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董卿、康輝等門面主持人有了淡出觀眾視線的跡象之后,觀眾們對年輕主持人的未來發展產生更強的好奇心,畢竟主持位置的空缺需要被頂替,即便一代人老去,依然有其他人處在年輕的狀態。
那么,在這么多優秀的年輕主持人中,誰會是那個能夠頂替董卿的主持人呢?或者說誰才是那個在央視眼中能夠頂替董卿的主持人呢?
如果只是觀眾主觀判斷的話,自然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所以還是需要結合市場口碑、央視認可程度等方面,綜合判斷一位主持人的未來事業發展情況。

李思思能夠成為主角,就是因為從目前央視主持人的存在感來看,她屬于佼佼者,而拋開過往以及當下的成績不談,李思思未來能否達到董卿的高度呢?
而關于這個“高度”的定義,有必要提前進行解釋,如果只是定義為央視門面主持人的話,已經主持過8屆春晚的李思思怎么可能不是所謂的門面主持,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現在的她和董卿相比已經不存在差距。
所以“高度”不僅僅局限于主持機會的獲得,還包括市場觀眾的認可程度。

李思思的工作履歷值得肯定,這位市場口碑沒有那么理想的年輕主持人,從小到大的成績是不可忽視的光環,也是她能夠入職央視的原因。
換句話說,觀眾可以質疑李思思的主持表現不如某位主持人,質疑她在主持方面存在哪些問題,但是沒有辦法質疑這是一位優秀的人,即便假設她當初沒有選擇入職央視。

被張藝謀邀請拍戲、北大畢業、主持人比賽“連冠”選手,李思思的成長履歷就是父母口中所謂的“鄰居家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她能夠得到央視的重用并不意外。
自2012年首次登上央視春晚主會場之后,這位年輕的面孔注定成為觀眾討論的對象。
輾轉10年時間過去,李思思在春晚主持陣容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只是和知名度相比較,她的口碑似乎沒有什么明顯提升。

這也成為限制其未來發展的最大阻礙,央視所給予的機會能夠保證主持人事業發展的下限,而口碑才是決定她們發展上限的“密匙”。
當然對于李思思來講,在成為春晚陣容固定選擇的情況下,似乎口碑對她的影響已經微乎其微。
只是站在市場角度,當觀眾選擇能夠配得上優秀主持人標簽的主持人時,口碑的影響就能夠得到體現,這是李思思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一方面,李思思更多是以晚會類型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觀眾面前,只是和節目制作相比,晚會制作的時間周期更長,如果只是能夠保證晚會舞臺的出鏡率,也會在沒有晚會的那段時間被觀眾淡忘。

因為準備春晚的錄制,李思思暫別《回聲嘹亮》的舞臺,而這段以錄播方式面向觀眾的電視節目,在當下的播出內容中,李思思的身影在舞臺上消失不見。
同時因為沒有其他節目的主持工作,以至于讓李思思在央視主持人中的存在感不斷下滑。

對比之下,龍洋也好、王嘉寧也好、馬凡舒也好,似乎央視在年輕主持人上的選擇越來越多,李思思不再是那個“唯一”。
晚會主持人的選擇不再局限于李思思一人,門面節目的主持工作開始安排給越來越多新面孔,重新回到競爭的起跑線,李思思并不具備太大的優勢。
再者因為口碑不夠理想的緣故,李思思似乎在對比中還處于下風。

基于以上原因,口碑、缺少代表節目、同類型主持人的競爭,央視主持人李思思未來應該何去何從?






