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是央視現象級的一檔節目,2001年開播,2004年突然爆紅,隨后幾年人氣越發高漲,吸引了大批學者登臺。
這些大師成名后,都走上了“出書、演講、上節目”的套路,一個個變得炙手可熱、粉絲成群,比某些明星的知名度還高。
這么多年過去了,大家的發展也迥然有別,有人徹底跌落神壇,有人至今未婚,還有人已經去世。
今天就來講講比較突出的幾位。
1、閻崇年
閻崇年應該是《百家講壇》最大的功臣,被稱為新格局的開創者。

《百家講壇》于2001年開播,最初邀請了不少知名學者,可因為太學術,并未引起注意。直到2004年節目改組,邀請了閻崇年開講《清十二帝疑案》,清晰易懂的語言,加上論據清晰的表述,頓時吸引了大批觀眾,《百家講壇》由此起死回生。
閻崇年是山東蓬萊人,中學時隨父定居北京,從小酷愛歷史。從北師大歷史系畢業后,他最初是研究先秦史,后來因為北京的清代資料比較多,故而轉學清史。
20多年前,他寫過一本《袁崇煥傳》,雖然只賣出了兩百本,可是在業內知名度極高。后來《百家講壇》策劃清史這章,頓時想到了閻崇年。
他也沒讓人失望,第一集就創下了超高收視,之后還主講了《明亡清興六十年》等,同樣頗受好評。

成名之后,有人嘲諷他是“學術明星”,閻崇年倒是很豁達:“我藏在書齋五十年,出來曬兩年太陽,不行嗎?”,同時還表示“老百姓追捧學術明星,至少比追麻將強。”
這話說得一點沒錯,只可惜因為他對滿清政府過度美化有失偏頗,遭到了不少非議,08年在無錫開簽售會時,還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引起了不少討論。
如今閻崇年已經88歲了,身體硬朗,好奇心旺盛,前幾年還轉型開始研究森林文化。希望老爺子安好。
2、易中天
易中天應該是最有爭議的學者之一,他被稱為“學術網紅”,成名至今一直毀譽參半。

易中天出生于長沙,從小在武漢長大,畢業于武大中文系。
2004年,他在鳳凰衛視參加節目,一堆專家引經據典講武漢人的素質,說得云山霧罩。輪到他時,他說武漢人每天早上都要吃一碗熱干面,通過這個吃面的勁兒,講了武漢人的務實和堅韌,通俗易懂接地氣,由此被《百家講壇》看中。
次年,他開講了“漢代風云人物”,頓時一鳴驚人。隨后又推出了紅遍全網的《品三國》,一度風靡大江南北。
然而因為語言太通俗,卻遭到了不少批評,比如將諸葛亮說成“帥哥”,有人覺得很不正經。易中天也不客氣,直接回懟了過去,回復如下,特別有意思。

《百家講壇》讓易中天一夜成名,也徹底改變了他的經濟情況,07年光靠買書就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 」,據說一年的收入超過2000萬。
這讓他嘗到了甜頭,之后又推出了《易中天中華史》,從遠古到近現代,計劃要寫36卷。
有人覺得他沽名釣譽,名利雙收罪該萬死,易中天倒是很坦蕩,“學者就該甘于清貧嗎?這是沒有道理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學者靠賣書賺錢,似乎也并不可恥。況且他再忙,也從沒耽誤過學校的一節課,用的都是課余時間。

如今,易中天早已退休,正躲在江南某小鎮潛心寫作,要完成后續的《易中天中華史》。雖然他刻意低調,但至今人氣依然很高。
3、于丹
于丹被稱為”女版易中天“,曾經一度紅得發紫,可惜聰明過頭,一步步把自己給作沒了。
于丹是北京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之后留校任教,因為特別會講故事,還被央視看中,當過不少節目的撰稿人。
2001年央視開播《百家講壇》,于丹也是策劃人之一,相當于幕后元老。到了2006年國慶節,節目組策劃了一個七天講《論語》的活動,換了幾個嘉賓都不滿意,索性讓于丹親自下場。

她也沒讓大家失望,在節目里侃侃而談,古今中外,信手拈來,讓人如沐春風、如癡如醉。
短短七天,于丹瞬間爆紅,從大學教授一躍成為”明星學者“,引發了大批追捧。
同年11月,于丹趕緊出版了《于丹論語心得》,一天就賣出了15萬本。
2007年春節期間,于丹又講了十天《莊子》,爆紅后趕緊出書,一度賺得盆滿缽滿,當年還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二名,僅次于郭敬明。
于丹走紅之后,開始到處演講撈金,兩個小時6萬塊,成了國內身價最高的演講人,而且還供不應求,行程能排到幾個月之外。

她頓時飄了,先是耍大牌,被爆出《于丹倫敦街頭撒潑記》。然后在北大參加昆曲,又被北大學子轟下臺,顏面掃地。
加上她的書都是”心靈雞湯“,并沒有太多干貨,最終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之后于丹就漸漸消失了。
4、紀連海
紀連海是最另類的一個,相貌最古怪,也是首個以高中老師身份登臺的學者。

