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文化,交相輝映之間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民族服飾文化。其中包括裙子、褲裝等等,有一些在如今的社會中仍然存在且流行,例如漢服、旗袍、中山裝,不過他們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吸引力是不同的。
許多歷史研究者提出,這些服飾是我們文化美學的一部分,也是我們華夏文明的一部分。這些衣服的出現不僅僅是在提升我們的視覺效果,同時也反映出了我國傳統的衣服美學。如今回頭看這些衣服的出現、盛行的過程,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非常自豪。
每個朝代有著不同的衣服
從古至今,不光是漢字經歷了一個由繁到簡的過程,對于衣著服飾來說也是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們變得不斷地簡約化、個性化。我們經常在古裝劇中看到,不管是女主還是男主都會身著華麗的長袍,后面一般會拖著一個大大的后擺,這樣的衣服在視覺上給我們很大的震撼,但是我們可前面不要被它的表面欺騙了。
實際上,在那個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每個階層的人的著裝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這些不同的需求也創造了不同的商機。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國古代有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地位相對于農民來說要低很多,但是這些并不影響他們發現商機。在那個生活資料緊缺的年代,華麗的衣服對于很多人來說是種奢望。在物以稀為貴的觀念的影響下,商人在制售服飾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長裙最開始也是在商人之間出現的,商人的地位比較低下,于是他們就制作長度很長的衣服穿在身上,以此來作為財富的象征。在漢朝的時候,這種風氣最為興盛。皇帝為了鞏固中寧以上的政策面對商人的打壓愈發強烈。后來到了唐朝,皇帝對于衣服的長度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定,商人們因此也不敢過于放肆。
在那個時候,窮人只能剛好自給自足,沒有多余的錢財進行華麗服飾的購買,所以長裙就大致就僅限于皇宮、富人子弟之間。
長裙真的不怕臟嗎
在晚唐時期,當時的政策有了一些松動,社會上多了一類人被允許穿長裙,那就是青樓女子。唐朝是一個眾人皆知的盛世,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為了滿足青樓女子的職業需要,官府就對她們放開了著裝的限制。
但是也出現了一個問題,長裙一般都是過地的,古代的女子有非常多的走動的需要,難道她們的長裙真的是不怕臟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雖然衣服穿久了都是會臟的,但是在古代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即使出現了她們也有許多應對的辦法。
第一點就是古代女性們并不是每天都身著長裙,只有在一些較為莊重的場合,如祭祀、宴會等等活動上才會盛裝出席。而且,在她們的身邊都會有專門的下人負責管理裙擺,她們往往是雙手把裙擺托起,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衣服被泥濘的道路把。在活動結束后,她們也會立馬回到住所把長裙換掉,然后換上比較舒適的短款的衣物。
丫鬟的衣服也是有一定的長度的,但是她們所穿的衣服一般是剛好到地,沒有特別長的裙擺,所以對于衣物的損耗也是比較少的。而且下人們的衣服多由粗布制成,壽命較長,即使是臟了,家里也有專門洗衣服的地方去安排她們去洗。
不同階級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在貴族階級中,她們雖然身著長裙,但是出門一般都有馬車隨行,自然衣服與地面的接觸時間就會大大減少,也就不會那么容易被弄臟。而對于普通的百姓來說,她們主觀上也不會選擇這種長裙。一方面是因為她們沒有多余的銀錢用來購買,另一方面是這種服飾與她們要下地勞動的現實相矛盾。
這些長裙制作工藝麻煩,用料非常之多。這些拖地的部分對于老百姓來說非常多余,這么長的裙擺完全可以再制作一件短的衣服,對于錢財不充足的她們來說是斷然不會選擇長裙的。
綜上所述,這種長裙并不是會出現在每一個古代女性的身上,只有富家女子才會有條件和需要穿它。尋常百姓不會選擇,也不需要穿這種衣服的。但是現在的古裝劇會給人一種印象,無論是誰,無論階層、身份都會選擇長裙,這其實是不符合事實的。
結語:
古代影視劇中許多妃子們、皇后們大多一襲長裙,仿佛一只活靈活現的鳳凰,款款而來。實際上我們都被一些古裝劇騙了,她們并不是天天身著雍容華貴的衣服,只是在一些莊重的場合穿穿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