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暑期檔開始,國內(nèi)院線就開始了港片轟炸,從《掃毒2》的開始到《使徒行者》的結(jié)束,港片的產(chǎn)量始終保持著很高的水平,甚至同時三部一起上映。
細心的觀眾可以發(fā)現(xiàn),這幾年的香港電影,幾乎都是這群五六十歲的老牌巨星的商業(yè)片。
從劉德華到劉青云,古天樂,張家輝,吳鎮(zhèn)宇,當(dāng)年在八九十年代大行其道的一波頂梁柱,如今又從新充斥了人們的視野。

陳冠希被封殺,謝霆鋒去做飯,吳彥祖半退休,余文樂賣潮牌,接替老一輩的新生代幾乎都泄了氣。
其實不太想承認,但不得不說,從今年的港片情況來看,香港電影已經(jīng)走到了一個只能“靠老牌巨星撐場面”的地步。
古天樂今年上映了6部電影,被粉絲稱為“拼命三郎”。
其中只有開春的《家和萬事驚》由于題材原因票房失利,剩下5部電影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掃毒2》更是斬下了12.9億,就連在國慶三巨頭中的《犯罪現(xiàn)場》,還能憑借古仔的一人之力斬獲2.5億票房,古仔的票房號召力不容小覷。

同樣“拼命”的,其實還有張家輝,從去年自導(dǎo)自演的《低壓槽:欲望之城》票房口碑雙崩盤之后,已經(jīng)51歲高齡的張家輝一改之前的“休閑”,今年拍攝了4部電影。
《廉政風(fēng)云》《使徒行者2》《沉默的證人》還有還在上映的《催眠.裁決》。
但比起古天樂的票房號召力,張家輝相比就遜色了許多,除了和古仔合作的《使徒行者2》以外,張家輝的其余電影票房均在1億多點,這對于一個老牌香港巨星的成績來說確實遜色了點,而新上映的這部《催眠.裁決》也難逃撲街命運。

《催眠.裁決》10月25日上映,上映首日只收獲了1692萬票房,院線排片也僅僅給了17.2%,到了第二天票房不降反漲到了1727.7萬,但院線排片仍然削去了近乎一半,降低到了11.8%。
這一波反向操作,全是因為隔壁《少年的你》太強了,院線給《少年的你》排片達到了47.4%,近乎一半的排片率,家輝哥被擠的太慘了。

而昨天《催眠.裁決》全天只賣出670萬票房,才剛剛上映4天,勢頭已經(jīng)滿是疲萎,目前累計總共才5999萬票房。
貓眼預(yù)測已經(jīng)從最開始的2億多速降到了預(yù)測1.0億,最重要的是,從票房走勢來看,昨天這斷崖式的下跌表示超出了正常預(yù)期,已經(jīng)超出了預(yù)測1億時候的推斷。
所以《催眠.裁決》很可能是張家輝今年第一步不過億電影。

港片的下滑眾所周知,但由于市場動蕩不穩(wěn),很多看不到希望的新人紛紛轉(zhuǎn)移陣地,大量的新生力量流失,以前的那個“盡皆過火,盡皆癲狂”香港電影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
為了遏制住下滑的趨勢,老一輩巨星們已經(jīng)五六十歲還奮斗在一線,盡其所能的為香港電影做一份貢獻,這就發(fā)生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
為了求穩(wěn),港片似乎永遠在履行上世紀的警匪套路,劇情和技術(shù)反面沒有創(chuàng)新,再加上各天王的熟臉,一直打打打,找內(nèi)鬼,我們總有種“這一幕我見過”的既視感。

產(chǎn)量極具增加,票房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評論區(qū)“我看香港電影純粹是為了情懷”“港片為什么一成不變”的語錄隨處可見。
而今天,對比劉德華梁家輝60歲左右的高齡,剛剛踩到50歲門檻的張家輝也似乎察覺到了自己身上的擔(dān)子。
從以前每年只有一兩部電影,還基本上都是“一主一配”的分配,17年甚至只客串了《一念無明》,到今年一次性主演了4部電影,張家輝的今年工作量幾乎是往年的三倍。

但工作量上來了,票房卻不盡人意,張家輝的票房號召力確實和古仔相差甚遠,只有和古仔合拍的《使徒行者》達到了令人滿意的6.99億票房,其余三部電影基本上都反響平平,就連和這個夏天爆火的楊紫合拍的《沉默的證人》也難以激起水花。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香港電影以前的成功在于味道太足,今天的失敗也在于味道太足,在標準量產(chǎn)化的模式下,香港電影會將一切題材“同化”。
即便已經(jīng)盡力尋找新題材,《沉默的證人》玩密室懸疑,《催眠.裁決》玩催眠逆轉(zhuǎn),盡管品質(zhì)很有保證,基本都在6分以上,但它的聲畫試聽總是那么熟悉,是給人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既視感,這就很大程度上減退了觀眾走進影院的欲望。

或許香港電影就真如同《少年的你》一樣,導(dǎo)演是曾志偉的兒子,來自香港的導(dǎo)演曾國祥,主演來自內(nèi)地易烊千璽+周冬雨,主創(chuàng)團隊是也是香港+內(nèi)地。
這種“不是很港”又各放異彩的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成了今年最大的贏家,這種“北上發(fā)展”或許是香港電影人的最終歸宿。
你覺得我說的對嗎?歡迎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