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文章,專門為你挖掘影視中你看到但沒想到的精彩內(nèi)幕!
人人都以為滴血驗親是皇后發(fā)動的,其實這件事的真正幕后主使者是太后。
原因竟是甄嬛的一個舉動讓太后下定決心一定要徹查雙生子的血統(tǒng),以免皇室血脈魚目混珠,甄嬛移花接木。

自從甄嬛從甘露寺回來后,為了在宮中站穩(wěn)腳跟,不管面對太后的任何刁難,甄嬛都恪盡職守恭敬有加,對太后和皇后更是恭順勤勉,從不會違規(guī)僭越,看上去十分地乖巧懂事。


崔槿汐的對食物事件發(fā)生后,甄嬛卻像變了一個人,立刻失去了往日的冷靜、理智和分寸,就像發(fā)瘋的母狼一般,什么規(guī)矩禮法也不要了,甚至還知法犯法,親自去慎行司看望嫌疑犯。
而甄嬛的這個舉動,只能說明她心虛,若她自身光明磊落,沒有把柄和隱私落在槿汐手里,她大可將槿汐放心交給慎行司的人去審問查辦,何至于如此耐不住?

更何況蘇培盛是皇帝的人,難道皇帝會冤枉自己身邊的心腹嗎?他是一定會仔細(xì)盤查的,絕不至于令蘇培盛蒙冤受屈。
甄嬛又何必多此一舉,率先坐不住了呢?
宮里的娘娘小主們也都知道有個規(guī)矩,身邊的人一旦犯了錯,要主動配合官方調(diào)查,也要主動退讓避嫌,不再與自己宮中的嫌疑犯進(jìn)行接觸。

要知道當(dāng)初華妃犯了事,周寧海在慎刑司問話的時候華妃都是在翊坤宮焦急地等著,都沒聽說主子可以去慎刑司的。
但甄嬛偏要逆行,在觀眾看來,甄嬛是看重下人,對槿汐情深意重。
但她還懷著孩子,此時竟也顧不得會被慎行司的煞氣沖撞了,執(zhí)意要去見崔槿汐,難道崔槿汐比她肚子里的孩子還重要?怎么可能!

甄嬛是擔(dān)心一旦崔槿汐吐口,她與肚子里的孩子都將性命難保,所以她明知有風(fēng)險,也要放手一搏,背水一戰(zhàn)。
而這時候的甄嬛私闖慎刑司的目的,無非有三種:一是逼迫崔槿汐自盡;二是親自監(jiān)督她自殺,悄悄為崔槿汐提供自殺藥物;三是警告崔槿汐把嘴閉嚴(yán),不然自己一定會讓她死得更慘烈,她的家人蘇培盛也會跟著遭殃。甄嬛不相信槿汐家里人都死絕了,只要還有一個活的,就足以威脅到她寧死不吐口。
其實這情節(jié)和甄嬛在劇中的形象比起來有偏差,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啊!

畢竟前車之鑒在那里:皇后宜修快倒臺時,江福海被帶到慎刑司都將皇后心狠手辣的事吐了個干干凈凈;華妃的下人被慎刑司嚴(yán)刑拷打時,還不是照樣把主子所有的事都招了嘛!

甄嬛無法保證崔槿汐面臨生死的時候是否會像其他宮女太監(jiān)一樣做出不妙的事情,因此挺著大肚子到慎刑司涉險。
實際上,甄嬛去慎行司看望崔槿汐,也正是出于讓槿汐閉嘴的目的。只不過聰明的崔槿汐未等甄嬛開口,就已經(jīng)搶先一步表態(tài)了:“自己寧死也不會出賣娘娘的,請娘娘放心好了”。

甄嬛這才常舒一口氣,信誓旦旦地向崔槿汐保證,一定會救她出去。但事實上,此時的甄嬛心里根本沒底,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救得了崔槿汐,只能是盡最大努力去爭取。
她最想要得到的答案已經(jīng)得到了,至于崔槿汐的結(jié)局如何那還要看皇帝的心意。

就是甄嬛這樣的一個舉動,才讓太后疑云頓起,這無異于做賊心虛,不打自招啊。
所以后來太后才授意皇后滴血驗親,因為她料定甄嬛絕對有問題,那倆孩子也絕對會有貓膩。
然而令太后沒想到的是,關(guān)鍵時刻,甄嬛自己在滴血驗親的水里加了白礬,反咬皇后一口,緊接著又讓浣碧偷龍轉(zhuǎn)鳳,用其他妃嬪的兒子冒充泓曕來與皇帝進(jìn)行滴血驗親。這是甄嬛原著的情節(jié),最后就這樣完美地瞞天過海了。

不過在電視劇中,滴血驗親也永遠(yuǎn)是整個劇的高潮和核心所在,陰差陽錯讓太后疑惑重重的滴血驗親圓滿收官!此后,太后再也不追查此事了!

原創(chuàng)文章,喜歡我的分享就請關(guān)注我吧,下期內(nèi)容將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