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夏天,這首根據老舍先生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曲,經京韻大鼓名家駱玉笙先生一開嗓,就以其悲壯、蒼涼的唱腔,迅速征服全國觀眾,成為以后幾十年里難以逾越的經典作品。
創作這首歌曲的作曲家是雷蕾,作為樂壇巨匠雷振邦的獨生愛女,雷蕾出身名門,然而她的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有著得天獨厚條件的雷蕾在她成名成家的路上,遭遇了怎樣的坎坷和艱辛呢?
雷蕾1952年10月出生于北京,父親雷振邦是大名鼎鼎的作曲家,從小就有著音樂天賦的她卻根本不鐘情音樂,就連學習鋼琴也是被逼無奈。
7歲時,雷蕾迷上了花滑,她立志要成為花樣滑冰運動員,犟不過女兒的雷振邦無奈只能選擇默默地支持。
13歲的雷蕾考上了體校,開始了寄宿生活。正當她躊躇滿志地向著花滑運動員之夢進軍時,特殊年代開始了,雷振邦因為有到日本的留學經歷,他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
受父親的影響,時年16歲的雷蕾到吉林省長春市九臺縣下鄉,當地住宿條件非常艱苦,生產隊給的房子窗戶玻璃全都是破的。
同學家長不忍心孩子們受凍,給了她們一袋面粉。讓他們把面調成糊把窗戶糊一下,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們經常吃不飽,面粉打成糊之后,一群學生在面糊里放了點鹽,全部把它給吃了。
生活的艱辛沒有讓雷蕾退縮,反而成就了她的堅毅。當她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沒有抱怨,有的只是溫柔的話語和淡淡的微笑。不禁讓我想起一句話:寶劍鋒出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1971年,雷蕾離開農村來到通化礦務局文工團,因為有花樣滑冰的基礎,團里安排她排練芭蕾舞,節儉的雷蕾總是一雙舞鞋穿上四五個月,以致于雙腳趾甲全部脫落,疼痛難忍。
她18歲出演《白毛女》中的喜兒,當時因為成分問題,在演出結束和領導合影留念時,經常被調換成群眾演員。
為了和父母團聚,雷蕾放棄演員職業離開文工團,回到長春市鐘表廠裝配總裝線的女工,在這個崗位她還是選擇累活重活。每當午休的時候,她總是找時間學習充實自己。
工友們看她刻苦的樣子,一致認為她在廠里呆不長。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想上學的強烈意愿,讓雷蕾成為570萬考生中的一員。盡管沒有停止學習,但是對于沒有上過高中的雷蕾來說確實壓力不小,她經過再三斟酌,決定報考沈陽音樂學院。
當時沈音作曲系在吉林省只招2人,但是有500多名考生報考,作為著名作曲家的父親根本提供不了任何幫助,雷蕾就這樣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學習,一直到參加專業考試。
在一個多小時的考試時間里,她采用不同于其他人的譜曲方式完成了考試。
其實她從零開始突擊學習,以至于她考試時的總譜,暴露出的初級錯誤,讓考官不由自主地感慨,坐擁大咖父親,也沒有給她帶來任何便利。
當時雷振邦根本不贊成女兒學作曲,因為作曲家的艱苦是常人無法忍受的,他這是想讓女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冥冥中自有天意,雷蕾還是脫穎而出,她被錄取了。
四年的大學生涯,因為忙于學習,她甚至不知道沈陽是什么樣子。
有夢想的人總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堅定的信念讓雷蕾在后期的創作路上成就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1982年大學畢業后,30歲的雷蕾和父親成了同事。
頂著父親的頂流光環,雷蕾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好在她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
每一次創作,雷蕾都會拼盡全力,就像她自己在《藝術人生》節目中說的,雷蕾自認為不屬于智商高反應敏捷的人,她只能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盡自己的全力去把事情做好。
每次雷蕾寫完歌之后,進錄音棚錄音階段,她都不想吃飯不想喝水,這種狀態一直要持續到錄完音,所有人都離開了,她再次聽完錄好的歌曲,覺得可以了,雷蕾才真正的放下,回歸到正常狀態。
雷蕾曾經在訪談節目中直言,每一次創作對她來說都是一場考試。
因為這種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態度,讓雷蕾覺得每一次的創作都很累,每次要突破原有的風格,走出創新之路,確實很難很難,每次都憋得很難受。
1984年,雷蕾大學畢業兩年,《四世同堂》導演林汝為邀請雷蕾的父親雷振邦為這部電視劇作曲,因為雷老年紀大了,他只做了此曲的總體設計,雷蕾和溫中甲學習了解大量的曲藝和戲曲知識,把京韻大鼓定為主旋律。
經過兩個多月,雷蕾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四世同堂》主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她提議請駱玉笙演唱此曲,也正是因為這首歌讓駱玉笙從著名的曲藝表演藝術家變成了著名歌唱家,很長一段時間,駱玉笙都活躍在舞臺上,雷蕾開創了從曲藝到流行音樂的先河,也開啟了她輝煌的藝術人生。
1985年,雷蕾和易茗相識相戀。1986年,他們在長春完婚。當時單位沒有給他們分配住房,他們只能暫住在父母家。
東北師范大學給易茗分了學生宿舍一樓半地下的一居室,雷蕾與丈夫從父母家搬到這里。只有十多平米,臥室、書房、鋼琴房都在這一居室里。
雷蕾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繼續她的創作。
