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我,每天帶來名人感動的故事!

2021年2月12日,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楊在葆因膽囊炎發(fā)作引發(fā)心臟衰竭,經(jīng)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5歲。楊在葆對藝術(shù)充滿激情,進取心強,參演了《紅日》、《年青一代》、《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原野》、《臥薪嘗膽》等諸多影視作品, 備受觀眾喜愛。
楊在葆演藝生涯輝煌,奪得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還榮獲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電影藝術(shù)家榮譽,是演藝界著名的老藝術(shù)家。
楊在葆的妻子陳麗明也是一名演員,她比丈夫小22歲,兩人育有一女,女兒涉足影視界。而今楊在葆逝世一年多了,陳麗明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01.
楊在葆,1935年出生于安徽宿州一個普通家庭,在他剛滿一歲時,父親就突發(fā)腦溢血意外離世,母親一直拉扯他長大。
雖然母親不認識幾個字,但對楊在葆的教育卻十分上心,她明白只有知識才能改變。楊在葆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guān)注也十分敏銳,而這也奠定了他日后的演藝生涯。
因為愛好文藝,還在高中時期的楊在葆,就擔任了學生會的文娛部長,經(jīng)常組織學校的演出和晚會,還參加過不少話劇的演出。

1955年,楊在葆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當時上戲還叫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在橫浜橋。
對于他去上戲這件事情,母親是持反對意見的,但那時候的楊在葆,十分喜歡表演,對藝術(shù)格外堅持,這讓母親也沒有辦法,只好無奈的同意下來。
那時候,楊在葆從安徽到上海,輾轉(zhuǎn)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到了老北站,就叫了一輛黃魚車,帶他穿過煙火氣的街巷,才到了學校。

踏入學校后,楊在葆還回憶起了考試的那天,當時在考場上的楊在葆,耿直地告訴考官,自己沒見過鋼琴,也不會聽譜識唱。但因為一臉長得英氣,身材硬挺,就被招入了進來。
當時的學校,搬到了華山路,在學校報到的楊在葆,深刻地感受到了大上海。只是那時候的楊在葆,十分貧窮,口袋里沒有一分錢,只有一張貧困證明。
而這份證明,也讓學校“爽氣”地給他免去了一切費用,走了一個人民甲等助學金,非但學費、雜費不用交,甚至還能在學校免費吃飯。
面對這樣的待遇,這讓一歲就沒有了父親的楊在葆感慨:這四年之所以能夠完完全全地讀下來,就是靠著人民助學金培養(yǎng)的。

1959年,畢業(yè)后的楊在葆,去了上海青年話劇團擔任演員。1960年,楊在葆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個角色,是在電影《紅日》里,擔任一個配角。
雖然不是主角,但他卻以充滿激情和朝氣的表演,鮮明地刻畫了這個農(nóng)民出身的英雄,以戰(zhàn)場上的英勇無畏和生活中的散漫霸氣,顛覆了觀眾印象中的“英雄”形象。

02.
而在電影《紅日》中,一開始試裝的時候,楊在葆對自己并不滿意,更是帶著幾分勉強和不自信,就進入了拍攝片場。
只是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形象,讓他成功從英雄形象中突圍而出,鮮活而立體,成為了觀眾熱捧的對象。
如果說這次的角色,是楊在葆憑借年少時在農(nóng)村的生活經(jīng)驗,才讓人物扎實、生動,那么在《從奴隸到將軍》的角色,就讓楊在葆再一次沒有了底氣。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選中了楊在葆擔任主演,也是當時最為看重的影片,這讓楊在葆沒有底氣,好在導演一直鼓勵和支持他。
在拍攝過程中,導演一直叮囑他:你千萬不要演,不要拿架子,越平常越好。
于是,楊在葆放下了“高大全”,放下了角色的將軍派頭,更是放下了那些表演的套路和程式,以深沉、粗獷而又不失細膩的表演,將角色詮釋的淋漓盡致,使這個淳樸、正直、剛毅、戎馬一生的錚錚鐵漢,鮮明地屹立于銀幕之上。