當時,節目組找閻崇年推薦人才,恰好他的兒子閻天(北京文科狀元)是紀連海的學生,對老師非常推崇,閻崇年于是推薦了紀連海,他就這樣稀里糊涂登上了《百家講壇》。
因為語言幽默、視角獨到,紀連海很快收獲了大批粉絲,尤其是講解和珅這段,獲得了0.69%的超高收視,是《百家講壇》開播五年來的最高收視。
成名之后,紀連海沒有迷失自己,雖然參加了不少節目,但都致力于文化傳播。
2021年,紀連海還開通了短視頻,通過2分鐘來回答一個歷史問題。
屏幕上的他滿頭白發,讓粉絲們非常擔心,紀連海卻表示身體很好,唯一苦惱的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講清楚一個問題。

5、蒙曼
蒙曼曾是《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當年的《武則天》系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蒙曼是北大歷史系的博士,畢業回到中央民族大學任教,因為博學多才、出口成章,把歷史講得比評書還好聽,在圈內名氣很大。
2007年,《百家講壇》的編導魏學慕名來聽蒙曼的課,當時講的正是《武則天》,僅僅聽了20分鐘,魏學就認定了蒙曼。
幾個月后,32歲的蒙曼正式登陸《百家講壇》,一戰成名,相繼推出了《武則天》、《太平公主》和《長恨歌》等,迅速收獲了大量觀眾。
然而蒙曼的名氣越大,她的父母就越操心。
因為蒙曼一直沉醉于學術研究,始終沒有婚配,甚至連男朋友都沒有。
2018年,父母終于忍不住了,公開為女兒征婚:“不求對方多高多帥多有錢,只要真心待蒙曼就行”。

消息一播出就引起了轟動,當時有不少男性躍躍欲試,可是一看蒙曼的節目,頓時沒有了勇氣。
如今,47歲的蒙曼依然孤身一人,沒有結婚。希望她做學術的同時,也能考慮自己的終身大事。
6、馬未都
眾所周知,馬未都是有名的古董收藏家,其實他第一個身份是報社。
1981年,馬未都在《青年文學》當,某天突然有個叫王朔的人塞給他一本稿子,他翻開第一頁,上面赫然寫著:一切都是從我第一次遺 精開始。領導都覺得太刻骨,不敢公開,可馬未都卻認為是天才之作,力爭把它發表了。

結果這本《橡皮人》讓王朔一炮而紅,之后他又先后挖掘了莫言、余華和劉震云等威震文壇的作家。
可能是挖人挖得不過癮,80年代末,馬未都突然迷上了古董收藏,于是一頭扎進古董市場,96年還成立了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在業內威名赫赫。
2008年,《百家講壇》推出古董系列,馬未都無疑成了最合適的人選。在他的講述下,還一度引發了收藏熱。
馬未都的歷史知識淵博,對人對物都有獨特的見解,加上語言平實睿智,很快成了各大節目的香餑餑。

隨后參加了《鏗鏘三人行》和《圓桌派》,又自制了脫口秀節目《嘟嘟》,今年還推出了《觀復嘟嘟2022》,人氣一直居高不下。
7、王立群
王立群應該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32歲參加考試,以高中學歷直接考取了研究生,之后留校任教,當了幾十年大學老師。
2005年底,《百家講壇》到河南大學海選主講人,王立群憑借對項羽的獨到見解脫穎而出,那年他已經60歲。
然而好飯不怕晚,隨著《王立群讀史記》的熱播,王立群頓時紅遍圈里圈外,2007年甚至被稱為“史記年”。

成名之后,王立群跨界參與過不少節目,例如在《青歌賽》和《中國詩詞大會》中當文化嘉賓,還擔任了電視劇《楚漢傳奇》的歷史顧問,都頗受好評。
王立群為人低調,而且淡泊名利,雖然有很多撈錢的機會,但他都放棄了,至今依然和老伴住在開封的單元房里,平常都是自己買菜做飯,從不麻煩別人。
此外,77歲的他身體也不太好,心臟里已經放了6個支架,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學術做得更好,真是讓人敬佩。
8、曾仕強
曾仕強是有名的國學大師和管理專家,曾被譽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2007年,曾仕強參加了《我讀經典》系列,當時講的是《易經與人生》,播出后反響非常強烈。

執行主編王詠琴就想把《易經》搬上講臺,無奈領導怕有人誤解這是算命,一直不同意,后來王詠琴三次打報告請求,才最終獲得批準。
結果不言而喻,曾仕強的《易經》系列果然引起了轟動。
他通過一種哲學視角將《易經》解析得淋漓盡致,并由此引出不少人生至理名言,讓人受益匪淺。
只可惜曾仕強年事已高,后來積勞成疾,最終于2018年因病去世,享年83歲。

除了這些之外,《百家講壇》還捧紅了不少學者,例如錢文忠、劉心武和鮑鵬山等,知名度都很高。
通過這個節目,他們大多改變了命運,除了少數幾人咎由自取,基本都賺取了不少名聲和稿費。
其實學術明星也好,娛樂明星也罷,關鍵還是要人品過關,否則吃相太難看,遲早跌落神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