體的天平——
《由宇子的天平》
由宇子の天秤
本片的女主角,由宇子,是一個紀錄片導演。
尤其關注各種社會議題。
十分「不好搞」。
她秉守新聞報道的原則,為了追求真相,敢于硬剛所有人,甚至是自己的頂頭上司。
領導對她的內容不滿意,企圖用剪輯捏造事實。
她立馬大發脾氣,氣沖沖地奪門而出。
走前還不忘在領導午餐里啐口水。
狠狠的一大口。
為了獲得真實內容,她也會耍一些采訪「小手段」。
有一回,受訪者在面對鏡頭時,突然陷入沉默。
她適時叫停了攝影,與對方貼心交談。
受訪者松了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她緊接著問,這一段可以播出么。
原來,攝影機一直沒關。
由宇子的「不好搞」性格,恰恰造就了她的專業。
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她似乎總能突破障礙,刺破真相。
像她這樣的媒體人,恰恰是現在社會最緊缺的。
在最近的一個案子里,由宇子也是如此。
3年前,一個女高中生在學校被霸凌后自殺。
電視臺想讓由宇子以此拍一個霸凌專題。
然而,隨著調查的進展,她發現事件遠沒有這么簡單。
女孩在學校被霸凌后,學校曾叫來家長談話。
但并不是為了主持正義,而是勸女孩退學。
因為有人看到,她與男老師有嚴重逾矩行為。
女孩和老師當即否認了。
誰知當晚,女孩竟跳河自殺。
民眾嘩然,媒體蜂擁而上,各種謠言四起。
有媒體說,學校為了推卸霸凌責任,污蔑女孩和男老師。
也有媒體相信學校,認為二人有傷風化。
令人沒想到的是,沒多久男老師也自殺了。
并且留下遺書,極力否認師生戀丑聞。
說學校報復自己,掩蓋霸凌事件。
調查進展到這,事情似乎明了。
如果說女孩的死,是學校污蔑造成的。
那男老師的死,則是媒體狂歡的犧牲品。
但由宇子并沒有停止。
她繼續走訪了事件旋渦中的兩個家庭。
發現了另外一些被忽視的真相。
女孩的父母,原本經營著一家面包店。
事件發酵后,總有人指指點點。
店里生意因此一落千丈,只能勉強度日。
男老師家人的處境就更加艱難。
老師家中有一個老母親和姐姐。
出事后,她們搬了好幾次家。
但總會被網友找到新住址貼上網。
然后受到各種不明人士的攻擊。
由宇子去老母親的出租屋采訪時。
家中的玻璃全部用報紙糊上了。
采訪時也不能大聲說話。
因為老人不希望別人察覺到她的存在。
每天起床后,老人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檢查住址有沒有被貼上網。
白天,不戴上墨鏡和帽子就不敢出門。
即使如此,她還是時刻準備著搬家。
狹小的房間里,東西少得可憐。
采訪中間,突然有人敲門。
老人的第一反應是蜷起身子,躲在門后。
等到對方叫:快遞到了。
老人才微微了送了一口氣。
這就是一個70歲老人所過的非人生活。
明明什么都沒有做錯,還失去了兒子。
卻像過街老鼠一樣,戰戰兢兢的過日子。
姐姐也沒好到哪里去。
她本來經營著一家美容院。
但事件發生后,店鋪關門,被迫搬了3次家。
她還轉行去當清潔工和工人。
這樣一有情況可以隨時辭職。
總之,兩個家庭,一個生意慘淡,一個東躲西藏。
3年了,狂熱民眾似乎從沒想過放過她們。
由宇子被深深的震撼了,她希望這個紀錄片將真相客觀的表現出來。
既可以為女孩討回公道。
也能讓男老師的家人免受無端指責。
然而,如果劇情只停留在這里,并不能使本片成為「年度十佳」之一。
本片的最精妙之處在于,它采用了雙線敘事的手法。
一條線是由宇子作為紀錄片導演的身份。
此時,她是一個尋求正義的旁觀者。
另一條線,則是由宇子的個人生活。
于是,她跳進幕布,成了另一個案件的參與者。
由宇子的爸爸,開設了一個高中生輔導班。
由宇子也經常去代課,對學生很是關心。
尤其是出身單親家庭的小萌。
一天,小萌在課上嘔吐暈倒。
由宇子在送她去醫院的途中,意外得知小萌居然懷孕了。
根據小萌所說,她自己交不出學費。
于是由宇子的爸爸就以此為交換,和她發生了關系。
由宇子震驚之余,也深懷愧疚。
小萌則明確表示,不希望任何人知道這件事。
由宇子同意了她的請求,并找到熟悉的醫生,準備私下為小萌墮胎。
希望以此給小萌一個好名聲和好未來。
由宇子父親的態度卻并非如此。
據他所說,兩人都是自愿的,免學費也是之后的事。
但他并不想要為自己推脫。
他急切的想要找到小萌父親坦白認罪。
即使被起訴也無怨無悔。
但由宇子卻制止了父親。
她清楚的明白,這件事一旦曝光。
不光父親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他身邊的所有人都會受到波及。
就像她紀錄片中的兩個家庭那樣。
到時候,她會陷入丑聞,紀錄片無法播放。
那么她團隊的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
制片人剛被轉正,攝影師剛剛生娃。
他們的生活將全被毀掉。
另一方面,這也涉及到紀錄片中的兩個家庭。
這可能是他們扭轉困局的唯一機會。
因此,就算父親要認罪,也要等到紀錄片播出后。
然而,事情進展并未如此順利。
小萌被發現宮外孕,必須盡快去醫院手術。
