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天的經歷,是刻骨銘心的,是感人肺腑的,是蕩氣回腸的。在新冠肺炎帶來的巨大陰影難以被忘記的同時,醫生們散發的溫暖與盛大光輝、人們萬眾一心和眾志成城的行為才更應該被牢記和感恩,所以,一年多來,對抗新冠肺炎題材的影視劇作品層出不窮。《中國醫生》在眾多暑期檔作品中脫穎而出,收獲了較好的票房與口碑。
看過《中國醫生》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在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張天愛和李沁出場,客串了援鄂醫生;而看過2020年的《在一起》的人也知道,張天愛和李沁分別在《生命之拐點》和《我叫大連》里都有出色的表現。同樣的演員出演同樣題材的影視劇,觀眾們可能會有一種看見巧合的欣喜,但更多的可能會將兩部作品進行比較。而在這,小編想拋出一個問題:對比《在一起》等抗疫電視劇,電影《中國醫生》少了些什么?
在暑期檔眾多電影中,目前來看《中國醫生》的票房是最高的,已經突破了十億。有這樣的成績,說明它還是有過人之處。而看完電影,它的亮點和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我看來很明顯了。
第一是真實。這類帶有時代記錄性的影視片最需要的就是真實感了,因為它所表現出來的事物都是觀眾們親身經歷過的,如果不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呈現出來的畫面很虛假,是不能說服觀眾的,而《中國醫生》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很多觀眾看完會說:太嚇人了!我也有同感。因為無論是醫院里人滿為患、人心惶惶的場景,還是醫生們開刀動手術的場景,影片里都是詳細刻畫,給特寫鏡頭,讓人看了只想捂住眼睛。這樣的真實感,仿佛讓人親自體驗一把非常時期進武漢的醫院。
第二是感人。感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劇情,另一部分是演員的演繹。可以這么說,《中國醫生》設置淚點從頭貫穿至尾,淚點低的可以從開片不久的李晨飾演的吳晨光醫生和家人吃年夜飯這一片段開始哭,哭到最后易烊千璽飾演的楊小羊坐在輪椅上看逐漸變好的武漢。很多情節都拿捏的恰到好處,不會顯得刻意煽情,但又直擊人心。
演員的表現都很好,像袁泉、張涵予他們都不用說,妥妥的老戲骨、演技派。但是在眾多出色演員中,還是要夸一夸只有幾分鐘鏡頭的張子楓。她飾演的張小楓在家樓下得知父母都沒有挺過新冠,先是平靜,然后是努力抑制,再是爆發。層層遞進的情緒在幾分鐘內揪住觀眾們的心,一句“一個人沒有了爸爸媽媽,該怎么辦?”是全場最佳的淚點。
以上是《中國醫生》值得肯定的地方,現在讓我們回到與抗疫電視劇相比它少了些什么的問題。電影與電視劇相比,總時長更短,當要敘述同樣的內容的時候,它更加講究情緒的渲染與主題的提煉。所以《中國醫生》與其他的相比缺了什么呢?缺的是更加豐富的劇情與對疫情全方位的表現。
如果有看過《在一起》和《最美逆行者》之類的電視劇,再看《中國醫生》,可能會覺得電影節奏過快,有點難以轉換過來。電視劇分了很多個單元,有專門的講各地醫生的,有專門講社區工作者的,有講外賣小哥的,有講志愿者的……由于分了單元,多方面多角度,所以對于人物的刻畫會更加到位與具體。
《中國醫生》雖然主要塑造的是醫生,但是看了電影會覺得它有想要延展的意思,但是又延展不開,比較尷尬,比如設置了外賣小哥這一角色。另外,這類影視劇如果能從全方位入手去還原去刻畫,其實更能打動人心,因為大多數人想要看到的是全景,想要看到更多的內容。節奏太快,角度太單一,就會讓人覺得差點意思。
總而言之,《中國醫生》的可取之處還是多于它的缺點,少的部分只是吃了它是電影而不是電視劇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