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劇情快節奏推進,王的棋盤也有了突破性變化。值得注意的是,與之前下棋時的不同表現手法。
當初拉攏兵判時,用的是讓棋子自己“變色”的表現手法,白色變綠色,暗示陣營轉換;這一次,不是拍“變色”,而是王拿起一顆新的綠棋,用特寫鏡頭拍他手執綠棋,一下兩下把原本的白棋都干掉了。意味著什么?

比起棋子自動變色,手推棋子的動作凸顯了他此時的主動地位,強勢出擊,毫無懼憚,強行把白棋替換成綠棋,即強制讓左相的人都變成了自己的人。
下一幕,新的棋局已經擺好,除了一顆白棋,其余都已經被綠棋攻下,結合“以棋喻人”的轉場,可見白棋位置對應的人是左相。這盤棋局究竟有何言外之意?

首先要問,為何王手中這枚綠棋有這么大的能耐逆轉局面?注意這顆綠棋是新拿的,原本不在棋盤上。綠棋是王自己嗎?因為下一個鏡頭王走入朝臣中間,停下來看左相?
我傾向這枚綠棋是劉貞。她來到王宮中,如同一枚新的棋子為棋局帶來了變數,她用智慧與膽識制衡住了左相,讓左相臣服,經過一番考驗后,左相下定決心將她推上中殿之位。
左相把功臣們召來自己家,表明自己內定中殿之意,隔天功臣們奉左相之意上朝提出內定中殿,王順水推舟,達成一致。所以本質上,推動這一切、讓棋局翻盤的人正是劉貞。

另外,手推綠棋這一動作,除了表主動、表強勢,我認為也有“借勢”之意,如果不是借著劉貞的聰慧,王還要多久才能逆轉局勢呢?
當然,并不是說當棋子利用她,王一點都不想利用心愛之人(這是他和左相的根本差異),所以一直推開她,希望她逃離,但是劉貞自己選擇留下來,成為他的“綠棋”,他的中殿,為他鏟除政敵、開辟道路。

現在棋盤上,唯獨左相一人仍是白棋,這點也很有趣,因為他致力于做制衡君王不發展為暴君的人,他表達忠孝的方式,是站在君王的對立面,緊緊盯著、操控著事態發展在正軌上。因此他不會徹底變成綠棋。
10集結尾大妃問左相想守護的是誰,左相的回答再次明確了他效忠的對象。主語是“這個國家”,是這個國家需要這樣的王后,所以他的一片丹心向著“國家”,而非某個人。為了這個對象,他可以利用、拋棄任何人,包含“戀心”。

因此他們的決裂是必然的,陰沉的藍色冷調畫面中燃燒的紅色轎子形成對比,這把火燒掉了大妃的退路,也燒掉了她對他仍殘留的“丹心”。

從感情層面,大妃確實是錯付了,一次又一次地被左相利用又拋棄,可以理解她的傷心。
從大局角度,她又確實缺乏內命婦之首的格局。有很多小事都能佐證,比如大妃無緣無故,在人家兒子面前諷刺貞敬夫人因為權力而對她俯首稱臣。

貞敬夫人被激怒再先,又見內定中殿后大妃大勢已去,忍不住戳穿了大妃權力背后的虛妄,實際上她只是一個既無德,又得不到丈夫青睞、沒有勢力和子女,只能孤獨終老的可悲之人。

貞敬夫人也非等閑之輩,她派松柏跟蹤左相,并非左相意志,而是她自己的安排,箭在弦上,是意料之外的危機、潛在的威脅者,從來都是言聽計從的夫人,這集又是爆發又是跟蹤,也許之后還會有故事?
被貞敬夫人激怒的大妃,下一幕就詮釋了她的無德,當她看到農民施肥耕種的畫面,居然說是丑陋的東西,她覺得丑陋是土地,還是衣衫襤褸的農民呢?嫌棄味道就下令燒掉衣服的大妃,又怎會體恤百姓之苦呢?

還有劉貞和尚宮的對話,說大妃平常都不管事兒,放任內賊吃空王室錢財。側面反應了大妃并不稱職,不夠內命婦之首的資質。

趙淑儀也是一樣,一個不順心就抄起東西狠狠砸東琴的頭,生性驕橫和感情上被騙不受寵根本是兩碼事,她就是沒有做中殿的品性和氣度,智慧和心計也遠遠不如劉貞和大妃。



趙淑儀的愚昧計倆恐怕只能騙一騙傻乎乎的東琴了。關于東琴也有個細節,趙淑儀獲賞賜的彩箱,和彩箱匠大叔送給東琴的彩箱一模一樣。也許之后會成為趙淑儀誣陷東琴偷東西的伏筆······

趙淑儀和大妃的聯手這一幕,與劉貞和王對話的場景相鄰,導演用服飾的色彩劃分了陣營。劉貞穿上了與袞龍袍一樣的紅色,趙淑儀則穿了與大妃同色系的綠色衣服,區別出了兩方對立陣營。

趙淑儀太天真,沒想到大妃要拉她當替罪羊,兵判識破大妃心思,趕快去收拾女兒闖的禍,情急之下跑去向左相求助救人。


左相與兵判之間被門框的不規則形狀切割開,不和諧的畫面表示兩人處于分裂狀態,尖銳的角度朝向兵判,暗示這一時刻兵判的立場氣勢較弱。
另外這個鏡頭中,左相的下半張臉有陽光,可以說左相沐浴陽光的場景越來越多了,比起前面幾集黑暗的燭光。自從他被劉貞逼到陽光底下后,就出現了很多面向陽光的畫面,表示他不管出于什么動機,現在是向著王的。

目前為止,左相與兵判的3次飲酒各有高下,第一次是兵判單手-雙手接酒、眼神變化,暗示陣營要變。
第二次是左相主動為兵判斟酒、兵判手抽走,表明陣營。
第三次是兵判主動雙手接酒、左相扣酒杯,交易決裂。


用3次飲酒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和選擇,很好地詮釋了“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
左相這一次倒掉酒水、倒扣酒杯,明顯是比上一次兵判手抽走的動作更強硬,兩人已經沒有場面上喝酒的理由了,是徹底的決裂。

說到兵判為女兒插手這件事,派判尹出面,也是怕自己被滅門,要說他真的多么愛女兒嗎?兵判一直催促合房生元子,聽聞合房失敗后一臉失望。明顯和另一個父親劉學秀的反應形成了強烈對比。

劉貞能成長為如今的樣子,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影響,她要繼承父親的路。當她在黃昏中緩緩前行,父親的箴言以旁白形式出現。


劉學秀的話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不“謀求私利”,可以對比衡量一下兵判把女兒嫁進宮的動機。
第二個是“百姓”,在劉貞的啟發下王明白了祈雨祭,以及體察百姓的必要。
第三個是“王比天重要”,這點和左相應該是比較合的,上天的旨意人不一定能通曉,但是圣君還是暴君卻是可以直接影響天下的。

其實劉貞不是從這一刻才開始決定放下仇恨、走父親的路,她一直都在做這件事,有些時候是不自知的,無論是說大米是“百姓的天”(民以食為天),還是祈雨祭的意義,她已經在無形中引導著他成為明君。

當李泰開始反思自己身為君王,眼中卻只有權謀、仇恨,而非體察百姓時,我覺得《紅丹心》的格局打開了,立意也上升了一個格調,不局限于愛情與權謀的刻畫,三位主角真正的“丹心”都逐漸明朗。
一片丹心永遠向著百姓,才能成為圣君、締結盛世吧,無論古代還是今日。
文\霧風誌,下周繼續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