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槍手》是17年拍的泰國影片,當時引起了相當的轟動,劇情也很引人入勝。

才智超群的女高中生Lynn家境貧寒,但是望女成鳳的父親省吃儉用把她送進貴族學校。Lynn乖巧懂事,一心想要為家里省錢。她在學校結識了富二代女同學Grace和她的男友Pat。

這些富二代都不學無術又不肯努力,紛紛拜托Lynn幫忙作弊,以重金相酬。Lynn就利用自己會彈鋼琴的特長,開發了一套同場作弊的方法,用手指敲擊的節奏代表不同答案。又以辦鋼琴班的名義招募同學來教他們作弊,牟取暴利。
能與Lynn匹敵的還有一位學霸Bank,他是正義感爆棚的人。兩人正在競爭免費留學新加坡的機會。Bank偶然在考試中發現有同學偷看Lynn的卷子,就舉報了,結果Lynn失去了參加留學考試的資格。Pat 為了報復,派人在考試前晚暴打Bank,導致他也沒能參加考試。
Pat的父母想送他和Grace赴美留學,但是這倆學渣都無法通過SAT考試,于是求助于Lynn,不但許以重金,還以資助她留學相誘。Lynn想出了一個天才的方案:由于時差關系,澳洲考場會早于泰國三小時,但是題目相同。所以派學霸去澳洲考場先考,在考試間隙通過事先藏在考場廁所里的手機將答案發回泰國,泰國的助手據此打印出條形碼(不同粗細的條紋代表ABCD不同答案),貼在考試用的鉛筆上,賣給付錢的富二代們。由于考場管理嚴格,片紙不能出場,所以學霸必須能記住所有答案。Lynn需要學霸Bank幫他,兩人分別記一半答案。

Bank本來為了錢,也覺得可以一試,但是Pat無意中泄漏了買兇打人的事,Bank大怒,但最終還是同意參與作弊,卻在考場上臨時加價,Pat也不得不答應。
然而,Bank失手,在考場被抓。而天才的Lynn再次利用自己的鋼琴天賦臨場開發出新的記憶方法,背下了所有答案。
Bank被學校開除,終生不得出國留學。Lynn把自己的酬金都讓給了Bank。她心里暗自愛慕著這個身世背景相類的男孩。然而Bank邀請Lynn合作從事專業作弊業務,威脅她,如不答應,就舉報她是自己SAT作弊的同伙。
Lynn傷心地離開了黑化的Bank,主動自首,最終立志成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教學生們成為誠實的人。

這部電影情節緊張,懸念迭出,非常刺激,除了最終結局過于偉光正,可以說是非常精彩好看的影片。
但是這電影的意義本身不在于作弊,而是講的貧富差距。Lynn第一次作弊是因為發現考試題跟老師給Grace的輔導題相同,說明老師是偏心那些花錢補課的學生了。后來她又發現,雖然校方承諾給她免費入學,但還是收了父親的擇校費。
身處富人圈的Lynn和Bank不斷感受到階級差距帶來的沖擊。有錢人就算不努力,也可以花錢買到一切,而窮人則必須加倍用功。

其實現實中,并非電影里那樣,只有窮孩子才能成為學霸??荚嚦煽儾⒉煌耆Q于學生自身的努力,智力因素更重要,而人類智商高低的分布與家庭經濟狀況也沒有必然的聯系。
大多數窮孩子其實還是泯然眾人,而富家子弟也有不少才智超群的。窮人孩子一旦有了一些超乎尋常的優勢,比如美貌或者聰明之類的,就一定會受到來自富人的誘惑,最終被他們收買利用。窮人跟富人打交道,總是要吃虧的。這電影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兩個窮孩子學霸為了幫忙富二代作弊而前途盡毀,而富二代們的人生依舊正常前進。Bank打算做專業槍手,然而從他的戰績來看,他只是善于做題,但并不善于作弊。Lynn才是真正的作弊天才。沒有Lynn的幫助,Bank的槍手業務恐怕難以成功。而Lynn最終選擇走父親的路,成為教師,表面看似乎滿足了道德需求,可生活是現實的,Lynn日后必然還是要過上父親那樣拮據的生活,那么她是否會后悔呢?等她有了孩子,是否又會拼命供娃上名校,實現階層跨越呢?窮人的厄運總是代代循環的。

