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歲起就跟著父母搬到美國居住的比莉,和奶奶的感情非常好,即使相隔兩地也時常用電話維系祖孫情,一次她從祖屋處回到父母家,卻從父母親口中得到奶奶已是癌癥末期、只剩三個月可活的消息,心急如焚的她追問著奶奶是否知道她的病情,豈料父母竟告訴她他們和其他家庭成員決定隱瞞實情,而他們則將在近期搭機飛回中國探望她,以參加比莉堂弟婚禮的名義順理成章的回家見她最后一面。這樣的決定讓比莉無法諒解,深知她個性也不曉得如何對她解釋這決定的父母,擔心比莉回去會沖動說出實情,于是希望她能留在美國不要回去,但比莉還是悄悄收拾好行李、不顧他們反對偷偷飛回中國。

奶奶見到全家團聚,喜悅完全藏不住,盡管忙著籌備婚禮也不喊苦,因為這是她的愛孫的人生大事,見著始終關心著她、關心著每個人,還是一如往常般開朗的奶奶,比莉心里相當復雜,她問著父母、問著親戚甚至連替奶奶做健康檢查的醫生都問,就是想要有人支持她告訴奶奶實情,不過她無論再怎么問,得到的說法與被分享的想法都是一樣的,這使她越來越困惑,本來的堅持亦逐漸松動,各種矛盾與掙扎困擾著她。

比莉的阿姨認為如果奶奶知道,對她會是種痛苦折磨,更是會破壞掉她對生活的美好心情,再加上如果她或她或他來擅自跟奶奶講,不僅是無視這個家的決定,后續引發的問題誰來扛?光就奶奶可能無法承受實情、加劇她的病情使她比預計的時間還早離開人世這件事的責任就沒人能承擔得起。與其這樣,不如說對任何人都好,對他們、對奶奶、對整個家都好。當堂弟的假婚禮都辦完了,比莉還是沒有對奶奶說實話,甚至到了最后她更是做出了若是最初的她絕對無法理解的舉動。
我認為的是,幾日下來比莉盡管還是不太明白,卻也慢慢可以透過自己的觀察與和身邊的人交談對話中,去感受并且意識到自己雖然拿著美國護照、過著美國生活、接觸美國文化,但,自己身上仍舊流著中國人的血液。,就好像他們說的,不管離開家去發展的海斌與海彥兄弟,拿的是日本護照還是美國護照,他們是中國人這件事是怎樣都不會變的,也因此她最后之所以會這么做,是她認為有些事、有些觀念不是短短幾天就能去推翻、去改變的,因為那些就是已經根深蒂固的,特別是她無法去撼動的文化思想,與其企圖去沖撞,倒不如順著去接受,讓這件事能自然而然的迎來結局。
對她來說,愛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就要直接說出口,本來認為家人們是不是不愛奶奶,可和母親那一番辯論,以及后來和其他人的相處,比莉學習到了有時候說謊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現,有著對他人的體貼與不舍,以不傷害到對方為出發點,又有誰能說這是不對的事呢。

在說結論之前,我就電影里的一個情節再談一下,對于最后比莉和父母準備回到美國,他們和奶奶在巷子口依依不舍的道別,然后比莉三人便搭上出租車離開,而奶奶則跟在后頭老淚縱橫的揮舞著手,雖然雙方互許承諾下次會再相見,但其實他們心里都早已知道,或許下次見就已是自己的告別式了。
為什么會這樣說,是因為我不覺得奶奶在這幾天下來沒有察覺到眾人的反應是不對勁的,特別是比莉的表情很明顯就是不太好,加上電影有提到過,當年比莉的爺爺不久于世時,每個人包含奶奶在內也都是瞞著他,不讓他自己知道身體的狀況,另外就是從家人到醫生都多次說道,在中國多數的家庭都不會選擇將實情說出口,所以別告訴她與不讓我知道是同時存在的,他們拼命想要隱瞞的,奶奶心里應是清楚的很,可就如上面提到的,委婉、體貼是東方文化的思想體現,如果他們做出閉口不談的決定是對奶奶的體貼,那么奶奶選擇不說破何嘗不也是種回敬的體貼?至少我認為奶奶是有察覺到的,所以她在最后的告別時才會忍不住掉下淚來、唯有在家人們轉身后,才能展現自己脆弱的那面。

《別告訴她》導演王子逸用這一件家庭的大事,來精心剖析著東西方從文化、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同時亦針對美國與中國的大環境變化、各自面臨的問題拿出來討論,將中國人近年來憂心中國食安、環境、教育等問題對孩子不好,進而選擇將孩子送往美國甚至舉家移民,企圖讓孩子自小就接觸國際、增加各種機會,卻又認為要想賺錢就要在中國的微妙心態與奇特現象,以一齣餐桌上的家庭飯局做精彩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