演藝事業(yè)逐漸走向正軌的楊在葆,感情也是迎來了幸福。
年輕時期的楊在葆,玉樹臨風,長得眉清目秀,全身上下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氣質(zhì)美,是人見人愛的大帥哥。
參加工作不久,他也和青梅竹馬的夏啟英牽手成為了戀人。夏啟英是楊在葆的高中、大學學妹,兩人的感情十分深厚,在工作后,就在一起了。

沒多久,兩人就步入到婚姻的殿堂,成為了一對甜蜜幸福的夫妻,還生育了一兒一女。
那段時間,他參演了電影《白求恩大夫》、《年青一代》、《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等,而妻子夏啟英就在身邊,幫助他對臺詞,默默地支持著丈夫的事業(yè),安心地照顧好家庭以及孩子。
1971年,因為特殊年代的緣故,楊在葆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還入獄了4年3個月。在入獄前,他對妻子夏啟英說:我們離婚吧。
要離婚的楊在葆,不是不愛妻子,而是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牽累了家庭,讓妻子和孩子們受自己影響。
只是妻子夏啟英卻直接拒絕,她覺得愛情就是堅定不移,不論丈夫遭遇到什么,都要跟他一起承擔下去,正如一句話說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03.
從一個瀟灑得意的帥氣大明星,一下子轉(zhuǎn)變成階下囚,這讓他十分不適應(yīng)。
不但是他,就連家人們都受到了影響,夏啟英帶著兩個孩子,去投奔了母親,靠著那點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
歷經(jīng)4年的沉浮,楊在葆成功出來,證明了自己清白的他,再次踏入演藝圈,參演了《江水滔滔》、《大刀記》等電影。

雖然楊在葆回歸到了正軌,但妻子卻因為積勞成疾患上了尿毒癥,躺在醫(yī)院里。
當時的楊在葆,正在努力地拍戲,只為了能夠多賺些錢給妻子治療,每當有空隙時,他就急忙趕回上海看望,即便只有一個晚上,他都會在醫(yī)院陪伴妻子,等到隔天一早,再次回到劇組,繼續(xù)拍戲。
即便是這樣,深情的楊在葆,也沒有多留住妻子一些時日。

1984年,楊在葆獲得百花金雞雙獎,悄悄地做了一件事情,用珍藏的一縷頭發(fā),和兩塊獎牌纏繞在一起,鄭重地放進了妻子的骨灰盒里。
那一縷頭發(fā),是妻子在病重時,楊在葆幫她梳頭時落下的,被楊在葆細心地收藏起來。
即便是在多年以后,楊在葆在講起結(jié)發(fā)妻子的時候,眼睛都濕潤了,可以看出,他對發(fā)妻夏啟英很深情,也很懷念。

當時妻子走了,為了能讓老岳母安心,他將所有的工資都留給了岳母,他不能讓岳母覺得,女兒走了,就要在我這寄人籬下。
因為這般,楊在葆口袋里都空了,還湊不夠買一件襯衫的錢。當時要去參加頒獎典禮,楊在葆便在太平莊一個路口地攤上買了一件黑色圓領(lǐng)汗衫。
獲得獎項的楊在葆,站在舞臺上,就是穿著這件黑色圓領(lǐng)汗衫,那條褲子也是穿了四五年,還有點褪色,為了能看著工整一些,他還去劇組麻煩服裝師燙了一下。

1985年,楊在葆自導自演的電影《代理市長》,讓他成功再次拿下百花獎最佳男演員。
這部影片,從劇本到籌拍,從人物設(shè)計到修改上映,楊在葆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四五個月的時間,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即便是很艱辛和坎坷,但楊在葆卻堅持住了,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勇于開拓,甚至還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若為百姓死,做鬼也風流。

