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檔綜藝可算是讓音樂愛好者過足了癮,那就是請來了信、薩頂頂、張靚穎、張信哲等頂級音樂人的《為歌而贊2》,上線7期在某視頻平臺已破8.1億播放量。

歌手與歌手之間既是合作伙伴,一期創作改編出讓觀眾驚艷的歌曲,又是競爭對手,在一輪又一輪的比拼中突破自己并拿到全場歡呼。
比如音色極其獨特的民樂派歌手薩頂頂在改編“網紅歌曲”《霧里》時,就大膽把主調編曲用古箏和蕭等眾多民族樂器進行替換,空靈的唱腔加上歌曲原本最出彩的電子迷幻節奏感,一下子就把這首歌改編成了觀眾“聽不起”的高級感。

最重要的是,薩頂頂雖然對這首歌進行了大幅度改編,但是卻沒有破壞《霧里》這首歌的內核,完全做到了用個人風格表達情感的同時又用自己的才華和態度讓聽眾折服。
這種鼓勵歌手“自由表達”的創作態度,是當下互動型音樂綜藝很少見的做法。

而節目組這種“自由表達”的態度并不僅僅只是在舞臺上,更是延伸到了方方面面,其中最吸引觀眾的,大概就是音樂人和音樂評審團的“battle”上。
說起音樂綜藝的發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從以前歌手與歌手競技輸出、觀眾作為旁觀者只能被動接受的狀態已經變成了歌手輸出觀眾點評的互動模式,近年來這種互動感十足的音樂綜藝層出不窮。但出彩的卻沒有多少。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種讓歌手演唱比拼然后請觀眾點評的音樂綜藝弊端也很明顯,如果節目組請來的樂評人很專業,和音樂人交流得過于深入,那么作為觀眾的我們就很難融入進去,也就失去了互動性,如果請不太懂樂理的音樂愛好者,雖然更加接地氣,但也有可能根本評論不到點子上,也很難讓音樂人服氣。

也就是說成名音樂人一旦參加這樣的綜藝,哪怕評審團說得狗屁不通,也要微笑著保持沉默,一次兩次可能看著新鮮,但是這樣的情況多了,難免憋屈又無奈。
如果照顧歌手面子,那么娛樂性就會大大減少,但一味地討好觀眾,那又會讓整檔節目索然無味,這也是互動型音樂綜藝很難破圈的根本原因。

而這檔《為歌而贊2》則選擇劍走偏鋒,雖然也請來了幾乎完全不懂音樂的百贊團對音樂人的舞臺進行點評,但節目組同樣請來很專業的音樂人作為“爆贊團”,能夠同時兼顧專業和非專業的角度對舞臺的評判。
更何況參加節目的歌手也沒打算“忍”,臺上和其他歌手比拼競技,下了舞臺面對百贊團“雞同鴨講”的點評,也會用音樂概念和樂理知識直接懟回去。

郁可唯被說“土”,張靚穎被吐槽與社會“脫節”,就連歌神張信哲也被批判得一無是處。
但音樂人也能用自己的音樂理念回應質疑,分分鐘打臉啥都不懂的百贊團成員。
以最新一期舉例,因為在同類型互動音綜《天賜的聲音3》中因為音樂理念不同和聲音鑒賞團“嗆聲”后憤然離席的信,竟然帶著自己和乃萬從未發表過的歌《中文十級聽力》登上了《為歌而贊2》的舞臺。
高難度的唱腔、重音極強搖滾音色、饒舌又有內涵的歌詞……
這首歌在表演時反響極其熱烈,但是等信和乃萬下臺之后,卻得到了百贊團“嚇人”、“煩躁”、“除了傳遞中華文化沒有別的意義”等一系列差評。

乃萬直接拒絕和表達沒有邏輯百贊團交流。
在上一個同類綜藝里發表的信反倒是心平氣和地聽完了所有差評,然后面對百贊團關于“你只想要做自己想要表達的音樂而不在意這次競技做”不依不饒地追問,信直接開始了“輸出”模式,也說出了眾多歌手一致的心聲。

為什么在競技綜藝里為了贏就要遷就百贊團的喜好,不能做自己喜歡的音樂?
我堅持了二十多年的音樂理念憑什么要因為你們的喜好而改變?
很不客氣,也直接撕開了大多數互動型音樂綜藝艱難維持的假面。

“音樂”本就是一門大眾的藝術,但是再大眾的歌曲也會有人不喜歡,再冷門的音樂也會有人追捧,但很多綜藝里的樂評人偏偏要歌手去“迎合”受眾,把自己的歌改得毫無特色。你可以說自己不喜歡這首歌,但不能強迫這首歌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然后再指責歌手丟失了個人特色。

那么歌手同樣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態度,不喜歡的人可以離開,喜歡的人不用強求也會留下。
這才是音樂人該有的狀態,這也是互動型音樂綜藝誕生的初衷。

我想能夠讓成名歌手放下架子為了自己的音樂理念與瞎指揮的樂評人“互懟”,這樣較真且不讓觀眾反感的音樂綜藝《為歌而贊2》僅此一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