1987年,懷孕待產的雷蕾接到邀請,獨立創作電視劇《便衣警察》主題曲,孩子出生后,她經常把孩子留在北京,自己回長春寫歌,一天早上在丈夫易茗上班之后,雷蕾一下子靈感迸發,旋律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10分鐘完成,后來,這首曲子沒有任何改動地搬上了銀幕,成了大街小巷爭相傳唱的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
讓業界人士驚訝的是,看上去如此柔弱的一個女子,如何能寫出這樣大氣磅礴,極具時代張力的歌曲。殊不知來自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少年時代坎坷的經歷成就了雷蕾心中的萬千溝壑,她這是在用歌曲向這個時代表達最深的敬意。
從《重整河山待后生》到《少年壯志不言愁》取得了成功, 50年代出生的她,骨子里自帶的認真負責,超越自我的意識標簽,給雷蕾接下來的創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50集電視連續劇《渴望》開拍,主創趙寶剛、魯曉威邀請雷蕾和她丈夫易茗一起創作這部劇主題詞曲。
在創作過程中,因為巨大的壓力,雷蕾一度認為自己靈感枯竭幾乎到了必須改行的地步。
易茗無奈只能帶著妻子回家向岳父討教良方,誰知回到家,岳父雷振邦也只是對雷蕾說:“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憋著,也許憋出來是好東西,沒有辦法”。
兩個多月過去了,受到丈夫已經寫好的歌詞啟發,雷蕾終于靈感爆棚,她先寫了B段,得到丈夫肯定之后,才完成了A段,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歌曲《好人一生平安》,1990年,電視劇《渴望》才播了十集,大家基本都會哼唱這首歌了。
因為電視劇播出帶來的空巷效應,雷蕾和丈夫又應邀寫了《悠悠歲月》和《每一次》兩首插曲,在錄制《悠悠歲月》的時候,原唱毛阿敏因為自己曾經的情感經歷,與歌曲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一度在錄制的時候失聲痛哭,直言這首歌唱出了她的心聲。
1991年,搭載《渴望》電視劇詞曲成功的春風,雷蕾從長春電影制片廠調到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而她的丈夫易茗也婦唱夫隨調到北京工作,兩人在北京開始了新的生活。但是單位并未給夫妻二人分配房子,雷蕾只能與公婆一起住。
好在溫純知性的雷蕾是一個孝順的兒媳婦,從不與公婆紅過臉。即使生活全部開支由公婆承擔,但是雷蕾每月仍然自覺把錢匯入公婆的銀行卡里。
善良慈愛的公婆也從不與雷蕾斤斤計較,大家相處非常融洽。
公婆不但包攬起居飲食的活兒,還負責照顧孫子;每天雷蕾夫妻下班到家,都能吃到熱菜熱飯,即使偶爾晚到家,公婆也從不打聽過問。
就這樣雷蕾二人與公婆一住就是11年,直到2002年,夫妻二人在北京買了新房,一家人才搬離出去。
與公婆同住這期間,雷蕾先后創作《家有兒女》、《絕不放過你》、《老屋》、《玉碎》等近百多部影視歌曲,曾先后獲得20多項音樂大獎,兩次入選《中國人物年鑒》,在外人看來雷蕾已經名利雙收了。
但是隨著物質文化的發展,媒體介質的豐富多彩,一部作品想要達到八十年代作品的影響力變得非常困難,此時的雷蕾將會怎樣面對自己的音樂事業呢?
受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邀約,雷蕾轉戰歌劇舞臺,開始創作中國民族歌劇,歌劇一向被稱之為作曲界皇冠上的明珠,這無疑又是一個新的挑戰,從2008年開始雷蕾先后有七部歌劇問市,其中《冰山上的來客》和《劉三姐》對她來說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這兩部電影主題曲都是雷蕾父親生前的作品,而把父親的作品改編成歌劇,要想做到錦上添花非常困難,但是雷蕾一直秉承傳承經典,甘做綠葉的思想,硬生生地完成了從流行音樂到歌劇作曲的華麗蛻變。
她曾經評價自己開啟歌劇創作之路確實膽挺大的。
從流行歌曲到歌劇,雷蕾失去了太多,就如她的丈夫易茗說的那樣,作為一個作曲家創作歌劇能帶來極大的成就感,但同時也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寫歌劇意味著會從社會層面觀眾的視野中消失,一部歌劇演一場就兩千人看,演十場不過才兩萬人,一首成功的影視歌曲的社會影響力和利益卻是不容小覷的。
余華在《活著》中寫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雷蕾就是這樣純粹的人,她熱愛音樂事業,只要身處音樂當中,就別無所求。
沒有淡泊名利的心,如何擺脫流行樂壇暴利的誘惑。
雷蕾秉承初心,把老藝術家的風骨和修養發揮到了極致,在享受極致創作的同時,向經典致敬。
時至今日,我們的樂壇伉儷年近古稀。夫妻倆除了經常應邀參加各種活動之外,已不創作歌曲,安享晚年是他們的終極目標。
結語:
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雷蕾是幸運的,她能夠在有限的歲月里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在父親的引領下,在丈夫的支持和陪伴下,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為自己的人生畫下了不朽的篇章。
柴叔認為在現在媒體信息傳播迅猛,音樂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商業化不斷興起的今天,那些經典而又讓人難忘的歌曲,在歲月的年輪下卻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向老藝術家致敬,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用一顆感恩的心,踏踏實實地做好點點滴滴的事,或許人生之路此刻已經在腳下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