據說,這個電影是根據2014年轟動一時的亞洲考場作弊案改編,我查了相關資料,發現現實中的案件并沒有電影里那么高超的手段和周密的計劃,而且不是發生在泰國,而是在中國和韓國。簡單說,就是某考試機構收了學生的錢去幫忙作弊。
其實這也不是頭一次,美國最大的中文媒體《世界日報》報道,2013年11月9日,一名參加托福考試的女生被當場逮到在大腿內側寫有小抄,女生起初聲稱沒有作弊,隨后改口稱“在中國都這樣”(everyone does this in China)。唉,自己沒出息還要拉了全國人民陪她丟臉。

作為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文明古國,我國的內卷由來已久。而作為一個自古就有科舉考試的國家,作弊的歷史也是由來已久的。因為人口眾多而資源有限,又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思維,中國人大都支持兒女去通過讀書考試出人頭地,導致考試成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的激烈競爭。
也因此,作弊手段和技巧代代相傳與時俱進。畫家唐伯虎,還有魯迅的父親,都是毀于科場舞弊案。但這種事情還是層出不絕,作弊和反作弊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戲也愈演愈烈。事實上,大家并不是喜歡作弊,真正目的是應對考試。作弊,只是應對考試的方法之一,而且是下下之策。
每個中國孩子,從成為受精卵,就開始接受胎教了。而現代社會的胎教,從聽音樂、講故事到說英語,可不僅僅是為了幫胎兒修身養性,更主要是為了日后的考試生涯作準備。出生以后更有早教班、學前班,孩子們從小學入學,甚至幼兒園入學就要開始考試了。

所以,競爭這件事,是刻在中國人基因里的。因為要應對考試,所以我們的學習也變得越來越功利化。我們小的時候有各種神童的報道,而這些神童的父母也往往會出書介紹自己培養孩子的經驗,引發無數父母紛紛學習。
其實所謂神童大多是天生智商高,父母的培養只是輔助作用,有的父母培養不得法,反而幫倒忙,比如魏永康的母親,看到兒子聰明就拼命在學業上拔苗助長,其他方面沒有任何教導和鍛煉,導致生活能力低下,知識結構單一。我讀大學的時候,也見過一些不發達地區考到北京985高校的學霸,連四大名著都沒有讀過(文科生哦?。R驗樗麄兂苏n本,不看別的書。
中國人口眾多,民眾的價值觀也比較單一,而資源極有限,國家能提供的教育資源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只能通過考試這種形式,選拔出最聰明的人來給以培養。
前兩天聽趙小明老師的課,講到為什么現在家長發現孩子的課本比我們小時候更難了。因為現在的課本講知識是不連貫的,缺乏邏輯和體系,是把知識打碎成不同知識點,零散著教,但考試是綜合的有難度的。

在這個過程中,唯有真正聰明的孩子才能自動把碎片化的知識勾連串通體系化,從而做到聞一知十。而那些缺乏邏輯天賦的普通孩子就只能通過更多的勤奮練習來掌握知識,所以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最終才多一點兒可能,去跟那些聰明孩子接受同等教育。而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過于專注課本,勢必擠占其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所以近年來國家強調素質教育,讀名著、體育健身也納入了升學考試的內容,結果只是把考試內容增加了一些,其實內卷反而更加嚴重了。
所以,人家是希望通過考試來淘汰不夠聰明的孩子,而家長是希望讓不那么聰明的孩子也能通過考試、不被淘汰。于是各種補習班應運而生,補習班真的是來幫你學習知識嗎?當然不是,主要是為了幫你考試的??荚囈呀浿饾u變成了一種龐大的產業,考試與知識和能力都未必有必然的關聯,高分低能的學生其實也很多。那些成績優異但是人品敗壞的精致利己主義者,還有那些爭強好勝卻社交能力差、情商低,或者經不起挫折、無法適應社會的學霸,其實也是一種高分低能。這些人在某種程度上,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但是以目前的社會,也確實找不到比考試更公平和方便的選拔人才的方法了。