對于每一個劇本,楊在葆都會認真對待,甚至還會想:這戲有沒有意義,對社會有沒有價值。
他很反對那些打著電影藝術(shù)為幌子的賺錢行為,也很厭惡那些胡說八道的劇本,楊在葆有自己的原則,他說:我很想演戲,但我不能把我自己賣了。
而這都源自于他母親的教育: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

04.
1984年,在拍攝電影《雙雄會》時,他相識了小22歲的演員陳麗明。
彼時的楊在葆,臨近半百之齡,但卻讓陳麗明心生愛慕,那緊鎖的雙眉和深沉的眼睛,以他那剛毅、穩(wěn)重的氣度,以及那宏亮中帶有沙啞的嗓一音,都讓陳麗明很喜歡。
性格爽朗的陳麗明,沒有小女人的扭捏,直接就對楊在葆發(fā)起了愛情攻勢。
發(fā)妻剛離去,楊在葆對于這個小姑娘的愛慕,還沉浸在悲傷之中,并沒有在意,但他沒有想到,陳麗明十分堅持,一直對他溫柔體貼,噓寒問暖。

有一次,楊在葆有些愧疚,直接就找到陳麗明,對她說:你一個前途一片大好的姑娘,我是一個有過婚姻的男人,還帶著兩個孩子,就不要浪費時間在我身上了。
盡管楊在葆直接拒絕了她的愛慕,但陳麗明并沒有放棄,更是迎難而上,說:我知道你的境遇,也明白你對妻子的深情和熱愛,但她已經(jīng)走了,你需要新的生活不是嗎?

都說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
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大膽追求幸福的陳麗明,靠著堅持終于獲得了楊在葆的認可,兩人相戀了。即使年齡相差22歲,但陳麗明和楊在葆沒有任何的隔閡,反而十分甜蜜和恩愛。
雖然走入了新的戀情,但發(fā)妻夏啟英仍舊住在楊在葆的心中,她對楊在葆的幫助很大,也不否認自己愛陳麗明。

1986年,楊在葆和陳麗明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成為了一對幸福的夫妻。婚后,陳麗明還為楊在葆生下了一個女兒。
雖說楊在葆是國內(nèi)著名演員,獲得過金雞、百花獎的殊榮,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楊在葆是一個平凡又謙遜有禮的普通人。
而且楊在葆很注重自己的人格形象,要知道作為雙料影帝的楊在葆,也是廣告商眼中的香餑餑,可楊在葆卻從來都沒有接過商業(yè)廣告,他說:錢是很可愛,但是我不敢愛,我不適合做生意,在商業(yè)大潮中,我是敗將,但我不是降將。
不但如此,他還說:人生就是一副自畫像,關(guān)鍵的幾筆不能畫歪了,欣賞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我塑造形象的準則,我不會為了掙錢而演戲,文藝作品應(yīng)該弘揚優(yōu)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金錢。

05.
1997年,在拍攝完電影《昨日的承諾》后,除了熒幕前的幾部電視劇作品外,楊在葆在電影銀幕上選擇淡出了熒幕。
在現(xiàn)如今這個花樣美男當?shù)赖膴蕵窌r代,楊在葆在熒幕前塑造的硬漢形象,顯得既久遠又讓人留念不已。
以至于楊在葆淡出銀幕后,還有媒體好奇去問他,楊在葆解釋道:其實我做夢都想演戲,但不知道要拍什么?
對此,有人說:不管拍什么,只要有戲拍,有錢給就行了。

或許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但楊在葆卻過不了這個坎。他認為:角色不是自己想要拍的,如果違背本心去接拍的話,這不是做電影的初衷。
反觀現(xiàn)在的演藝圈,很多演員明知不喜歡這劇本,卻還去拍,只是為了能夠多掙點錢,就是為了生活能夠過得好一點,而這也讓楊在葆很理解。
但是對于金錢這一塊,楊在葆并不怎么看重,因為他是上海電影制片廠的退休職工,每個月都有固定的退休費,這錢也足以讓他養(yǎng)老的。
再加上,楊在葆對生活的要求不高,沒有說一定要穿名牌衣服,喝好茶。就連有一次,朋友找他敘舊,請他吃了一斤刀魚,當他得知這一斤要8000多元時,他立馬就斥責朋友,抱怨他這是浪費,而他也覺得吃的很心疼。