但一旦如此,丑聞可能提前被曝光。
距離紀錄片播出還有2周。
正義的天平如何取舍。
由宇子陷入了深深的兩難之中。
就在這時,自殺男老師的姐姐突然找上了門。
在空蕩蕩的房間里,姐姐深深低著頭,帶著哭腔對由宇子說: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接著,她掏出了手機和一張寫滿字的紙。
由宇子點開手機里的視頻,是女學生和老師。
女學生哭著求饒:
「拜托老師,不要,不要….」
而那張紙,是男老師真正的遺書。
他在信中承認了自己侵犯女學生的罪行。
至于之前的那個遺書,是姐姐偽造的。
因為她太害怕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如果說之前,她們是真正無辜的受波及者。
但如今她隱藏了真相,就失去了原本的正義。
她們剝奪了男老師獲得贖罪的機會。
也剝奪了女孩沉冤得雪的權利。
但此時的由宇子,內心的天平早已偏移。
她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個加害者的家屬。
她知道,一旦曝光真相,更多人即將面對新一輪的狂風暴雨。
她決定,取消紀錄片播出。
同時,向小萌的父親坦白。
憤怒的父親緊緊掐住了她的脖子,然后離開了。
由宇子在一陣昏迷之后,醒了過來。
她以一種假死,完成了對自己靈魂的救贖。
作為紀錄片導演,她放棄了曝光真相。
作為加害者家屬,她主動坦白了真相。
本片名為《由宇子的天平》。
其中「天平」的含義,是多重的。
真相和謊言的天平。
生活和事業的天平。
以及,正義和私欲的天平。
由宇子身為紀錄片導演,一個旁觀者,她可以堅持正義。
但身為當事人,一個加害者的親屬,她卻選擇隱瞞真相。
為什么一個正義者的天平會被輕易傾覆。
因為她比任何人都知道:
「無論司法怎么判,都逃不過社會的制裁。」
四個家庭,在兩起案件中互相映照。
逝者因為輿論,選擇肉體性死亡。
但無辜的生者卻被牽連,被判處社會性死亡。
當老師姐姐和由宇子決定不曝光真相時,我們無法共鳴和支持。
卻也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譴責。
導演也沒有試圖給出答案。
而是用克制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她們的內心。
她們面臨的道德困境,就像電車難題一樣,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題。
因為事情的根源,從來不在他們。
一方面,是媒體的失責。
發達的互聯網,讓一切訊息都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
但媒體立場先行、斷章取義,又將真相層層掩埋。
另一方面,在媒體渲染下,民眾的狂熱像洪水猛獸般吞噬了理性。
社會制裁越發擴大、失焦化。
越來越多的人以「正義之名」,行「加害之事」。
就像最近的唐山打人事件。
6月12日,涉事燒烤店老板娘在社交媒體發聲。
稱自己被大量網友攻擊,瀕臨崩潰。
不僅她的微信和電話被人打爆。
還有人在她店門口送花圈、祭品。
甚至撒尿、涂抹臟話。
回翻網友評論,有人說他沒拉架,沒管理好地盤。
可視頻顯示,老板娘已經第一時間拉架和報警。
施暴者則根本沒結賬,還威脅只要出店門就毆打她。
老板娘明明是受害者,卻被網友無端指責。
受到牽連的不止老板娘一個人。
有人扒出,施暴者之前開過一起餐廳。
于是,各種人開始給店鋪打騷擾電話,發辱罵短信。
但實際上,店鋪早就易手。
新店長不得不報警,最后關閉了店鋪。
此外,矛頭還對準到了施暴者穿的潮牌服飾身上。
很多網友沖到該品牌直播間,刷彈幕攻擊。
「你有沒有反思過,為什么這么多犯事兒的人都穿你家牌子」
「你家就是流氓混子的制服、壽衣」
直播間小姐姐當場就被罵哭。
但還是忍著淚水介紹衣服。
6月13日,某個施暴者的岳母也被卷入風波。
有媒體報道,岳母稱:
「我們是老實人,經不起這個!」
又一輪網暴巨浪被掀起。
「你這是侮辱老實人」
「找了這樣的女婿,這岳母一家也不是好人」
然而,真實情況是,老人拒絕接受媒體采訪,原話是:
「我們年紀都大了,都是村里的老實人,經不起這個」
顯然,這個「老實人」指的是他們自己,而非女婿。
老人當然是無辜的。
她只是岳母,并不承擔教養施暴者的責任。
但是,媒體采訪不相干家屬,有渲染風波之嫌。
有些人再斷章取義,更加挑起了矛盾。
作為媒體和大眾,對不公保持憤怒是必須的。
但這種憤怒的必須有方向,有邊界。
可如今,有些人急于把未經確認的信息視為真相,廣泛傳播。
民眾的討論也一次又一次的失焦、跑偏。
最終導致各種毫不相關的人受到牽連。
廉價的正義,不是正義。
只是一種弄虛作假的自我感動。
一種量販批發的振臂高呼。
一種打著正義旗號的加害。
正如影片中的那個70歲的老母親,對著由宇子的攝像頭所說的那句話:
「請你去問問大眾,到底誰才是加害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