所以,無論是升學、留學,還是應聘、做公務員、做律師建筑師注冊會計師……都要考試,考試本身雖然并不能創造實際的價值,但是養活了很多人?,F在,只要有一門考試,就有相應的輔導機構存在,而人們對教育質量的唯一評價標準就是考試成績的高低。那些出身貧寒,通過讀書考試得以在大城市立足的,往往被調侃為“小鎮作題家”。
事實上,很多大城市的學霸也是作題家,他們擅長的就是考試和作業,而對于考試之外的廣闊天地,他們未必具有足夠的競爭力。
背負了生存壓力的人們多半是短視的。衡水中學文科狀元劉嘉森,從北大畢業之后,選擇成為一名“職業狀元”。他加入一家教輔機構,專業傳授他在衡水中學的學習方法和心路歷程,甚至還專門出版了《衡中體英文字帖》,幫助考生在英文考試中得到高分。

衡水中學是知名的“考試機器”培養地,通過魔鬼式訓練把學生“異化”成學霸。而劉嘉森的做法實際是幫助那些沒機會進入衡中的人,也自修成為考試機器。劉嘉森選擇這樣的職業生涯,一方面說明他非常認可衡水中學的學習方法和價值觀,另一方面也說明他認為這個職業是最適合他、最有前途的。
當考試已經成為你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路徑依賴時,你也就干不了別的了。
廣西欽州的吳善柳為考清華,復讀了八年,終于實現理想,但最終還是回鄉當了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同為廣西人的唐尚珺則為考清華而復讀十二年。宣威的趙慶虎也是為考清華考了四年,最終還是上了北大,但也有人懷疑他是為了拿獎學金才這樣做。而貴州畢節的陳同學兩次考上北大,因為學校沒有兌現承諾的十萬元獎金而求助媒體曝光。
這些瘋狂復讀的學生有的是為了對名校的狂熱,有的是為了拿獎學金。他們共同特點是家境清貧,學習刻苦,為了考試可以放棄一切業余愛好、放棄其他能力的培養。所以,到最后,他們也就只會考試了。

他們耗費了巨大精力在考試上,考上了名校又放棄,徒然損失掉一個名額,擠占了別人的受教育機會,實際上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國家考試的目的是希望能選拔出具有創造性的人才,能建設社會、改變世界。而那些把所有精力都耗費在應對考試上的人,往往因為缺乏真正的能力而無法成為棟梁之才。
我有個朋友,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所有時間都鋪在學習上,經??嫉谝弧1究坪脱芯可甲x的名校,然而走上社會后卻事業發展平平,后來回家相夫教子,做全職媽媽。當她懷里抱著嬰兒的時候,就雄心勃勃跟我展望日后要如何如何培養孩子,讓她將來上某某大學某某專業云云,絲毫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衣服不合身,肚皮都露出來了。
后來她憑著學霸的優勢,每天給孩子設計各個年齡段要讀的書,要學的本領,要報的班。她把孩子的每次考試卷子都收集珍藏,錯題分析點評,做圖表分析。除了本區的,還要分析其他各區的統考卷子,甚至于還要分析總結其他省市的考卷,每個章節考了哪些大題小題哪些知識點,北京、上海、山東、浙江……分別是怎么考的,等等,比專業考試網站還詳細。她給自己設計的網絡icon是“親子教育達人”,可是她寫的文章基本都是與兒童心理、青春期教育無關的,全都是考試和讀書方面的經驗總結。

閨蜜們聚會,說到吃喝玩樂旅游理財等等,她都不感興趣,唯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孩子考試升學,在她看來,只有如此才是稱職的媽媽。我們起初都以為她是兒女心太重,后來發現,她是真的樂此不疲不可自拔。因為人永遠都是把自己最擅長的事情當作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只具備在考試上成功的能力,那么考試就只能成為其唯一的興趣。
真正頂尖的人才,未必就是學霸,就算是,也絕不會是單純的做題家。
當然,沒有人規定學霸就必須成名成家,否則就對不起社會資源。學霸走上社會后,做個普通教師或者全職媽媽,培養好下一代,也是功德無量。只是,某些本身才智優秀的人,如果不是前半生耗費太多精力在考試上,以致忽略了其他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本來也可以取得更大成就,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的。所以,考試是雙刃劍,能幫某些人脫穎而出,也能磨滅某些人原有的天分,局限他們的人生。

不必盲目崇尚學霸,因為學霸未必有耀眼的前途;不必太過看重考試,考試只是一種手段,卻不該成為人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