即便時代改變了,生活條件也提升上去了,但楊在葆喜歡的仍舊是窩窩頭和烤地瓜,就連平時家里來了客人,要不是自己做飯,要不就去樓下的一個食堂請客,里面就是12元一個人。
面對電影,楊在葆有著自己的憂慮,曾經(jīng)他去拍電影,都是要去農(nóng)村體驗生活,跟著老鄉(xiāng)一起勞作。
而且他說:搞藝術(shù),腦子里就要想如何塑造人物,要耐得住清貧和寂寞。

雖然他選擇淡出這個和之前的不一樣的市場,但他不后悔,他說:我感覺以前走的路是對的,我很堅持。
就是這樣的一個老藝術(shù)家,堅持律己。在市場大潮面前,誰都無可奈何,雖然大家都是同流,卻可以不“合污”。
換做現(xiàn)如今的演藝圈,又有多少人能夠和老藝術(shù)家楊在葆一樣,保持清醒呢?

06.
2007年,在古裝劇《臥薪嘗膽》里,觀眾發(fā)現(xiàn)了熟悉的身影,楊在葆出現(xiàn)了,他飾演吳王闔閭。
楊在葆用那精湛的演技,將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
而在拍攝期間,因為劇情需要,已經(jīng)年過七旬的楊在葆,要穿20多斤的鎧甲,即便很辛苦和勉強,但楊在葆都沒有喊累。
聊起這次的拍攝,楊在葆還說:這點不算辛苦,做演員其實很幸福,有些演員受了點苦就叫苦不迭,我覺得他們有點太嬌貴了。

自《臥薪嘗膽》后,老藝術(shù)家楊在葆就徹底消失在了熒幕,即便還有劇組紛紛找上門來,邀請他出演,但他都一一婉拒。
一方面是不愿迎合如今的時代,一方面是想要好好陪伴家人。
楊在葆和小妻子陳麗明的女兒楊小卉,去了美國學習電影制作,后面也成為了演藝圈的一員。而楊小卉也是楊在葆三個子女中,唯一一個學電影的。
談及女兒楊小卉時,楊在葆眼睛里充滿了柔情,說:我不反對孩子進演藝圈,就是鼓勵她要腳踏實地努力去做事。

2019年,在廈門舉行的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84歲的楊在葆,榮獲了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電影藝術(shù)家的稱譽。

2021年2月12日,楊在葆因膽囊炎發(fā)作引發(fā)心臟衰竭,經(jīng)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5歲 。
在離世前,雖然有全力搶救,但還是沒能挽救楊在葆的寶貴生命。丈夫的猝然離世,也將陳麗明推入了悲痛的深淵,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充滿激情的楊在葆,會離自己而去。
送別丈夫后的陳麗明,每天都以淚洗面,精神恍惚,沒幾天,人就憔悴了很多,仿佛一夜蒼老了10歲。
就連在睡夢中,都時常夢見楊在葆,然后從夢里哭醒。看到陳麗明這樣,家人和朋友們紛紛勸說和開導她。
不想打擾別人生活的陳麗明,只好努力讓自己振作起來。

而且楊在葆生前,就對陳麗明說過:我比你大這么多,我肯定會在你前面走,要是我真走了,你一定要堅強,要不然我不會安心的。
也正是因為楊在葆的話,讓陳麗明不得不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振作起來,不能讓天國的丈夫還為自己操心。

2022年5月,楊在葆已逝世一年多了,陳麗明盡管內(nèi)心還有傷痛,但她堅強地生活。她知道,這種傷痛將會伴隨自己到終生,但無論前方有多少艱辛和困難,陳麗明都會勇敢去面對!
-END-
原創(chuàng)不易,敬請點贊關(guān)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